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PDP荧光粉浆料及二次发光性能研究
等离子体显示器(PDP)已经成为大屏幕显示的重要方向,PDP荧光粉必须调配成浆料才能涂敷到PDP屏上。受国家九五项目和省市项目的带动,本单位已从事PDP荧光粉浆料及荧光粉二次发光性能研究,开发多年,具有开发荧光粉浆料的必要设备、研究人员,具有开展荧光粉二次发光性能研究及性能改善的全套工艺装备和技术队伍,所开发的荧光粉浆料接近日本同类产品水平 。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1-12
一种 LED 荧光粉胶涂覆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粉胶涂覆方法,属于 LED 封装领域。其包括如下步骤:S1 将已完成芯片贴装和电路连接的 LED 模块置于温度为 100℃~180℃的加热板上;S2 待所述 LED 模块温度稳定后,将设定量的荧光粉胶涂覆在芯片上表面,静止一定时间直到所述设定量的荧光粉胶在所述芯片上表面上形成球缺状形貌;S3 从加热基板上取下所述 LED 模块,在芯片侧表面涂覆设定量的荧光粉胶;S4 待荧光粉胶形貌稳定后,执行固化工艺,获得预定的荧光粉胶形貌。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可灵活控制荧光粉胶形貌,获得中间荧光粉层厚度大于两侧荧光粉层厚度的荧光粉胶形貌,其封装成本低,可大规模应用在工业中进行 LED 封装。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天然高Vc超微柿叶茶粉的制作技术
柿叶中富含维生素C(Vc)、多酚、氨基酸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预防贫血、减肥美容等多种功效。我国柿资源丰富,主要食用果实,柿叶一部分加工成柿叶茶代用茶。 该成果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根据柿叶Vc含量的累积和化学变化特性,采用新的制作方法,制作一种高Vc超微柿叶茶粉,使其达到富含维生素C、汤色黄绿、滋味醇和,口感较好的品质要求。该成果制作的超微柿叶茶粉外形为粉状,富含Vc,Vc含量可以达到30-40 mg/g,不仅可以单独冲泡饮用,而且还能作为面包、蛋糕等食品添加辅料,提高食品中Vc含量,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 柿叶是柿树( ( Diospyros kaki L.f.) 的叶子,柿树在我国广泛栽培,云南、广西、湖北、江苏、浙江、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有分布。全国柿树分布面积近100万公顷。按亩生产1kg超微粉500元计,亩增收500元,100万公顷可增收增收70亿元,不包括添加柿超微粉产品带来的附加值。 成果完成时间:2015年12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白光LED用硅酸盐红色荧光粉制备技术
1.背景介绍 白光LED近些年发展十分迅速,在技术方面,以亮度为代表的光效不断提高,不但技术进步非常迅速而且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在光效方面,新的记录不断产生,2010年2月,美国Cree公司宣布其大功率白光LED的光效达到208lm/w,远远超过白炽灯的15-20 lm/w及荧光灯的60-80 lm/w;我国2008年LED行业产值约650亿元,2009年约827亿元,预计今年(2010年)的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LED封装市场的产值约占25-30%。近几年,随着LED光效的快速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光色,红色荧光粉的加入能有效提高白光LED的显色指数。以硅酸盐为基质的各种荧光粉正崭露头脚,硅酸盐基质具有稳定性好,耐热性好等优点,十分适合作为一些发光材料的基质。目前一些硅酸盐黄色荧光粉、绿色荧光粉已经投入了实用,红色荧光粉也已有报道,欧洲、日本、韩国等企业及科研院所都在不断展开研究,我国也已见到相关报道。我们研制的硅酸盐红色荧光粉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 目前各种包括荧光粉在内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都有很多种,但是最为实用,最容易转化为生产的仍然是高温固相法,本项目中,从未来进行生产的角度考虑,也将采用这种方法来制备硅酸盐荧光粉。具体步骤及技术路线为:1、选择合适的原料;2、将这些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别称取一定量混在一起;3、将混匀的原料放入高温炉内,在一定的温度下灼烧;4、将灼烧好的物料取出,球磨、粉碎至粒度达到一定要求为止;5、测试荧光粉的各种技术指标。6、与YAG进行混合封装测试。 从其他荧光粉的制备方法来看,高温固相法是目前最为实用及成熟的研究方法,我们所熟知的YAG荧光粉、三基色荧光粉,氮化物荧光粉,硅酸盐黄色荧光粉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因此采用高温固相法作为硅酸盐红色荧光粉是可行的。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模拟人眼对光环境感知的光学测量系统与测量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人眼对光环境感知的光学测量系统,利用多种光学测量仪器以及相应的软件处理系统实现人眼对光环境感知的模拟。光学测量仪器包括平面亮度计、光谱仪和动态响应测试仪。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模拟人眼对光环境感知的光学测量方法,该光学测量系统亮度测量部分通过平面亮度计获取空间亮度分布,利用该亮度分布计算出当前条件下的瞳孔直径,进而计算出人眼感知到的空间亮度;通过调整光谱仪的测量视角获取人眼视野范围内接收到的光谱辐照度;通过动态响应测试仪测量动态响应信息。本发明提出模拟人眼对光环境感知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可对人眼感知空间光环境的特性进行全方位、实时的评价。
东南大学 2021-04-11
离体培养条件下纤维亚麻多倍体诱导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体培养条件下纤维亚麻多倍体诱导方法,该方法按照下列步骤进行:选取健康饱满的纤维亚麻种子,消毒后培养成苗,秋水仙素处理茎尖诱导多倍体,转入茎尖伸长培养基进行培养,然后进行茎尖染色体倍性鉴定,将确定为四倍体植株的茎段放入愈伤组织及芽诱导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获得大量的四倍体无菌苗,再转入伸长生长培养基进行生长,在生根培养基生根培养后,移入灭菌后的基质中管理即可,最后进行根尖的染色体倍性鉴定.本方法可获得比处理纤维亚麻的种子更高的诱导率,诱导率高达25.5%;纯合四倍体比率高,多倍体植株形态正常,移栽成活率高;可以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快速繁殖,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四倍体组培苗.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5-04
高速线材控冷段在线性能预报系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轧钢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外型和尺寸精度的控制,而是追求对产品内部微观组织和最终性能的更为精确的把握,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特别是在最近,急切需要在加工过程中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降低成本、实现组织性能在线预测及控制。计算机技术与塑性加工理论的结合使塑性加工从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以“试错”为基本方法技艺阶段向以模型化、最优化和柔性化为特征的科学阶段过渡。 目前,棒线材在我国的热轧产品中占50%以上。国内对棒线材生产工艺的研究以实际生产摸索为主, 这不仅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结果很难得到推广。北京科技大学与重庆钢铁公司的科研项目《品种钢组织相变索氏体化》[2005-2007]在吸收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已开发成功在线性能预报模型,在重钢高线厂得到实际应用,该厂的一些钢种通过模型的优化,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北京科技大学与江苏沙钢集团的科研项目《高速线材性能预报系统研发》[2006-2008]也引进了该模型,针对沙钢的沙景和润忠两条高线生产线进行开发,目前控冷段在线模型已进入生产调试阶段,正在进一步优化及完善。我国高线生产的一个问题是产品性能不稳定,在线模型投入到实际生产将会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及成材率,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进度。开发的高线控冷段在线性能预报系统是国内外首创,将对钢铁生产行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基于微流控的pH值在线检测系统
传统pH值测试方法大多采用取样的方式来测定溶液的pH值,对随时变化的工业废水的pH检测相对滞后,不能实时反应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其结果是当检测到pH值偏离正常时,污染已经发生,不能在第一时间控制污染造成的损害。 本项目将pH指示剂固定在微流芯片中,当不同酸碱度的液体流经检测芯片时,特定波长透过光强发生变化,经光电二极管转化为电压信号,再经神经网络系统读出pH值,可实时反映流体pH值的改变,监控生产状况的变化及对污染进行实时报警。
东南大学 2021-04-11
LE-1000超细颗粒在线监测仪
FAM激光粒度仪工作是根据MIE 光散射原理。当激光照到测量区中的颗粒时便会产生光的散射现象,散射光的强度和空间分布与颗粒的直径和浓度有关,用环形光电接收器检测散射光的分布,然后将信号输入计算机,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可以得到被测颗粒的尺寸分布、各种平均径等。 本校生产激光粒度仪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产品遍布全国各地。 主要技术指标 可测粒径范围:0.5~1000微米 测量对象:粉体、雾滴及其他颗粒 测量项目:粒径分布、各种平均径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1
一种浮法玻璃波筋在线检测方法
一种浮法玻璃波筋在线检测方法,本发明属于工业检测技术领 域,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浮法玻璃检测设备不能在线检测玻璃斑马角的 不足,以有效检测出浮法玻璃生产中的波筋缺陷,并在线实时测定玻 璃的斑马角。本发明包括设置检测系统步骤、预先建立映射表步骤、 边缘检测步骤、阈值分割步骤、去除图像噪声步骤、条纹细化步骤和 计算斑马角步骤。本发明检出率高、检测速度快、大大降低工人了的 劳动强度,可以满足浮法玻璃在线检测斑马角的实时性要求。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6 47 48
  • ...
  • 202 20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