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制冷
与
空调
电子
教材(软件)
产品详细介绍
杭州蒙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1-08-23
共轭聚合物的多级组装及其
电子
学
器件
的研究
共轭聚合物因其柔性、可溶液加工、低成本等优点,在柔性显示、电子皮肤和生物传感等功能器件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高均匀性的大面积加工是共轭聚合物作为有机半导体材料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重要一步,但具有很强的挑战性。由于共轭聚合物的分子间强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链缠结,溶液加工过程中往往产生结晶与无定形区域、排列缺陷、厚度变化等非均匀性现象,限制了共轭聚合物的大面积加工。即使在稀溶液中,共轭聚合物分子之间仍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因此,如何通过调控聚合物从溶液到固相薄膜的聚集行为和组装过程,从而实现共轭聚合物的大面积加工,并进一步实现“从下而上”器件加工方式,成为了很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实现了聚合物单分子薄膜大面积加工,并获得了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有望应用于加工制备大面积、高性能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共轭聚合物由于分子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和链段缠结,在溶液中形成了特征的1D蠕虫状组装结构,组装体在溶液加工过程中进一步的生长,形成了网络状组装结构,最终通过沉积方法可以在基底上形成2D聚合物单分子层网络(图1)。研究人员首先通过混合溶剂策略调控氟代苯并二呋喃二酮(F4BDOPV)片段与联二噻吩(2T)片段形成的共轭聚合物(F4BDOPV-2T)在溶液中组装行为,并通过垂直提拉法表征了沉积薄膜的形貌。原子力显微镜(AFM)高度图表明在氯仿溶液中沉积得到的薄膜具有特征的网络状形貌,且厚度在很大的实验加工窗口内均保持聚合物单分子层量级(约4 nm)。薄膜吸收光谱、AFM高度以及掠入射X射线散射证明了聚合物单分子层的厚度,且表明单分子层的形成具有宽的加工窗口。聚合物单分子层的形成与基底的性质关系较小,在具有不同接触角的基底均可以沉积得到聚合物单分子层网络。宽的加工窗口和弱的基底相关性非常有利于加工大面积和高均匀性的聚合物薄膜。
北京大学
2021-04-11
柔性储能
器件
及传感
器件
利于层状纳米材料比表面积大的特点,在碳基柔性衬底上制备了高性能柔性 超级电容器,及葡萄糖传感器。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最大为50.2Whkg-1,功 率密度为8002 W kg-1 at 17.6 Wh kg-1,充电1分钟能点亮两只绿色LED灯3 到5分钟。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先后发表于JALC0M , 714(2017) 63-70; 763 (2018) 926-934 等。
重庆大学
2021-04-11
原位合成AlN/Al
电子
封装
材料
技术
西安科技大学自2007年开始就对电子封装材料制备技术开始研究,目前已经开发出AlN/Al、SiC/Al系列电子封装材料制备技术。涉及原位合成、无压浸渗、热压烧结等多种制备方法。本项成果为一种原位合成AlN/Al电子封装材料技术,目前此项技术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钼酸铜纳米棒复合
电子
封装
材料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钼酸铜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属于结构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钼酸铜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组成如下:钼酸铜纳米棒65‑80%、聚丙乙烯5‑7%、聚苯乙烯5‑7%、烷基聚氧乙烯醚0.05‑0.5%、乙酰丙酮钛3‑8%、聚乙烯蜡3‑7%、水3‑6%,钼酸铜纳米棒的直径为25‑100nm、长度为0.5‑3μm。本发明提供的钼酸铜纳米棒复合电子封装材料具有热膨胀系数低、导热系数高、耐老化及耐腐蚀性能优良、易加工、绝缘性好及制备温度低等特点,在电子封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铝酸铈纳米棒
电子
封装
材料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酸铈纳米棒电子封装材料,属于结构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铝酸铈纳米棒电子封装材料的质量百分比组成如下:铝酸铈纳米棒65‑80%、聚乙二醇3‑6%、聚丙乙烯3‑6%、木质素磺酸钠0.05‑0.5%、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8%、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10‑15%,铝酸铈纳米棒的直径为30‑100nm、长度为1‑2μm。本发明提供的铝酸铈纳米棒电子封装材料具有耐老化及耐腐蚀性能优良、易加工、绝缘性好、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系数高等特点,在电子封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3
电子
封装用铝基复合
材料
电子封装用铝基复合材料主要包括SiCp/Al、AlNp/Al和Sip/Al等复合材料。它们采用专利挤压铸造方法制备,该工艺生产成本低、设备投资少、制成的材料致密度高,且对增强体和基体合金几乎没有选择,便于进行材料设计。“金属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所”在这一工艺上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技术成熟,并具有独立开发新型材料的能力。 本电子封装材料具有低膨胀、高导热、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可以与Si、GaAs或陶瓷基片等材料保持热匹配。与目前常用的W/Cu、Mo/Cu复合材料相比,导热性、热膨胀性能相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4-14
环境
与
灾害监测预警
信息
传输系统
(1)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 本成果面向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需求,可在地形复杂、通信条件受限、运营维护困难的复杂环境下,建立监测预警信息传输系统,实现监测预警工作的持续、可靠运行,解决现有监测预警网络中的覆盖面受限、长期持续监测难度高、信息传输可靠性低等问题。 本成果可应用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各种类型的环境监测等领域。 (2)特色及先进性 基于三大核心(新型组网架构、高效节能机制、可靠传输保障)机制,设计八项创新技术。提出了基于监测事件预测的节能机制和能量均衡消耗机制,设计了支持中继转发、双信道汇聚式接入的组网架构,研发了集自动重传、自适应传输、机会通信于一体的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可靠传输技术,提升了监测预警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除正在受理部分,目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3)技术指标 本成果已示范应用于龙门山地震带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系统。根据示范系统运行效果,本成果与灾害监测传统方式技术参数相比,可达到如下技术指标: ? 丢失/出错数据恢复率提高约30%,现场通信质量越差,优势越明显; ? 视频和图像传输实时性可提高约1/3; ? 传感节点能耗10%-50%,监测系统有效工作时间延长20-30%; ? 网络故障对监测预警影响极大降低,网络故障带来的数据时延趋向于0。 (4)解决问题与实施效果 当前问题 解决方案与效果 技术状态 监测点部署受限于区域通信条件 中继转发技术: 采用中继转发技术,可在无信号覆盖区域建设监测点,通过中继转发技术将监测数据转移到具备GPRS/3G/卫星信号的位置。 示范系统应用 监测点的信息传输存在数据丢失、甚至意外中断的风险 集自动重传、自适应传输、机会通信于一体的传输保障技术: (1)研发低开销、高能效自动重传技术,恢复丢失数据,较传统方式的丢失/出错数据恢复率提高约30%,现场通信质量越差,优势越明显; (2)研发视频与图像自适应传输方法,提高视频、图像传输效率与可靠性,在网络信号较差时,视频和图像传输实时性可提高约1/3; (3)设计机会通信技术,传输网络中断处监测节点的数据,在邻近节点可替代传输时,可实现网络中断带来的时延效应趋于0。 授权专利2件 示范系统应用 监测点持续工作能力受到能量供应的约束 基于监测事件预测和能量均衡消耗的节能机制: (1)研发基于监测事件预测的休眠机制,降低传感节点能耗10%-50%; (2)研发能量均衡消耗方法,监测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延长24.3%。 授权专利5件 示范系统应用 监测预警系统存在故障或破坏的问题 双信道、汇聚式接入的组网架构: (1)设计双信道、汇聚式接入的组网架构,支持系统部分故障时的网络自愈能力,保障监测数据传输不中断; (2)所设计组网架构下的设备可互相自动查询工作状态,设备故障可由其邻居设备主动上报,同时保留的传统设备状态查询方式,提高及时发现失效设备的能力。 授权专利2件 示范系统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智能
信息
处理
与
认知神经工程
一、 项目简介智能信息处理与认知神经工程是软件理论、人工智能、多媒体信息处理、认知科学等交叉发展的结果,其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理论及应用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课题组在复杂系统的算法设计和分析、脑认知与神经工程、生物计算、机器学习理论和算法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1、将智能计算与神经工程相结合,建立了128导脑电信号采集分析和处理研究平台,对各种自发和诱发脑电信号进行采集,研究各种信号分析、特征提取方法,进行脑源时空定位研究,开展了认知工程与脑功能网络研究。2、建立了经颅磁刺激(TMS)技术的软硬件研究平台,将磁刺激技术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相结合,进行磁刺激穴位诱发脑电特性分析及信号传导机理研究。开展了重复脉冲磁刺激穴位的作用效应研究,分析磁刺激穴位的作用效果及穴位的特异性。3、进行了基于运动想象、听觉的脑机接口(BCI)技术的研究,并在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在线的BCI系统平台。4、开展了智能计算方法在医学图像分割、处理与三维重构中的应用研究。三、 技术指标(包括鉴定、知识产权专利、获奖等情况)近年来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EI检索33篇。四、 高清成果图片3-4张磁刺激技术研究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图像分割与三维重建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环境
与
灾害监测预警
信息
传输系统
本成果面向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需求,可在地形复杂、通信条件受限、运营维护困难的复杂环境下,建立监测预警信息传输系统,实现监测预警工作的持续、可靠运行,解决现有监测预警网络中的覆盖面受限、长期持续监测难度高、信息传输可靠性低等问题。本成果可应用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理、各种类型的环境监测等领域。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7
8
9
...
623
62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平台
2
云上展厅已成功吸引1万余家企业入驻!
3
第62届高博会圆满落幕,明年春天相约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