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带有硫化铝外壳的二硫化钼纳米粉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ZL 201410557617.3)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硫化铝(Al2S3)外壳的二硫化钼(MoS2)纳米粉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纳米粉末材料为核壳结构,内核为MoS2纳米颗粒,外壳为Al2S3层;所述MoS2内核的粒径为10~100nm,所述Al2S3外壳层为非晶Al2S3层,其厚度为1~10nm。本发明采用等离子电弧放电法,将钼粉和铝粉按一定原子百分比压制成块体作为阳极材料,采用石墨作为阴极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1-12
一种基于介质阻挡放电和PI纳米膜过滤的室内空气净化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介质阻挡放电和PI纳米膜过滤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包括具有风道的箱体,箱体两端分别是和风道连通的进口和出口,该进口处安装有风机,所述风道内安装有介质阻挡放电装置;所述箱体的出口安装有带净化气出口的PI纳米膜过滤罩。本发明的基于介质阻挡放电和PI纳米膜过滤的室内空气净化器联合介质阻挡放电和物理过滤及化学催化三种技术,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和化学催化的协同作用,提高定向氧化的能力,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并且采用了具有大过滤面积的折叠式PI纳米膜,既能阻挡空气中的细小颗粒,又不会增加能耗。
浙江大学 2021-04-13
一种基于光诱导介电泳技术和纳米孔的DNA测序装置和测序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诱导介电泳技术和纳米孔的DNA测序装置和测序方法,该装置包括介电泳装置、纳米孔单分子传感器、隧穿电流信号检测系统、离子电流信号检测系统以及激光系统;传感器位于介电泳装置的内部,将介电泳装置分为左右两个空腔,且该传感器设有将左右两个反应腔连通的通孔;隧穿电流信号检测系统与纳米孔单分子传感器电连接;离子电流信号检测系统的两端分别置于通孔左右两侧的反应腔内;激光系统位于介电泳装置的外部,其发射的激光束照射于介电泳装置上。本发明减慢了DNA过孔速度,提高了测序精度,这些为实现单碱基分辨
东南大学 2021-04-14
以食品大分子为基质的脂溶性功能因子纳米载体制备关键技 术
项目针对国内外脂溶性功能因子微胶囊化产品储藏稳定性差、生物利用率低、 配料安全性问题等诸多品质不足,提出以构建乳化和成膜特性俱佳的食品大分子乳化体系为基础,进行包载脂溶性功能因子的高生物利用率、高稳态化、可控型纳米颗粒及固态粉末产品的绿色制备。产品结构多样,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缩小了我国食品配料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针对脂溶性营养素微胶囊化产品载量低、生物利用率差等问题,利用天然蛋白质的分子柔顺性和复杂大分子结构,采用增溶、乳化-溶剂挥发高效制备技术,提高营养素载量,同时收缩载体分子体积、减小粒径,制备获得高载量、安全、无油型包载营养素的蛋白质纳米颗粒。该产品粒径范围在 60-100nm,β-胡萝卜素载量较普通含油型载体提高了 100 倍,具有抗胃蛋白酶消化和完全的小肠吸收特性,β-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是未包埋时的 25 倍,抗氧化活性提高了 2-8 倍。针对蛋白质易在等电点 pH、高盐、高温等极端环境下因变性而失稳,采用Maillard 糖基化反应对其进行接枝,通过控制反应进程及糖基供体,获得等电点不沉淀、乳化稳定性提高 5-7 倍,变性温度提高 10℃以上的高稳定蛋白。以 其为载体制备的抗环境因子干扰型纳米颗粒在pH2.0-10.0 范围内粒径均稳定在 100nm 以下,4 °C 下储藏 6 个月,营养素保留率达 92%以上。 针对液态乳化产品在储藏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利用淀粉的结构可塑性,在确低黏度且兼具乳化和成膜双重特性的辛烯基琥珀酸(OSA)酯化淀粉的改性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同步改性-乳化-干燥技术,构建了脂溶性营养素的粉末化制品。通过分析 OSA 淀粉分子分散密度和取代度与功能因子储藏稳定性及生物有效性之间的相关性,获得了生物利用率提高 10 倍以上的乳化粉末产品。复水后乳液 保持纳米级粒径,室温下储藏半年保留率达 95%以上。 针对不易使用热处理手段的热敏性风味油脂,提出纳米乳液包埋-多孔淀粉 吸附的两步非热固化技术。创新性的采用“热液处理”原淀粉结合生物酶法打孔,制备得到吸油率为 135%的高吸附型多孔淀粉。强挥发性薄荷油纳米乳液多孔淀粉吸附产品,在室温敞口放置 40 天,保留率可达 98%以上,且产物在 160-200℃ 高温条件下具有缓释特性。
江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介孔中空球形载银二氧化硅抗菌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抗菌剂的制备,旨在提供一种介孔中空球形载银二氧化硅抗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聚苯乙烯微球加入溶有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溶液中混匀后加入氨水,逐滴加入正硅酸乙酯,所得溶液过滤、洗涤后干燥,得到二氧化硅微球包覆聚苯乙烯的复合粉体;粉体550℃保温得到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在避光条件下,将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浸泡,过滤后于干燥、升温至300~500℃得到介孔中空球形载银二氧化硅抗菌剂。本发明提高了银粒子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有效解决了传统纳米抗菌粉体的团聚问题。同时,抗菌剂可以通过介孔缓慢释放出来,并能长期有效的保持银粒子的释放,从而起到持久抗菌的作用。
浙江大学 2021-04-11
一种人类多能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方法及培养添加剂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类多能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方法及培养添加剂。人类多能干细胞包括人类胚胎干细胞和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为人体内各种组织,可以用来制作疾病模型、进行药物毒性检验,并可通过细胞移植,取代损伤病变的细胞,促进机体创伤修复和治疗疾病。造血干细胞终身存在于人体,能够分化为血液系统的各类细胞,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小胶质细胞、树突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NK-淋巴细胞等,在临床治疗血液类疾病、癌症等方面有重要价值。目前诱导人类多能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途径主要有:拟胚体分化法和基质细胞共培养法。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拟胚体法一般需要消耗大量多能干细胞,其分化阶段的不一致导致其分化效率普遍较低且耗时较长;基质细胞共培养法效率不稳定,会引入动物源成分。例如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OP9细胞共培养,会引入鼠源性成分,为诱导分化的造血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带来安全隐患。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类多能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方法及培养添加剂。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制备造血干细胞的试剂盒,包括培养液II、培养液III、培养液IV和培养液V;
清华大学 2021-04-10
JACS发表新能源学院氢能团队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高性能催化剂最新成果
新能源学院赵学波教授领衔的氢能团队在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高性能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含硼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衍生的球形超结构氮化硼纳米片》(A Spherical Superstructure of Boron Nitride Nanosheets Derived from Boron-Contain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在国际化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我校2016级博士生曹磊、新能源学院代鹏程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新能源学院赵学波教授、代鹏程副教授、昆士兰大学Yusuke Yamauch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第一署名单位。 丙烯是极为重要的大宗化工基础原料,后续衍生出的众多有机化工产品在建筑、汽车、包装纺织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丙烯下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传统的丙烯来源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而亟需开发新的丙烯来源。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具有底物转化率高、工艺能耗低和无积碳不易失活等优势,极具工业应用前景。但是由于产物丙烯容易与氧化剂发生过度氧化,降低了目标产物的选择性,从而让丙烷氧化脱氢工艺一直无法达到工业化的要求。因此,开发一种高效催化剂,抑制过度氧化,提升产物中丙烯的选择性是推动丙烷氧化脱氢发展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氮化硼是目前烯烃选择性最高的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但是单程烯烃收率离工业化需求仍有一定差距。通过可控合成提高活性物种在氮化硼表面的含量和分散度是一种提升催化性能的有效途径。构建分层的三维结构,尤其是基于二维氮化硼纳米片为基本单元的球状三维结构,有助于提高边缘活性物种的含量。除丰富的边缘活性位点外,特殊的三维球状结构促使反应混合气沿着球面进行有效地扩散并充分与活性位接触,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然而迄今为止,如何控制氮化硼纳米片自组装形成三维球状超结构仍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以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为前驱体,通过溶剂热转换的方式制备了三维球形超结构MOFs纳米片(SS-MOFNSs),并进一步以SS-MOFNSs为自牺牲模板,制备了球形超结构氮化硼纳米片(SS-BNNSs)催化剂。 SS-BNNSs在丙烷氧化脱氢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510 ºC的操作温度下,产物中烯烃的收率达到了40.2%(丙烯,27.8%;乙烯,12.4%),远超商业化的氮化硼纳米片(丙烯,23.8%;乙烯,8.6%)和高比表面积的氮化硼纤维(丙烯,20.7%;乙烯,10.2%)。通过系统的表征可以发现,SS-BNNSs表面富含B-OH,让催化剂无须活化就可以直接催化反应进行,同时特殊的结构优势提高了活性物种的分散度,利于反应气与活性位点快速接触和产物丙烯的迅速脱附,提升了产物丙烯的单程收率。SS-BNNSs自组装的构造过程和结构优势带来的性能提升拓宽了催化剂的设计思路。 该研究成果获得审稿专家充分肯定,审稿专家一致认为该工作提出的含硼MOFs衍生三维超结构氮化硼纳米片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其作为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表现出的高烯烃收率在工业应用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为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1-02-01
半焦负载型催化剂制备及其在CO2光催化合成甲醇过程的应用
本项目以陕西榆林及内蒙地区生产的半焦焦粉为原料,通过高温催化处理以实现半焦焦粉的有序化、多孔化和功能化改性;进而将改性半焦焦粉作为催化剂应用在 CO 2 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本项目通过考察改性半焦对 CO 2 光催化转化产物组成和产率的影响,揭示不同温度、不同催化剂对半焦结构的调控规律及作用机制;进而揭示改性半焦作为催化剂在 CO 2 光催化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转化机制,以期探寻半焦焦粉应用的新途径及 CO 2 转化的新技术。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以亚麻胶复配作乳化剂的亚麻籽油乳状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亚麻胶复配作乳化剂的亚麻籽油乳状液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亚麻籽油乳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配制乳化剂的水溶液作为水相;乳化剂为阿拉伯胶与亚麻胶的混合物;2)以亚麻籽油作为油相,将油相加入至水相中,得到初乳液;3)初乳液经均质,即得亚麻籽油乳状液。本发明亚麻籽油乳状液粒径小、分散性好且物理稳定性高,同时在不同的温度和pH条件下有较高的氧化稳定性,且相较蛋白质‑多糖层层制备的乳状液有更强的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可在较宽pH范围、较大离子强度以及灭菌、冻融等工艺处理中保持较好的稳定性。本发明所制备的亚麻籽油乳状液贮藏稳定性好,且相较于亚麻籽油纯油体系对亚麻酸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白藜芦醇作为嘧霉胺的协同增效剂在防治葡萄灰霉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白藜芦醇作为嘧霉胺的协同增效剂在防治葡萄灰霉病中的应用。防治葡萄灰霉病时,采用白藜芦醇和嘧霉胺的甲醇水溶液,其中,白藜芦醇的浓度为5~1000mg/L,嘧霉胺的浓度为0.3~88mg/L;具体表现为抑制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菌丝生长和/或孢子萌发。本发明采用的白藜芦醇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提取物,绿色安全,有益于人体健康,其作为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的协同增效剂,极大地降低了嘧霉胺的使用量,且对葡萄灰霉病具有显著防效。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30 231 232
  • ...
  • 243 24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