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寒旱地区被动式生态户厕系统
该方案针对寒旱区户厕用水不便、冬季上冻、清掏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太阳能加热技术与柔性材料结合,有效减缓冬季上冻问题,同时提高粪便堆肥发酵效率,确保极寒天气下的正常使用。方案优势如下: 人性化设计:粪便无害化处理减少蚊蝇滋生和异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温感座圈、扶手、置物架及太阳能照明等设施,提高冬季如厕舒适度和老年人如厕安全性。 环境友好:便器无需用水,粪尿经无害化处理后可直接还田利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和碳排放。 经济可持续:相比同类设备,施工和使用成本显著降低。高效防冻措施减少施工复杂度,太阳能加热和好氧堆肥技术降低水电支出,减量化处理减少清掏频率,便于农民自行还田利用,进一步降低维护成本。 获得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24imaGen Ventures全球挑战赛,最终十佳项目(中国唯一团队),获得国际可持续专家一致好评,5月份正式发布。
清华大学 2025-05-16
金钟团队在高倍率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金属镁可以用于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理论体积容量高、镁沉积/溶解过程不易形成枝晶等优点,在大规模储能体系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由于二价镁离子的电荷半径比大、极化率高,导致其与常规储镁正极材料中的晶格阴离子之间发生强的静电相互作用,阻碍Mg2+离子在正极活性材料中的嵌入和扩散动力学,导致充放电速度缓慢。因此,镁二次电池非常欠缺高性能的正极材料,严重阻碍了该领域的研究发展与应用。 近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有机材料重点实验室金钟教授带领的“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机制”研究团队研发了基于一种特殊的置换反应机制、非化学计量比的立方相硒化铜,用于高倍率的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以该硒化铜为正极、金属镁为负极组装的镁电池能够在100 mA g-1下表现出222 mAh g-1的最大放电比容量,在1000 mA g-1大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仍可达155 mAh g-1,此外,在1000 mA g-1大电流密度下,电池循环500次之后,容量保持率约为84.3%。 该团队通过简单的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高结晶度的非化学计量比的立方相Cu2-xSe纳米片(图1)。以Cu2-xSe为正极组装镁电池在100 mA g-1下循环25次后,放电比容量达到最大222 mAh g-1,在300、500和1000 mA g-1下,放电比容量分别可保持为182、166和155 mAh g-1,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图2)。此外,该工作从正极和负极两方面对电池经历较长的活化过程给予了一定的解释(图2f)。具体而言,随着Mg2+的嵌入和脱出,Cu2-xSe电极材料的尺寸会逐渐减小,而适当减小活性材料的尺寸可以有效地缩短Mg2+的扩散路径,便于活性材料与电解液充分接触,从而使容量增加。对于Mg负极来说,电解液中具有腐蚀性的氯离子会腐蚀Mg负极表面的氧化物等钝化层,从而使Mg负极表面暴露出更多具有活性的金属镁表面,从而利于容量的提升和稳定。最后,通过非原位表征技术(包括XRD、XPS、TEM和EDX等)对不同充/放电状态的电极片进行详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非计量比Cu2-xSe正极材料的储镁机制为一种特殊的镁/铜离子置换反应。该研究为基于可逆离子置换反应机制的新型高性能多价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南京大学 2021-02-01
可生物降解的生物活性掺锶硫酸钙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生物活性掺锶硫酸钙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其制备方法是将含Ca2+和Sr2+的溶液与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混合,再将该混合溶液滴加到持续超声和搅拌处理的含SO42-的无机盐溶液中,析出掺锶二水硫酸钙微粒,经过滤、洗涤、干燥后,在150~170oC热处理后转化为掺锶α-半水硫酸钙微粒,再按固/液比0.5~2.0的比例将掺锶α-半水硫酸钙微粒与生理盐水调和形成糊状物,经水化反应并固化形成的材料。这种材料在骨损伤中持续降解并释放钙、锶和硫酸根离子,适宜于各种人体骨齿损伤修复、药物缓释等应用。本发明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微粒形貌和尺寸容易控制、锶摻杂比例易于操控等特点。
浙江大学 2021-04-11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田螺硫酸多糖制备及其功能保健品开发
心脑血管疾病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使其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和主要诱因,继而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爆发而致残、致命。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超过癌症成为人口死亡的首要因素。因此,在生活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加之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开发疗效确切的动脉粥样硬化功能保健品具广阔市场前景。 田螺俗称螺蛳、田嬴,为淡水习见螺类。分类学上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田螺科,圆田螺属。田螺肉既是我国城乡居民十分喜欢的一种美味佳肴,又是历代医家的一味除疾良药。田螺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其入药历见于《本草纲目》、《本草拾遗》、《本经逢原》、《本草蒙筌》及《饮膳正要》等典籍,具有清热利水、除湿解毒、明目醒酒之功。用于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等症。硫酸多糖因其在调节免疫功能、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凝血、抗病毒、抑菌、抗肿瘤、抗辐射等方面的作用显著而成为近年来医药和功能保健品领域研究开发的重要多糖硫酸酯类碳水化合物。当前,硫酸多糖被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血栓疾病的防治,其临床疗效显著。与此同时,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田螺肉中富含硫酸多糖。为此,本项目以田螺肉体为原料,开展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田螺硫酸多糖制备及其功能保健品开发的研究工作。项目首先采用酶法提取及冻融脱蛋白等技术构建了田螺硫酸多糖绿色高效制备工艺方法,从而满足其医药和功能保健品的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硫酸多糖特有的免疫调节、降血脂、降血糖、降血脂、抗凝等活性,创新性地将其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防治,成功确认其具有显著的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作用,并阐明其防治机制。以此为基础,通过工艺优化,成功开发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田螺硫酸多糖口服液、果冻、压片糖果和固体饮料等功能保健品。 本项目立足农业科技加工领域可食用水产动物肉体中功能糖的开发和应用,针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功能保健品为产品归属。所得高附加值的农业科技深加工产品,其原料易得,工艺绿色,成本低,科技含量高、产品受众面大。相关研究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资助,授权发明专利3项,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4项,在国际高水平SCI杂志上发表田螺硫酸多糖制备及应用方面的论文共11篇,在田螺研究及应用领域的高水平SCI论文收录数量居全球首位。这些研究成果为产品上市后的宣传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项目围绕田螺进行了一系列地创新性研究和产品开发。该技术和设备的兼容性好,后续工业化生产中,利用该项目形成的核心技术和成套设备,可以将产品对象扩充至鲍鱼、生蚝、贻贝、蛏子、三角蚌等系列贝类特色农业水产品的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及产业化,从而最大化的挖掘设备潜力,使企业一次设备投入能实现多个功能保健品生产。在避免企业后续产品单一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设备投入成本。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故其产品的应用范围具有很大的拓展潜力,其防治疾病的病种可延伸至脑梗死、缺血性脑中风等,从而保证了产品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项目依托单位为淮阴工学院及其下属的江苏省特色资源开发与药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相关成果为本团队独立研发,知识产权清晰。项目可以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合作开发及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转化。
淮阴工学院 2021-05-11
一种硫酸软骨素纳米硒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主要使用领域:本发明属于医药纳米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硫酸软骨素纳米硒及其制备方法。硫酸软骨素纳米硒是以硫酸软骨素为载体,纳米硒通过硫酸基团结合后形成的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粒子,在水或乙醇中分散后,形成自组装纳米颗粒。 硫酸软骨素纳米硒,结合了硫酸软骨素和纳米硒双重药理活性,降低了无机硒的毒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同时结合硫酸软骨素的生物活性,可以更好的将其发展成为预防和改善骨关节病的新型纳米材料。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1
一种高硫代度红芪多糖硫酸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红芪多糖硫酸酯(SHG)是一种由传统中药红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中提取分离出的天然低硫代度的葡聚糖硫酸 酯,其结构是由 α-D(1-4)吡喃葡萄糖构成主链;每隔 8 个糖残基在 O-6 位上有一个非还原末端分支;每隔 38 个糖残基 O-6 位上有一个 硫酸基。SHG 已获发明专利,专利名称:红芪多糖中的硫酸酯葡聚 糖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号:ZL 201110203348.7。
兰州大学 2021-04-14
一种硫酸头孢喹诺的肺靶向PLGA微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酸头孢喹诺的肺靶向PLGA微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靶向微球制剂是以硫酸头孢喹诺为原料药,以PLGA为载体,按原料药与载体的重量比为1:5~20制得,本发明还提供了靶向微球制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所制备的微球包封率在60%以上,85%以上的微球粒径分布在7~35um范围内,因此微球制剂可靶向富集到肺部,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可延长药物在肺部的滞留时间,维持血药浓度平稳,起到长效的作用。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3
一种喜树碱膦酸酯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喜树碱膦酸酯类化合物,以及这种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经细胞毒活性测试证明,本发明所述的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且所有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高于临床对照药物伊立替康,可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原料廉价易得,产品纯度高。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喜树碱衍生物磷脂复合物脂质纳米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羟喜树碱 (10-Hydroxycamptothecin, HCPT) 是中国特有珙桐科旱莲属落叶植物喜树( Camptotheca acuminata) 中含有的一种生物碱,在同类抗肿瘤单体中抗癌作用最强。HCPT 可以选择抑制 DNA 拓扑异构酶 I 的活性,干扰拓扑异构酶催化的 DNA 切断链接反应,使酶与 DNA 断链复合物稳定,并抑制切口处的重新接合,因此具有导致 DNA 断链、干扰 DNA 复制的作用,即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肝癌、头颈部肿瘤、胃癌、膀胱癌及白血病。 但由于羟基喜树碱特殊的理化性质:水不溶,脂难溶,内酯环结构不稳定等因素,使得目前临床应用 HCPT 的半衰期短,疗效不够理想。已上市使用的 HCPT 水针剂及粉针剂,均是将其在碱性 pH 下水解开环制备成盐来增加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然而,喜树碱类药物的内酯结构是它们作用于靶酶的必要结构,所以 HCPT 羧酸盐型与内酯型相比,活性显著降低,毒性增大。另一方面,生物药剂学研究表明,HCPT 半衰期短,作用维持时间较短,而增加剂量势必会增加与剂量成正比的毒性反应。此外,与其他抗癌药物相似,HCPT 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杀伤力均很大,因此研制高效低毒的HCPT新型给药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脂质纳米粒(Lipid nanoparticles ,LN)系指以天然或合成类脂如三酰甘油等为载体材料, 将药物包裹或内嵌于类脂核中, 制成粒径约为50—1000nm 的胶粒给药系统。除一般微粒载体的靶向特性外,LN还有其它特点:一是采用生理相容性好、毒性低的类脂材料为载体,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很低;二是可采用已有成熟工艺的高压均质法进行工业化生产。LN 的水分散系统可以进行高压灭菌,具有长期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因此,LN很适合作为抗癌药物的靶向给药载体。 本项目利用磷脂与羟喜树碱有较好亲和性、可形成复合物的性质,以适量磷脂和大豆油为载体材料,制备载药量高、稳定性好的羟喜树碱脂质纳米粒,希望通过纳米粒的被动靶向性聚集于肝脏,提高对肝肿瘤的治疗效果。目前已经完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药效学研究、非临床药代动力学和体内分布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整理撰写好申报资料,即将申报。 通过多批样品放大试验结果表明,羟喜树碱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简便易行,在现有的脂肪乳生产线上再增加部分设备就完全可以生产出来。其生产成本远远低于脂质体的制备。 动物药效学实验表明:注射用羟喜树碱脂质纳米粒(0.3~3.0 mg/kg)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抗肿瘤作用。在3.0 mg/kg相同剂量下,注射用羟喜树碱脂质纳米粒的抗肿瘤作用明显强于羟喜树碱注射液(P < 0.01);而1.0 mg/kg注射用羟喜树碱脂质纳米粒组的抑瘤率与3.0 mg/kg羟喜树碱注射液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同时,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羟喜树碱纳米脂质体组的肿瘤组织以中度坏死为主,其坏死率显著大于羟喜树碱注射液组。其结果提示,羟喜树碱纳米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较羟喜树碱注射液有显著提高。 靶向性试验结果表明,与羟喜树碱注射液比较,注射用羟喜树碱脂质纳米粒对肝原位荷瘤裸鼠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和肝原位肿瘤靶向性。
四川大学 2016-04-15
DF-101S集热式磁力搅拌器
集热式磁力搅拌器型号:101S    产地:郑州技术参数DF-101S 特征:平板 ; 搅拌容量:最大2000ml ; 搅拌速度:无级调速 0-2600; 加热温度:室温-400℃ ; 控温方式:智能自动; 工作电压:220V/50Hz ; 整机尺寸:239×245×220 ; 主要特点随意设定,自动恒温,使用更加方便、直观,控温精度高、准确可靠。 仪器介绍DF-101S在DF-101B基础上,增加了高精度时间比例式数显温控仪和智能型数字显示温度两种型号,随意设定,自动恒温,使用更加方便、直观,控温精度高、准确可靠。
巩义市城区众合仪器供应站 2025-05-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 24 25
  • ...
  • 229 23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