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项目针对工业废水浓度高、难降解的特点,从高级氧化前处理、厌氧处理及资源化方面集成研发废水处理技术,建立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的技术体系,形成如下主要成果: (1)开发了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前处理技术,采用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光电协同催化氧化等高级氧化术,降解高分子、难生物降解的污染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降低废水浓度,使废水 COD 浓度降低 40%以上,B/C 提高至 0.35 以 上; (2)开发和设计了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系统,利用高效厌氧反应器技术提高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利用效率,使废水的 COD 去除率达到 90%以上,实现了在污染物削减的基础上对于资源的高效回收,沼气转化率达到 0.1-0.2 m3/kg,沼气成分达到 67%。成果在废水的高级氧化前处理、厌氧处理及资源化等方面实现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50 余篇,SCI 收录 15 篇;申请发明专利 19 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4 项;另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7 项。技术成果已在苏圣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无锡市惠联科轮环保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无锡市碧天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无锡江大技术转移工程公司等企业开展了推广应用。
江南大学 2021-04-13
稻米糊粉(白糠)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集成
稻米糊粉是大米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副产物,主要包含稻米糊粉层和亚稻米糊粉层,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素含量是精白米的数倍到几十倍不等,是十分优良的食品原料及配料。稳定化加工后价格 0.6-1 万元/吨,开发成产品则利润更高,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稻米糊粉层中的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在碾米过程中极易激活,产生脂肪酸败现象,这是限制其商业化应用的主要因素。绝大多数富含糊粉层的米糠未被有效分离,与米糠一起以 0.2 万元/吨左右的低价出售用作饲料,未充分发挥其附加值,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本项目针对传统稳定化方法处理稻米糊粉层得到产品货架期短、食味品质差、成本高等缺点,通过差异化分级、梯度瞬时灭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成功解决了稻米糊粉的稳定化问题,并成功挖掘其高值化商业卖点,将其作为功能性配料开发了代餐食品、固体饮料、烘焙以及面制品等系列产品。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稻米附加值,促进大米加工企业创利增收,延伸稻米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江南大学 2021-04-11
高效生物催化合成烟酸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烟酸又称维生素 PP 或维生素 B3,是人体必需的 13 种维生素之一,作为药物中间体及饲料或食品添加剂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全球烟酸市场在 8 万吨以上,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法生产。 本项目打通了生物转化 3-氰基吡啶制备烟酸的工艺路线,建成了国际上首条烟酸生物法生产线,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项目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菌种、建立了腈水解酶的高效表达和系统改造技术、构建了固定化和高浓度转化体系;腈水解酶发酵酶活及烟酸转化产量均为目前国际报道的最高水平。已建成年产2000 吨烟酸生物法生产线,相比传统化学合成工艺节约能耗 30%以上,降低污染物排放 70%以上。在 Catal Sci Tech,ChemCatChem,Crit Rev Biotechnol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 20 余篇,1 篇入选BioMed 数据库 Highly accessed 论文;213受邀合编英文专著 1 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15 项,其中已授权 9项。 
江南大学 2021-04-13
生鲜食品综合保鲜包装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项目获中国包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包装联合会“2011 中国包装产学研合作精品项目”。 1、项目简介 通过“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等项目的资助,开发了生鲜食品综合保鲜包装关键技术,集成产品预处理、产品生理特性调控、保鲜保质包装等多领域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集预处理、产品整理供送、气调包装于一体的高产能高精度气调包装生产线,并成功实施产业化。 2、创新要点 高产能高精度气调包装装备技术。研发高精度气体混合控制系统、高效气体置换系统技术、产品整理供送包装一体化技术等,气体混合精度≤2.0%,气体置换率≥99.5%,包装速度达 1500pcs/h。产品物流保鲜包装成套工程化技术。 3、效益分析 对具备 10 台机床的小型车间而言,每年净提高产值 80 万元以上,截至到2010 年底,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3 亿多元。 4、推广情况 已经推广,古巴国家制糖工业部、烟台格润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航天测控基地“远望 3、6 号”、上海明珠湖生猪专业合作社等国内外 30 余家企业及机构。 授权专利: 1.全自动连续盒式气调包装机 200810156907.1 2.一种可食性多糖-蛋白复合包装膜及其制备方法 200910183338.4378 3.基于脂肪酶反应扩散的时间温度指示器 201120018210.5
江南大学 2021-04-11
果蔬冻前保鲜、速冻、冻藏、解冻品质调控关键技术
通过 8 个纵向课题和多个产学研横向联合研发,建立了果蔬食品速冻加工过 程品质调控新技术理论体系和技术平台;针对不同的出口需求,已应用该系列技 术开发了蔬菜、水果和食用菌三大类高品质果蔬速冻加工创新产品,较好地解决 了高效果蔬速冻食品加工中普遍存在的冻前保鲜、速冻、冻藏、解冻等过程中品质变劣快、不稳定的难题。在国内外相关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61 篇,出版相关 著作 2 本。5 个子课题通过了同行专家鉴定或验收。 创新要点 真空渗透冻前处理技术;超声波速冻技术;液氮深冷速冻技术;玻璃态冻藏技术;高压、超声波和电解冻技术。 
江南大学 2021-04-11
富含γ-氨基丁酸的稻米健康食品产业化关键技术
以米胚芽为原料,制备出富含γ-氨基丁酸(GABA)的功能性配料(GABA≥ 20.6g/100g);以米糠为原料富集 GABA,产品中 GABA≥10g/100g;以高浓度 GABA 和碎米为原料制备营养大米(GABA≥500mg/100g);制备得到 GABA≥100mg/100g 的发芽糙米,是普通发芽糙米中 GABA 含量的 2-3 倍。 创新要点 米胚内源性 GAD 激活技术、酶反应定向调控技术、固定化酶技术、和高效分 离技术、活性保持技术和低温挤压技术 。
江南大学 2021-04-11
生鲜食品综合保鲜包装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项目获中国包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包装联合会“2011 中国包装产学研合作精品项目”。 1、项目简介 通过“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等项目的资助,开发了生鲜食品综合保鲜包装关键技术,集成产品预处理、产品生理特性调控、保鲜保质包装等多领域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集预处理、产品整理供送、气调包装于一体的高产能高精度气调包装生产线,并成功实施产业化。 2、创新要点 高产能高精度气调包装装备技术。研发高精度气体混合控制系统、高效气体置换系统技术、产品整理供送包装一体化技术等,气体混合精度≤2.0%,气体置换率≥99.5%,包装速度达 1500pcs/h。产品物流保鲜包装成套工程化技术。 3、效益分析 对具备 10 台机床的小型车间而言,每年净提高产值 80 万元以上,截至到2010 年底,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3 亿多元。 4、推广情况 已经推广,古巴国家制糖工业部、烟台格润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航天测控基地“远望 3、6 号”、上海明珠湖生猪专业合作社等国内外 30 余家企业及机构。 授权专利: 1.全自动连续盒式气调包装机 200810156907.1 2.一种可食性多糖-蛋白复合包装膜及其制备方法 200910183338.4 3.基于脂肪酶反应扩散的时间温度指示器 201120018210.5
江南大学 2021-04-13
昆虫趋光机理及灯光诱杀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原理:针对昆虫趋光机理及灯光诱杀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灯光诱集和资料查阅的方法,调查灯下昆虫种类并分析其构成成分;利用现代昆虫学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昆虫趋光后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内源机制以及昆虫趋光的本质;通过田间大量筛选,明确夜行性昆虫的趋光行为及上灯节律,筛选出适合于不同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防治的安全高效特异性光源,组织示范与推广应用。 主要性能指标:明确湖北省灯下昆虫种类及构成成分,探明昆虫趋光后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及内源机制,阐明昆虫趋光的本质,明确夜行性昆虫的趋光行为及上灯节律,筛选适合于不同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防治的安全高效特异性光源,并示范与推广应用。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偶合法生产SPS新技术
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SPS)是一种高附加值化学品,在电镀、电池等行业应用广泛,是高端线路板与电池材料制备的必备添加剂。国内现有工艺产品收率低、产品质量差、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本项目采用独立开发的合成路线,工艺安全环保,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可获得高纯度的产品,将替代进口,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新技术。 图1 高端线路板 图2 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
吉林大学 2025-02-10
秸秆还田地力培育及化肥减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
对秸秆还田实际生产问题,在研究理论上,明确了秸秆还田对大田作物的化感作用不影响作物出苗和幼苗生长,秸秆还田导致作物出苗差的原因是由于整地质量差、秸秆覆盖不均匀导致种子与土壤接触不紧密造成;揭示了不同轮作体系及还田方式的作物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为秸秆直接还田利用、秸秆还田条件下调整施肥技术和减量施肥提供了理论基础;阐明了长期秸秆还田通过改善土壤有机质组分和团聚体结构进而提升土壤保肥能力与优化供肥能力的机制。在关键技术上,提出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大田作物单季生产的氮肥“后肥前移”运筹方式;制定了不同地力的秸秆还田钾肥替代标准;确定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周年轮作生产的化肥减施比例。在技术集成与应用上,集成了以氮肥后肥前移、钾肥减量施用、周年化肥减施、种肥协同管理、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秸秆促腐技术等为核心的秸秆还田综合技术;建立了适合于长江中游集约化高强度种植的稻-油、稻-麦、稻-稻-油、棉-油等不同轮作体系秸秆还田综合模式8套。 年来在湖北省共计推广1.1987亿亩,技术应用增产5.6%以上,每亩周年节省氮肥1.9公斤、磷肥0.8公斤、钾肥2.6公斤,肥料利用率提高5.3%-14.3%。 成果完成时间:2017年4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1 42 43
  • ...
  • 715 71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