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黄酮缓释抑藻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水体污染控制领域,提供了一种黄酮缓释抑藻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黄酮缓释抑藻制剂中含有质量分数为30‑50%的5,4’‑二羟基黄酮,质量分数为50‑70%的海藻酸钠等包埋剂,包封率为50‑70%。所述黄酮缓释抑藻制剂的采用5,4’‑二羟基黄酮二甲亚砜溶液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与壳聚糖和无水氯化钙的混合溶液混合;然后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沉淀的黄酮缓释抑藻制剂。本发明使用的材料生态安全性好,制得的黄酮缓释抑藻制剂可以显著抑制水华藻类生长活性,特别是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活性,可控制或治理湖泊藻类水华的暴发。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作用时间持久,特别适用于频繁暴发的蓝藻水华预防与治理。
浙江大学 2021-04-13
金雀异黄酮防治根尖周病的新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金雀异黄酮防治根尖周病的应用。本发明通过体内实验发现金雀异黄酮可显著抑制开 髓所导致的根尖周病变局部炎症细胞浸润和骨质破坏;并通过降低 RANKL 表达水平、促进 OPG 表达, 动态调节根尖周病灶局部 RANKL/OPG 比值,达到治疗根尖周病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金雀异黄酮是一 种有效防治根尖周病的药物,金雀异黄酮可用于制备
武汉大学 2021-04-14
银杏叶黄酮、内酯的超临界萃取技术开发
银杏树Ginkgo bilola L 是世界公认的无公害树种,为现存古代子遗植物之一,有裸子植物“活化石”之称。银杏叶存在两类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和萜内酯(ginkglides and biobalide),它们具有扑获游离基,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促进血液循环及脑代谢等功能。银杏叶提取物制成的药物、保健品和化妆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增强记忆功能,治疗老年痴呆和防治皮肤病,脱发等,效果显著,几乎没有毒副作用,适用于长期的服用和使用。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德、法和日本等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相继推出了Tanakan、Tebonin、Forte、Ginkogink、Graton、Duophan等几个著名品牌,到20世纪90年代末,银杏制品的年销售额已达4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的热点产品。    我国银杏树拥有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银杏叶资源极其丰富。但在综合利用方面,提取工艺技术开发落后。在全国已建的200多家银杏叶制品生产厂,主要用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法和树脂法生产银杏叶提取物(简称GBE)出口供外商精加工。由于上述两法生产的粗提物总收率和活性成分含量较低,质量不稳定,与国际认可的GBE质量标准(总黄酮≥24%、银杏内酯≥6%、银杏酸<10㎎/㎏﹚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丢掉了精加工所产生的巨额利润。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外商对我国GBE的质量标准趋严,加之国内银杏叶系列产品开发需要高品质的GBE,传统的提取工艺渐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SFE),是国外20世纪70年代出现并投入工业化生产的一种用于物质分离的高新技术。它采用CO2作萃取介质,在常温下工作,活性成分和热不稳定成分不易被分解破坏而保持天然特征,可以高效快速地从植物中提取精华,对产品及环境无污染和三废排放,同时通过控制临界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可以达到选择性提取和分离纯化天然产物的目的。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银杏黄酮和萜内酯,是当今世界范围发展的趋势,目前欧美国家已大量使用这种技术提取出的物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针对上述,武汉化工学院制药系与化工系长期从事天然成份研究和化工过程研究的专家、教授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学科特色,对超临界CO2萃取提取银杏黄酮和内酯的工艺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获得湖北省2000年度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现已在萃取体积为1L的超临界萃取装置上完成小試研究工作,确定了CO2——SFE提取银杏黄酮和内酯的较佳工艺条件(萃取温度、压力、时间),选择出合适的夹带剂种类、用量,进行了原料和产品的质量控制分析。正准备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工业化技术开发。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4-11
保健食品、化妆品添加剂--柑橘黄酮
柑橘黄酮,主要存在于柑橘属植物果实的外皮中(包括外果皮、囊膜、经络)。该项目以柑橘皮为原料,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分离精制得到一种新的黄色粉末状生物黄酮,属纯天然高新技术产品。可用于食品添加剂、功能食品、美容及抗衰老化妆品领域。项目成熟度:已完成:(1)以柑橘皮为原料,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分离精制成一种新的黄色粉末状生物黄酮,属纯天然高新技术产品,并已申请专利授权,并实现产业化;(2)酪氨酸酶抑制试验、细胞培养黑色素生成试验皆表明该产品具有显著的美白功效,效果优于熊果苷。预期合作内容和目标:(3)提供柑橘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4)合作开发柑橘黄酮在美白化妆品中的应用。(1)从柑橘皮中制备柑橘黄酮的方法,中国专利授权号:ZL200610024325.9(2)相关技术2007年获上海市科技发明三等奖。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4-13
金松双黄酮在制备防治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
【发 明 人】陈建伟;李祥;薛平;汤彬;姚晓【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金松双黄酮,具体涉及金松双黄酮在制备防治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摘要】本发明公开了金松双黄酮在制备防治糖尿病药物中的应用。经实验研究表明,金松双黄酮具有很好的治疗糖尿病的作用,对糖尿病及其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和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等相关性疾病均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且实验过程中,未表现出副作用等不良反应,有望开发成为新一代安全有效,用于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杜仲叶总黄酮的 萃取工艺研究
项目研究背景 :我国杜仲叶资源非常丰富,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 域都广泛分布,并被大量栽培年,杜仲叶总产量 300 万吨,但在大多数杜 仲产区尚未利用,以原料杜仲叶的形式和价格低廉大量出口到日韩等国, 用于生产各种药品和保健品。 技术原理 :本项目采用国际最新的超临界 CO2 萃取技术, 萃取杜仲叶 中的总黄酮,解决了杜仲叶总黄酮成分在提取分离过程中,受热易氧化、 分解的难题,杜仲叶干叶超
南昌大学 2021-04-14
一种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的同时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分析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的简便方法, 该方法分别用芦丁和绿原酸对照品配成梯度标准溶液,用氯化钴溶液 显色反应后,测定标准溶液在 256nm 和 330nm 波长处的吸光度;确定 在同一浓度的标准溶液中上述二个波长处芦丁和绿原酸吸光度的比值 关系,建立标准曲线。再测定经氯化钴显色反应后的待测样品溶液分 别在上述二个波长处的吸光度,根据公式计算扣除干扰组份在目标吸 收峰上的吸光度后,通过标准曲线,分别计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冠清柠TM-柠檬苦素+柑橘黄酮口服液
大量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和柠檬苦素具有高效安全、抗病毒、抑菌、抗炎症等作用,可抑制危害人类的诸多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最重要的是以往研究表明:柠檬苦素和柑橘黄酮类化合物在治疗肺纤维化、慢性肺炎、矽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在内的多种炎症介导的慢性肺部疾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然而,目前国内对柠檬苦素和柑橘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和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基于柠檬苦素和柑橘黄酮类化合物对肺部炎症及损伤的修复作用和明显的抗病毒抗炎治疗作用,华南理工大学齐军茹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廖劲松团队全力攻坚柠檬苦素和柑橘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提纯应用技术,优化柠檬苦素和柑橘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及规模化生产,从而获得了安全高效的柠檬苦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并以此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和治疗技术产品--冠清柠TM-柠檬苦素+柑橘黄酮口服液,以应用于新冠肺炎后续肺部治疗和病人的康复治疗,同时减少呼吸道和支气管感染,抑制多种肺部炎症疾病。目前该口服液产品已完成量产下线。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高黄酮含量桑黄的精准栽培调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桑黄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等功效,其抗癌效果在国际有很高的认可度,被誉为“抗癌明星”。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技术分析 桑黄是一类传统的珍稀药用真菌,含有黄酮、多糖等多种有效活性成分,药用价值极高,素有“森林黄金”之美称。桑黄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等功效,其抗癌效果在国际有很高的认可度,被誉为“抗癌明星”。我校食药用真菌遗传与育种团队历时10年,围绕珍稀食药用菌桑黄系统地开展了遗传资源挖掘、优质菌株选育、规模化栽培、高活性成分精准调控等方面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建立了桑黄菌株资源库,筛选和鉴定了一批药用价值高的菌株,并建立了桑黄菌株DNA指纹图谱为指标的分子标记鉴定体系,为知识产权保护打下基础。 2.成功突破了野生桑黄菌株的人工栽培技术,系统性地确立了黄酮高产生产工艺参数,形成规模化优质桑黄生产技术体系。 3.率先研究了各种环境因子对桑黄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的调控机制,结合工艺参数优化形成了高黄酮含量桑黄栽培工艺,为桑黄精准栽培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载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复合材料多孔支架及制备
载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复合材料多孔支架及制备。该多孔支架是以纳米缺钙磷灰石-多元氨基酸共聚物复合材料多孔支架作为载体,在载体材料中并混合有大豆异黄酮,特别是植物来源的5,4′,7-三羟基异黄酮为作为生长因子成分,生长因子与复合材料的质量比为1~10:100。制备时,将所述比例各成分及为所述复合材料质量5-15%的二水硫酸钙类成分发泡剂混合后,以注塑方式注塑成型得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多孔支架对MG-63的细胞增值程度显著大于未负载大豆异黄酮的支架,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本发明的多孔支架具有作为优异促进骨生成性能支架材料的良好前景。
四川大学 2016-10-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