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黄土发泡轻质材料制备技术
用混凝土进行发泡制备轻质材料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是混凝土发泡材料比重仍然较大,应用受到限制;且混凝土发泡所用的主料水泥是用高温煅烧生产的,不仅耗能,也排放温室气体。黄土为无机类氧化物,资源丰富,价廉易得,不需要高温进行煅烧即可直接使用,本项目利用粉碎到一定细度的黄土进行发泡,制造块状泡孔材料,可用于保温、隔热、隔音、工程填土和建筑隔断等,既节能又环保。技术路线为:将黄土制成水浆料,用水溶性包覆剂在颗粒表面进行包覆处理后,在适量的水溶性聚合物、发泡剂、助剂作用下进行搅拌发泡,得到发泡浆料;将发泡浆料倒入不同的模具,待其自然干燥后,得到不同形状的黄土发泡轻质材料;或将发泡浆料直接浇注到应用场所,得到黄土发泡浇注块。本项目的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地选择适当的发泡剂、添加剂,并控制好发泡时间段。该发泡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1
低介低损耗LTCC微波介电材料及流延技术
成果描述:我们研发的低介低损耗LTCC微波介质材料主要参数满足: 烧结温度:900度 介电常数:5.8~6.5可调 Qf:≥50000市场前景分析:该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各种LTCC天线、滤波器等微波集成器件领域和LTCC集成模块的封装领域,市场前景非常好。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目前国内还没有该类型的产品问世,相应研究所和企业主要是购买国外的Ferro公司的A6材料。由于A6材料价格昂贵,且主成分为玻璃体系,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本成果材料主要为陶瓷体系,与LTCC工艺的兼容性很好,且成本低廉,优势明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4-10
基于热释电效应的红外敏感材料与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和环境等领域,其研发与生产水平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环保事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对于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开发相对落后,其核心敏感材料的制备更是少之又少。以日本、美国为主的少数国家掌握着热释电材料制备及器件开发的成熟技术。因此,国内开发高性能热释电红外传感核心敏感材料显得格外重要。 热释电效应是指极化随温度改变的现象。当温度改变时,极化发生变化,原先的自由电荷不能再完全屏蔽束缚电荷,于是表面出现自由电荷,它们在附近空间形成电场,对带电微粒有吸引或排斥作用。如果与外电路联接,则可在电路中观测到电流。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热释电效应的温度敏感性传感器,其独特的滤光片可以使人体发出的9~10μm的红外光通过,不需要接触人体就能检测出人体辐射能量的不同及变化,并把它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通过将信号放大,就可以驱动各种控制电路,可广泛应用在智能家居、智能控制、防盗报警等多种场景下。本成果独立开发高性能热释电红外敏感材料及传感器,如下图所示:
华中科技大学 2022-11-03
一种低介微波铁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介微波铁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该低介微波 铁电陶瓷的化学通式为 xBaO-yZnO-zSiO2;其中,1≤x≤2,0≤y≤2, 1≤z≤2;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 BaO、ZnO 和 SiO2 的混 合物进行湿法球磨处理,并烘干后进行预烧,获得 xBaO-yZnO-zSiO2 基体陶瓷粉体;(2)对基体陶瓷粉体进行湿法球磨处理,烘干后加入聚 乙烯醇造粒,压片后烧结,获得低介微波铁电陶瓷;在球磨处理中采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电箱
安全:在概念设计时进行拓扑优化和形貌优化,设计初期即进行尺寸优化、散热分析、防热失控管理,并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模态随机振动、冲击、挤压等测试验证。以确保最终产品的使用安全。 可靠:从部件级至电池系统级(部件级-电池级模组级电箱级电池包系统)把握每个零部件的安全可靠,以确保产品的整体安全可靠。 耐久:使用权威评估软件对电池包进行寿命预测,测试结果为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 轻量化:有效减轻重量,去掉多余材料,精确计算使用材料份量,并通过仿真计算进行确认,以提高能量密度。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03-01
电窑
产品详细介绍电窑
广州市展科教学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铁电高分子材料:聚偏氟乙烯(PVDF)工业开发
我国氟矿石资源丰富,但含氟高分子生产位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编制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提到“重点发展聚偏氟乙烯”等新材料。我校开发了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等的合成技术,包括聚合法和还原法,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杰青B 类和面上项目)支持。我校与
南京大学 2021-04-14
纳米硬质涂材料制备和应用
模具是现代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装备之一,市场潜力巨大。为避免模具过早失效,模具型腔及相对运动件表面必须具有高硬度及自润性,以达到耐磨、减磨、耐蚀及抗疲劳的作用。因此,表面强化技术是充分发挥模具潜力、提高其使用寿命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它是国内外模具工业与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为此,东南大学研究了镀液配方中主盐、还原剂、络合剂、稳定剂、分散剂等对模具表面镀层的硬度、耐磨性、结合力、表面光洁度、耐腐蚀性等的影响规律,优化的纳米改性层硬度为HV900以上,纳米改性层与模具基体结合力大于150MPa,处理后表面光洁度不低于处理前;处理前后表面厚度变化小于30mm;纳米改性后塑料成型模次提高30%以上。 /line此外,采用先进的反应磁控溅射离子镀方法,研究开发了Ti-Al-C-N系纳米复合硬质涂层,系统研究了碳含量,铝含量,氮流量,沉积温度和偏压对涂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涂层的性能与微观纳米结构密切相关,通过工艺参数优化后的纳米复合TiAlCN涂层具有HV2400的显微硬度,同时具有0.2的低摩擦系数,并且具有良好的膜基结合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南京大学 2021-04-10
炭质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炭质多孔炭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用于水处理及气体吸附。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微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方向上,以现有微纳米材料制备研究平台和有关研究课题为基础,在微纳米陶瓷、金属粉体制备及改性、纳米结构材料、大块金属纳米与非晶材料制备、高阻尼微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纳米药物靶向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知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专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许仲梓教授和赵石林教授主持承担的江苏省科技厅项目——“纳米透明功能涂料的研制与开发”,在我省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显著。该项目以半导体纳米材料为功能填料,制备出的涂料价格适中、性能优良。可将涂料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涂覆于玻璃的表面,一次性制成纳米隔热玻璃,用于汽车、各类建筑物上,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可见光区透过率>80%),而且能有效的隔绝太阳热辐射(近红外区屏蔽率>63%),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同时涂料本身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水性涂料。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常洲晨光涂料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一条年产100吨纳米透明功能涂料的生产线及实验检测中心,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目前课题组正研发系列产品,以满足环保和节能的社会需求。由郭露村教授主持的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研制的纳米陶瓷弹簧,是以纳米改性PSZ粉料为原料,利用复合成型技术制备而成。陶瓷弹簧具有重量轻、耐磨损、抗老化、耐高温、电绝缘、无磁性等特点。主要技术指标:簧丝直径:2.2±0.1 mm;弹簧外径:20.4±0.3 mm;自由高度:24±0.5 mm;间距:1.7±0.1 mm;工作圈数:6;弹簧刚度:10±2 N/mm;最大荷重:50 N;重量:8.8±0.5 g。主要应用于无法使用金属弹簧的高温、腐蚀性环境中,用作缓和冲击、吸收振动以及控制机构运动的零件。水泥材料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国内水泥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头单位,以唐明述院士领衔、许仲梓教授、沈晓冬教授为领军人物的学术团队,在混凝土耐久性研究、高性能水泥制备基础研究、水泥绿色制造、建筑节能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唐明述院士历经五十年潜心开展的“混凝土碱-集料反应耐久性研究”,在反应机理、集料碱活性快速试验法(被确定为国际标准)、反应防治方法及工程建设应用等到方面取得了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多年来,研究成果为我国三峡工程、长江二桥、金沙江的向家坝、雅砻江上世界最高的大坝(305 m)锦屏一级电站等数十个国家重大基建工程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部级以上奖励。2001-2006年由许仲梓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其关键技术使传统水泥性能提高30%、产量提高30%、环境负荷降低30%,作为一种国民经济中使用量最大的基础材料,这项成果蕴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研究成果达世界领先水平。该成果在我省的中联淮海水泥有限公司等大型水泥生产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2008年,由沈晓冬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项目”——“水泥低能耗制备和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紧紧围绕提高水泥性能、重点关注水泥生产节能减排的社会热点问题等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453 45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