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电磁振子
220mm×220mm×490mm,铝环和磁铁,铝环能在管外,使封闭在管内的磁铁上下振动。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二维反铁材料MnPS3中磁振子输运的实验进展
近年来,磁振子电子学在信息计算和信息传输领域表现出了极具价值的应用潜力。磁振子电子学利用以磁振子为载体的电子自旋进动来实现信息处理,有望实现无热量产生、低耗散的信息传输,相比于传统意义上通过操纵电荷来实现信息的处理的微电子学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磁振子电子学领域的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够有效传输磁振子的新材料的发现,而获得长距离的磁振子输运始终是磁振子电子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与通常的三维磁性绝缘体(如Yttrium Iron Garnet)相比,二维尺度下的磁振子被理论预言有很多的新颖物理效应,例如自旋能斯特效应,拓扑磁振子,以及外尔磁振子等。 在最新的研究文章中,量子材料科学中心韩伟课题组在二维磁性体系中展开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观测到了二维反铁磁体系中磁振子的长距离输运。MnPS3晶体是一种层状反铁磁材料,利用机械剥离手段得到了二维的MnPS3薄片。MnPS3薄片上制备了用于测量磁振子输运的非局域器件,器件结构如图A所示。器件左侧Pt电极通过热方法来注入磁振子,右侧Pt电极探测在二维MnPS3中扩散传输的磁振子。在二维反铁磁MnPS3中,实验上观测到了几微米的磁振子扩散长度。并且从图B中可以看出,随着注入端和探测端距离的增加,探测到的非局域信号表现出e指数衰减的形式,跟一维漂移扩散模型的理论模型一致。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系统研究了MnPS3厚度对磁振子弛豫性质的影响。随着MnPS3厚度从40nm降低至8nm,磁振子弛豫长度由4μm减小到1μm(图C),这可能是由较薄的MnPS3中较强的表面杂质散射效应导致的。 该文章中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二维材料中的磁振子输运实现为二维磁性材料在磁振子电子学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有望推动磁振子在量子尺度下的新颖量子物理性质研究。图:二维反铁磁体系中磁振子输运研究。(A)二维反铁磁MnPS3中的磁振子输运测量结构示意图。(B)自旋信号R_NL^*随电极间距的依赖关系,与理论预言的e指数衰减吻合。(C)磁振子弛豫长度随MnPS3厚度的依赖关系。 该工作于2019年2月7日在线发表于物理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X上(Phys. Rev. X 9, 011026 (2019) )。 DOI: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X.9.011026。该工作由韩伟研究员设计和指导完成,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2015级博士生邢文宇为文章第一作者,物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邱露颐为第二作者(今年9月份将去哈佛大学读博士),韩伟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本工作的顺利完成得到了量子材料科学中心贾爽教授和谢心澄院士的合作帮助,以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北京大学 2021-04-11
在二维反铁材料MnPS3中磁振子输运的实验进展
量子材料科学中心韩伟课题组在二维磁性体系中展开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观测到了二维反铁磁体系中磁振子的长距离输运。MnPS3晶体是一种层状反铁磁材料,利用机械剥离手段得到了二维的MnPS3薄片。MnPS3薄片上制备了用于测量磁振子输运的非局域器件,器件结构如图A所示。器件左侧Pt电极通过热方法来注入磁振子,右侧Pt电极探测在二维MnPS3中扩散传输的磁振子。在二维反铁磁MnPS3中,实验上观测到了几微米的磁振子扩散长度。并且从图B中可以看出,随着注入端和探测端距离的增加,探测到的非局域信号表现出e指数衰减的形式,跟一维漂移扩散模型的理论模型一致。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系统研究了MnPS3厚度对磁振子弛豫性质的影响。随着MnPS3厚度从40nm降低至8nm,磁振子弛豫长度由4μm减小到1μm(图C),这可能是由较薄的MnPS3中较强的表面杂质散射效应导致的。 二维材料中的磁振子输运实现为二维磁性材料在磁振子电子学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有望推动磁振子在量子尺度下的新颖量子物理性质研究。图:二维反铁磁体系中磁振子输运研究。(A)二维反铁磁MnPS3中的磁振子输运测量结构示意图。(B)自旋信号R_NL^*随电极间距的依赖关系,与理论预言的e指数衰减吻合。(C)磁振子弛豫长度随MnPS3厚度的依赖关系。
北京大学 2021-04-11
基于准田字形压电振子驱动的平面电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自由度压电超声电机技术,具体涉及基于准田字形压电振子驱动的平面电机,包 括定子组件、动子组件、支座组件和预紧组件,采用准田字形定子组件,且通过预紧组件与支座组件连 接;动子组件分别连接定子组件和支座组件。电机通过激发准田字形定子组件的面外一阶对称弯曲振动、 左右围杆面内一阶弯曲振动、前后围杆面内一阶弯曲振动三种模态的振动或近共振复合出两相椭圆运动 轨迹,据此推动动子组件交替地沿 x、y 向移动。可实现微米甚至更高精度级平面运动;
武汉大学 2021-04-14
基于Duffing振子的ZPW-2000轨道移频信号译码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Duffing振子的ZPW-2000轨道移频信号译码方法。该方法首先将采集到的ZPW-2000轨道移频信号进行衰减后加入到由4个Duffing振子组成的载频译码4振子阵列中,根据振子的状态变化译码出载频,然后用该载频对轨道移频信号进行频谱搬移再带通滤波,最后将滤波后的信号加入到由18个Duffing振子组成的低频译码18振子阵列中,根据振子的状态变化译码出低频。该发明方法可靠性强、易于硬件实现,能对低信噪比的ZPW-2000和UM-71轨道移频信号进行可靠准确译码,为强噪声环境下的轨道移频信号检测提供了可行方案,在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7-05
哈尔滨工程大学振子自动定位系统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振子自动定位系统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2-05-27
耦合分子振子同步化的能量代价及其最优设计原理的研究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定量生物学中心欧阳颀课题组在Nature Physics发表题为“The energy cost and optimal design for synchronization of coupled molecular oscillators”(文章网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19-0701-7)文章,揭示了互相耦合的分子振子达到同步化所需的热力学代价,表明分子振子的同步化需要额外能量耗散,并揭示了能量耗散与所能达到的最优同步化效果及耦合的最佳设计之间的关系。 振子之间的同步化现象在自然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非线性理论与实验很好地回答了很大一部分非线性振子中的同步化问题。然而,对于分子振子而言,他们的振荡节律由随机的、大噪声的生化反应所决定,与之前相对成熟的非线性理论所涉及的情况有所不同。这类分子振子的同步化规律,尤其是同步化所需的热力学代价尚不明确。 欧阳颀课题组与美国IBM T. J. Waston 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杰出访问教授的涂豫海教授展开合作研究,首次在理论上阐明了实现分子振子同步化所需的热力学代价。该研究提出一个简单而普适的随机理论模型,假设不同的分子振子之间被一些额外的分子间化学反应耦合起来从而使彼此的相位相互靠近,用以描述一般的可产生同步化振荡的分子振子。在这个理论模型中,研究者们找到了单分子稳定振荡状态的概率密度的解析解,由此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能量耗散,并通过平均场近似得到了该振荡出现同步化现象的条件。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的能量耗散,研究者发现,若要实现分子振荡的同步化,除去驱动单个分子振荡的能量以外,还必须要有一部分不为零的额外的能量耗散。除此以外,当外界条件给定能量耗散的大小时,虽然可以通过调整模型中的参数达到各种不同的同步化效果,但是可以达到的最优的同步化效果由给定的能量耗散所限制。当能量耗散小于一个临界值时(这个临界值大于驱动单个分子振荡的能量)同步化是不可能的,给定的能量耗散越大,所能达到的最优同步化效果越好。该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随后研究者在蓝藻的生物钟系统中检验了该理论,验证了生物体内的分子振荡体系确实需要额外的能量来实现同步化。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欧阳颀课题组的张东良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涂豫海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欧阳颀教授和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分校的博士后曹远胜博士。
北京大学 2021-04-11
华子春
华子春教授长期从事多肽药物的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整合研究 华子春教授,1986年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1989至今在南京大学任教,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1994-1996年为纽约州卫生部Wadsworth实验及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0-2003年为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先后入选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首届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华子春教授长期从事多肽药物的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细胞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整合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基础类)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先后主持包括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海外青年合作基金、国家攻关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40多项。发表SCI论文120多篇,主译著作1部,参编英文专著3部,参编中文著作3部。获得中国发明专利10项,获得美国专利授权1项,其中5项专利获得应用,2项专利已转让企业进行一类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的开发。 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基础类)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华子春 2021-06-23
康子曦
基于晶态多孔材料(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共价有机框架和氢键有机框架等)的膜材料设计、构筑和分离应用研究(气体分离纯化、海水除盐、离子筛分和同分异构体拆分等)。
康子曦 2021-12-31
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入选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 “部省合建”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序。 学校前身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1996年4月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成为维稳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 学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和“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成为教育戍边、科技强边、文化固边的重要力量。目前,石河子大学正朝着建设西部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学校现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大学科门类。 学校有99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90个)(2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生物学、化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基础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学)、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机械、土木水利)、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1个(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部省合建学科群2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兵团重点学科15个。临床医学、农业科学、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坚持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在“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与生态、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新疆农产品高效贮藏与深加工、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与开发、化工绿色工艺及新型材料技术、新疆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干旱区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新疆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与3S应用、新疆绿洲经济社会发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亚教育与人文交流、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等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五年来,学校主动承担国家、兵团重大科研任务,立项各级各类项目2703项,科研总经费近10.53亿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2项,获授权有效专利1424件,以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等形式实施知识产权成果转化40件,技术交易额4900余万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36项成果获得自治区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优秀奖19项,获奖数居新疆高校前列。
石河子大学 2021-02-01
1 2 3 4 5 6
  • ...
  • 48 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