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精制龙血竭滴丸
Ø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5类新药, 本品主要药效学证明,有效改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减小脑缺血后的脑梗死体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大鼠下腔静脉结扎致血栓形成及颈总动脉电刺激血栓形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明显增加麻醉犬脑血流量的作用,并能有效降低脑血管阻力。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1-12
精制龙血竭滴丸(产品)
成果简介: 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 5 类新药, 本品主要药效学证明,有 效改善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减小脑缺血后的脑梗死体积,对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大鼠下腔静脉结扎致血栓形成及 颈总动脉电刺激血栓形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明显增加麻醉犬脑血流量的作 用,并能有效降低脑血管阻力。 项目来源:自行开发 技术领域:生物医药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荔之咽滴丸
类   别:中药5类新药 剂   型:滴丸 功能主治:清热利咽,止咳化痰,用于慢性咽炎。 特    点:疗效确切、服用方便、毒副作用小、制备工艺先进,为单方制剂。 项目进展:本品完成了“荔之咽滴丸”的制备工艺(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提取纯化、浓缩干燥、制剂成型、中试放大)、质量标准(性状、鉴别、检查、指纹图谱、含量测定究)以及稳定性(加速试验、室温留样考察)等药学研究工作,形成了1套符合CFDA新药开发相关技术要求的药学申报资料。此外,项目同时完成了荔枝草中高车前苷、假荆芥属苷等黄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荔之咽滴丸”药效学初步研究以及高车前苷大鼠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知识产权: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 应用前景:荔枝草药材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荔之咽滴丸”既能清热利咽,又能止咳化痰,用途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咽喉炎;荔枝草应用历史悠久、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产品研发风险较小。本产品上市后有望成为治疗急慢性咽炎的主打新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番荔枝总内酯滴丸
【项目来源】1、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抗肿瘤活性物质—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活性与结构-毒性的相关性研究(P09018)2009.12-2012.12;2、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抗肿瘤活性物质—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LZ09001),2009.10-2011.12;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四氢呋喃型系列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的分离及其对肿瘤细胞线粒体复合酶I的ND2亚基基因表达的影响(20113237110009),2012-2014。 【类    别】中药5类新药。 【剂    型】滴丸。 【知识产权】已授权专利1项:专利名称“抗肿瘤活性精制番荔枝总内酯及其制备方法”,授权公告号 CN 101485700 B。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积杀虫。临床主要用于恶疮肿痛等;治疗肝癌,尤其对多药耐药性肝癌疗效较好。 【主要技术指标】 在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结构-药效、结构-毒性、药效-毒性等方面有诸多创新。 1、本研究已从番荔枝种子中,分离鉴定了50多个化学成分,并对分离所得的12种番荔枝内酯进行了5种人实体肿瘤细胞毒性测定,同时考察了代表不同结构类型的番荔枝内酯的抗肿瘤活性。 2、以紫杉醇为阳性对照药进行了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抗癌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实验结果还显示部分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组相对于阴性组对小鼠的脾和胸腺免疫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而对小鼠肝脏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或负面影响,但阳性药紫杉醇对小鼠的脾、胸腺和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以5-氟尿嘧啶(10mg/kg) 为阳性对照,考察对肝癌(HepS)移植瘤小鼠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抗肿瘤活性作用优于阳性组。 4、作用机理的探讨,以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S作为工具药,发现在早期能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释放活性氧,而后耗竭细胞内ATP,抑制细胞膜钠钾ATP酶活性后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而这种膜电位的变化最后很明显地增强了白血病细胞对死亡受体蛋白(CD95,TRAIL)的凋亡敏感性。 【推广应用前景】 肝癌是全球第6大常见癌症,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3大主要因素,番荔枝内酯治疗用量小,作用机制独特,对多药耐药的肝癌细胞也具有强大的抑制活性,不同于目前临床上用的各类抗肝癌药物,而且天然资源较丰富,可认为番荔枝内酯有巨大的市场开发前景。 【项目进展情况】已完成临床前主要研究工作,获发明专利1项,申报2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香精、香料的精制
成果与项目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香料香精工业是为加香产品配套的重要原料工业。香料是调配香精的原料; 香精广泛配套于食品、饮料、酒类、卷烟、洗涤用品、化妆品、牙膏、医药、饲 料、纺织及皮革等工业。除香水之外,香精在不同加香产品中的用量只有 0.3-3%, 但它对产品质量确起着优劣的重要作用,因此香精被称为加香产品的“灵魂”。香 料香精的特点是:品种多,产量小,专用性、配套性强,用量少作用大,一地生 产多地使用(包括国际),既含精湛技术,又具高超艺术。 近 20 年来,国外香料工业发展比较迅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香精香 料生产国,也是香精香料的消费大国,有得天独厚的天然香料资源,具有原料成 本低的优势。在这些条件的影响下,中国的香料、香精制造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 着较快的发展速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国已成 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目前香精香料市场的发展还在继续扩展。中国食用香精 市场潜力巨大,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用香精的研制、开发、生产和应用在中 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显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一、香紫苏油、香紫苏醇和香紫苏内酯 成果简介: 香紫苏内酯天然存在于雪茄和东方型香料烟中,含量 0.1%时,香气强烈,带 有柏木及橡苔样木香和烟草香韵;0.1-5ppm 时则具有蘑菇和壤香的香韵,常应 用于烟草香精、茶、槭树、胡椒和辛香风味之中。用作烟用特效增味剂,能赋予 烟草以纯实的琥珀样香气。香紫苏内酯的合成原料是香紫苏醇,西北地区是国内 最大的香料植物香紫苏产地,依托这个资源优势,生产香紫苏油、香紫苏醇和香 紫苏内酯,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从植物香资苏中提取香紫苏油和香紫苏醇浸膏;以香紫苏醇为起始原料,经 催化氧化制得香紫苏内酯,收率达到 57%以上。经分离精制后分别可以得到 95.0% 和 99.0%的香紫苏醇和香紫苏内酯产品。 经济效益及市场预测: 香紫苏醇和香紫苏内酯国际市场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产品售价分别为 800 元/公斤和 3000 元/公斤。 投产条件:拥有香紫苏植物资源。 交易方式:技术转让;提供工艺设计和成套生产装置。 
天津大学 2021-04-11
杉酥藤脂质体滴丸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临床有效经验方提取物。 【类    型】中药5类新药 【剂    型】滴丸 【处方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资深中医专家临床经验方。经过药理学筛选研究,从中筛选出最有效单体制备而成。 【功能主治】解毒消痰通络。主治乳腺癌、肺癌。 【主要技术指标】 1、药学研究:首先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杉酥藤成分复方脂质体。将聚乙二醇6000置水浴上加热熔化后按药物与基质的比例加入杉酥藤成分复方药物搅拌均匀,置滴丸制备装置中,保温滴入液状石蜡冷却剂中滴制成丸,将制得的滴丸去除表面的冷凝液即得杉酥藤成分复方滴丸。 2、药效学研究:杉酥藤脂质体滴丸能显著抑制小鼠移植性乳腺癌和小鼠移植性肺癌的生长。 3、临床研究:由3味药材组成的临床有效经验方,在临床上对未手术、或转移复发的晚期乳腺癌和肺癌,经过放疗、化疗均无效的病例,有控制肿瘤发展和缩小肿瘤的良好功效。但从中筛选出的3味抗癌最有效单体组成的抗癌药——杉酥藤脂质体滴丸还尚未在临床上应用。 【推广应用前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乳腺癌的发病人数约有120万人,约50万人死于乳腺癌。在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乳腺癌已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居当今世界癌症病死率之首,5年生存期不到15%,尤其在中国,近20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了与日俱增的趋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球前列。目前通过手术、化疗、放疗和综合治疗等手段仍无法控制肺癌的死亡率。 以上情况为抗癌药——杉酥藤脂质体滴丸提供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进展情况】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工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4-13
氯碱工业的盐水精制技术
本项目针对氯碱工业中的盐水精制过程,深入研究化学沉淀反应及其对膜分离过程的影响。将钙镁共沉淀反应与陶瓷膜分离耦合,开发了化学沉淀耦合陶瓷膜分离工艺.用于盐水精制过程,简化了盐水精制工艺流程。同时,在陶瓷膜法盐水精制工艺长期工业化运行中的膜污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膜污染机理演化理论。针对工业化运行的膜污染问题,开发了膜清洗剂并优化了清洗条件,研究了膜污染的清洗动力学。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张龙
1.个人信息 张龙,1963年生,男,吉林省农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石化资源与生物质综合利用工程实验室主任。 研究兴趣:(1)化学工程;(2)绿色化工;(3)精细化工;(4)资源加工工程;(5)工业催化
张龙 2021-06-23
赵龙
赵龙,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航数字导航中心(http://dnc.buaa.edu.cn)负责人,北京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室内导航定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空天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1998年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并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并获博士学位。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05年获得北航首届“蓝天计划”优秀博士后称号,2006年获批北航“蓝天新秀”人才奖励计划,2017年入选北航“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 主要从事惯性导航技术、地球物理场辅助导航技术、视觉导导航、数字孪生导航和多源导航信息自适应融合及应用技术研究。近年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技部科技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航空基金项目6项、航天创新基金1和横向课题3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项。 ★ 先后发在IEEE Trans. on Veicular Technology、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IEEE Sensors Journal、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GPS Solutions、Science China、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和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EI收录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批软件著作权5项。 ★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学奖11项、北京自动化学会青年人才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和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1项。 ★ 主讲了《现代导航技术》、《机器视觉》、《导航系统》、《计算机视觉与导航技术》、《导航系统设计》、《导航技术发展概论》和研究生精品课《系统辨识》等课程。 ★ 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1人、获得校级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奖4人、获得校级优秀学位论文2人、获得院级优秀学位论文1人。 ★ 担任IEEE Transaction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Sensors Journal、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Journal of Navigation、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航空学报和电子学报的审稿专家。
赵龙 2021-12-31
王英龙
2000年6月本科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2003年6月硕士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后任教于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被聘为教授,2018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出版教材及译著7部,指导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等奖励18项,指导6名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余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获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奖、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青年教学名师、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优秀指导教师及青岛科技大学第九届教学名师等十余项奖励。 主要从事化工过程模拟与系统集成、流体相平衡与热力学特性、环境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和分子辨识工程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市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新华制药、中石化等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余项,到账总经费上千万元。授权发明专利58件,多项成果实现工业化应用,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余亿元。获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和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9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21年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及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在化学工程领域的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等SC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60多篇,被引用4000余次,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常年受邀为上述期刊审稿,2017、2018年分别获得Energy、Th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等期刊的杰出审稿贡献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环境影响评价和危险废物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国化工学会科技智库专家;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创新人才协会会员;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会员;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specialty section of Frontiers in Sustainability)副编辑;Current Chinese Science编委。 2021年,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来源:全球学者库);2021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来源:美国斯坦福大学);2020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2017年获Energy、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期刊杰出审稿贡献奖;2018年获Journal of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Th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等期刊杰出审稿贡献奖;2018年Th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被引最多的作者;2019年获“ACS Publications Awards”。
王英龙 2023-03-09
1 2 3 4 5 6
  • ...
  • 9 1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