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基于视觉控制的餐盘磨边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视觉控制的餐盘磨边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待磨边的餐盘装夹定位,利用两个对称设置在餐盘两侧的相机采集餐盘的图像;将图像经预处理、图像配准及融合处理进行整合,然后提取轮廓特征以生成一幅完整的餐盘轮廓图;将餐盘轮廓图与餐盘的理论CAD模型进行对比,获取当前装夹定位的中心位置和偏差角;根据中心位置和偏差角在数控系统中进行坐标偏置,坐标偏置后的数控系统按照理论CAD模型对应的G代码控制磨边单元实现餐盘的磨边。本发明在加工工位采用两个对称分布在餐具盘两侧的相机,对餐具盘的边缘进行轮廓采集,可实现餐具盘轮廓的全面采集与控制,最终采用G代码加工,具有磨边质量好、加工效率高等优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提升电路稳定性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子元器件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电路稳定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先将模块固定在预先设定的位置,在模块之间的空白区域处铺设一层柔性有机物,并将柔性有机物半成型,将待连接的导电线路进行设置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导电线路与模块连接,并使该导电线路附着在半成型的柔性有机物表面,在导电线路上铺设与其底部相同的柔性有机物,实现对导电线路的立体包裹;待柔性有机物均完全成型后,即完成整个模块之间的连接。本发明的方法通过有机物进行承载导电线路防止其晃动失效,又能够承载来自外力的冲击,提高电路的稳定性,还具有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等特点。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Pickering 乳化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以颗粒乳化的乳液又叫 Pickering 乳液,它首次由 Pickering 在 1907 年发 现。虽然这种乳液发现的很早,但它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重新成为了胶体与界面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同小分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和蛋白质等乳化剂相比,这种颗粒乳化剂稳定的乳液具有以下特点: (1)完全阻隔了 Ostwald 熟化过程,这是乳液和泡沫的气泡/液滴变大的主要原因; (2)长期稳定性极高; (3)复杂的多级结构是构筑新材料的理想前驱体; (4)独特的流变特性。这些特征使得它们在个人护理用品、食品、医药和 新材料等领域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首次发现了淀粉纳米晶具有优异的乳化性能并阐明了其乳化机理。同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液相比,淀粉纳米晶稳定的乳液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低刺激性、透皮性以及抗天然油脂氧化的性能,可作为化妆品的一类新型乳化剂。根据Pickering 乳化技术,发明了无机纳米粒子直接乳化聚合制备有机硅弹性微球的方法。该有机硅弹性微球表面吸附有无机纳米颗粒,抗凝结性强、易于分散,具有优异的油脂吸收性能和干爽光滑性,可广泛用于化妆品中改善肤感、遮盖细纹、防晒、负载和控放活性物质。本项目已经在 2017 年底实现工业化并在化妆品领域开始试用。
江南大学 2021-04-13
一种牛蒡发酵茶的加工方法
普通牛蒡茶一般都是在切片以后采用室外晾晒,使其自然晒干然后再加工, 虽然节省了成本,但是存在质量隐患与风味不好的状况,普通晾干的牛蒡茶往往 容易卫生指标不合格并且口感发涩,淡而无味,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我们发现市场上这一类牛蒡产品处于空白状态。如果能够对普通牛蒡片进行发酵处理,改进生产工艺,可以缩短发酵周期,提高生产效率,稳定生产质量,使其具备普通牛蒡茶没有的风味与口感,并且增加一些功能性成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于牛蒡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一种新思路,推动牛蒡这一种健康食物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本发明的方法利用发酵的方式使其具有一般牛蒡茶不具有的风味,同时去除了生牛蒡片的腥味,牛蒡中还原糖和总黄酮等活性物质的含量得到了 10%~20% 的提高,使得产品在有营养的同时品质更稳定。同时利用接种发酵与渥堆发酵相结合的方式,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生产成品,并且规范了生产加工工艺,具有生产规范,操作简单的优点,能够推广至牛蒡茶的规模化及规范化的生产。   
江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鲜枣的微冻保鲜方法
该专利技术可应用于鲜枣等非呼吸跃变型的蔬菜和水果保鲜;通过综合应用 低温以及安全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可有效延长果蔬的保鲜期,提高保鲜品质。目前鲜枣等果蔬在采后贮藏、运输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品质劣变问题,需要有效的保鲜技术,以减少采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该技术已在新疆一家公司应用,用于枣采后保鲜,已成熟应用于产业;在果蔬采后领域,该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应用过程中也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利的技术水平: 鲜枣的采时间选择在枣脆熟期;采摘后进行适度脱水处理,脱水 5-10%;然后在-2℃左右贮藏。在贮藏 4 个月后,枣果实基本保持鲜枣的色泽、口感和风味。该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 
江南大学 2021-04-11
氨基葡萄糖的发酵生产技术
本项目通过过量表达氨基葡萄糖合成酶基因(glmS)、氨基葡萄糖乙酰化酶基 因(gna1)、敲除丙酮酸激酶基因(pykF)、甘露糖磷酸转移系统编码基因(manX)以及乙酰氨基葡萄糖磷酸转移系统编码基因(nagE),构建了一株可高效合成 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大肠杆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阶段葡萄糖流加和溶氧控制等技术,建立了一种重组大肠肝菌发酵生产氨基葡萄糖的新工艺,并进行了发酵过程中试放大及产品提取与化研究,显著提高了大肠肝菌发酵生产氨基葡萄糖的产 量与生产强度,在 7-L 发酵罐上氨糖产量达到 120g/L,在 100-L 发酵罐上产量达到 90g/L。 
江南大学 2021-04-11
油茶饼粕的工业化综合利用
采用原料—>连续逆流浸提—>超滤—>反渗透—>溶剂连续逆流浸提—>国产 填料柱层析—>分部收集—>浓缩回收—>干燥—>超临界的最新技术工艺,同时生产茶籽油、茶皂素和茶多糖,提取率 95%以上,茶皂素含量 30%~98%。技术装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已经工业化建厂 10000 吨/年成功。 创新要点 装备水平高、配套性好;产品纯度高≥95%;低碳节能环保。
江南大学 2021-04-11
烷基糖苷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本项目是以脂肪醇与葡萄糖为原料,生产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本合成工艺先进,产品质量好。产品可应用于日用化工、农药等行业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创新要点:采用一步法合成工艺,产品质量好,成本降低。 推广情况:已与江苏东泰精细化工公司合作,完成了小试工作。
江南大学 2021-04-13
基于气味在线检测的白酒生产控制系统
白酒是中国传统蒸馏酒,工艺独特,历史悠久,享誉中外。中国白酒属于天然微生物富集制曲,固态自然富集发酵,含有极为丰富的呈香呈味物质,这些香味成分在酒体中的种类基本相同,但因地域资源环境、酿造工艺和酒曲种类等不同,其含量千差万别,从而形成影响白酒风格的庞大因素。白酒勾兑中各次所取的基酒,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巨大,成分难以有严格统一标准,如此时仍然按照某特定比例勾兑,最后成品的品质在受到基酒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很难达到比较高的一致性。本项目建立在利用电子鼻对白酒气味的特征进行定义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在线气味检测及流量控制技术,将相关研究结果转化为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基于气味控制的白酒自动勾兑系统成套设备及白酒发酵过程控制系统,并顺利投入生产运行,满足我国规模巨大的白酒制造行业旺盛的消费需求及品质要求。 项目中,从利用电子鼻气味检测技术对白酒的量化区分研究出发,联系气味量化检测的客观结果与人对白酒香气的主观评价,逐步完善数据库,为利用在线气味检测控制白酒发酵及自动勾兑提供了完备的前期理论基础;从利用电子鼻气味检测技术对不同年份的年份酒的量化区分研究出发,提出了对年份酒的鉴定方法,在有数据库支持的前提下,准确率可达到 100%,为利用在线气味检测控制白酒发酵及自动勾兑提供了完备的前期理论依据;基于对白酒气味特征标定的研究,开发了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在线气味检测技术,结合反馈控制开发基于在线气味检测的白酒发酵及自动勾兑设备。 本项目研究在酒类气味在线自动检测及酒类生产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处于国际国内研究前列,其中白酒自动勾兑系统通过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在白酒数字化勾兑方面有创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研发制作的基于气味在线检测的白酒自动勾兑系统,提高了对勾兑原料差异及品酒主观差异的适应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在包括汾酒集团的多家白酒厂家得到应用,顺利投入生产运行。应用厂家对设备的性能与使用情况均表示满意,提高产能,增加利润,累计实现销售销售收入达 6636.27 万元,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在解决白酒发酵及勾兑的关键技术难题与工程实践应用中显示出的创新性与先进性,为白酒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江南大学 2021-04-11
黄酒浸米酸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属于食品发酵与酿造技术领域。项目核心技术成果来源江南大学和国内知名大型黄酒公司多年的产学研合作。浸米环节是黄酒酿造中决定能否正常发酵的关键因素之一,生产上糯米经长时间浸渍后经常会出现破碎粘糊的现象,这种米在蒸饭机蒸饭时会出现大量结块和生心,不但降低出酒率,而且容易导致发 酵醪酸败,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给企业带来损失。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从黄酒酿造环节中筛选出植物乳杆菌,建立生物酸化浸米新工艺,缩短了大罐浸米时间,有效解决了蒸饭结块和生心问题。 从黄酒酿造环节筛选出一株适合用于生物酸化浸米的植物乳杆菌(专利保藏号:CGMCC NO.7184),该菌能在寡营养条件下实现快速产酸,能产生抑菌物质,且为产生物胺阴性菌株。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原料,优化处理方式、培养条件等,使得该菌能达到 5×109cfu/mL 细胞密度。建立生物酸化快速浸米工艺,使浸米时间由原 4~5 天缩短至 3 天,米粒不易破碎,蒸饭后饭粒完整性好,有效解决了蒸饭中出现的生米和结块问题,降低了黄酒酸败率和提高了原料出酒率。采用生物酸化浸米后米浆水无异味、气味人,同时浸米水中生物胺的含量降低,有利于米浆水的回收利用。机械化黄酒生产中采用生物酸化浸米后,米浆水在不杀菌的情况下代替 20%投料水使用,能赋予黄酒更好的风味。
江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33 934 935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