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青白散抗炎作用及对大鼠慢性损伤骨骼肌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青白散抗炎作用及对大鼠慢性损伤骨骼肌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成都体育学院 2015-02-26
药学院宋尔群教授课题组在异质性肿瘤细胞分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肿瘤细胞异质性是肿瘤异质性的重要成因之一,可导致肿瘤在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产生重要差异,影响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最终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肿瘤细胞异质性研究对于肿瘤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进行肿瘤细胞亚群分离分析是研究肿瘤细胞异质性的重要基础。现有的基于电泳、场流或荧光激活式分离原理的进行肿瘤细胞分离分析的策略存在着特异性差、操作繁琐或需样本量大等弊端。基于课题组在磁性梯度分离细菌、肿瘤标志物、蛋白分析等方面前期工作(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90, 9621-9628;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86, 9434-9442;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4, 20,14642-14649),该研究以细胞表面标志物Her2表达量差异化的三种乳腺癌细胞(BT474、MDA-MB-453和MDA-MB-231)为研究模型,通过荧光-磁性靶向仿生探针与其识别后形成不同磁性梯度,在恒定外磁场作用下,可分别在90 s、120 s和180 s时间内快速逐一梯度分离出三种不同乳腺癌细胞亚型,并基于探针的荧光信号对肿瘤细胞亚群进行了初步鉴定。该研究报道的基于磁性梯度响应的肿瘤细胞亚群分离分析策略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等特点,为血液样本中异质性肿瘤细胞亚群的近同时分离与分析提供新思路,在肿瘤早期诊断、评估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前景。
西南大学 2021-02-01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专业实验中心自研教学设备参展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4月1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人民政府、厦门大学等单位承办的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福建福州开幕。会展为期三天,四川大学优选了五个学院自研教学设备项目参展,我院专业中心自研的多模式电子转矩负载仪作为学校唯一工科类项目参展。
四川大学 2024-04-16
《德国应用化学》报道华东理工大学靶向降解膜结合细胞器内蛋白质新策略
近日,药学院钱旭红院士、杨泱泱副教授课题组在蛋白靶向降解策略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An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Targeting DNA Nanodevice for Autophagy-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Proteins in Membrane-Bound Organelles”为题发表于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2205509),并入选VIP (Very Important Paper)。
华东理工大学 2022-09-28
加味三甲散对被动皮肤致敏型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CD4+CD25+Treg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加味三甲散对被动皮肤致敏型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CD4 + CD25 + Treg mRNA 表达的影响。 方法: 60 只成年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氯雷他定组和加味三甲散高、中、低剂量组,后5 组均制作被动皮肤致敏模型。造模后氯雷他定组按10 mL/kg 剂量灌胃给予氯雷他定水溶液,加味三甲散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38. 0、19. 0、9. 5 g /kg 剂量灌胃给予加味三甲散提取浓缩液,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纯净水。每天1 次,连续3 周。实验结束时,收集各组大鼠血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检测CD4 + CD25 + TregmRNA 的表达。结果: 6 组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CD4 + CD25 + Treg mRNA 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92. 170,P < 0. 001)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CD4 + CD25 + Treg mRNA 的表达降低;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加味三甲散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CD4 + CD25 + Treg mRNA 的表达升高( P 均<0. 05) 。 结论: 加味三甲散可上调被动皮肤致敏型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异常下降的CD4 + CD25 + Treg mRNA 的表达水平,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D4 + CD25 + Treg 细胞功能的缺陷可能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5-14
一种表柔比星诱导建立的乳腺癌多药耐药性细胞株及其 构建方法和应用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乳腺癌 的发病人数约有 120 万人,约 50 万人死于乳腺癌。乳腺癌属全身性 疾病,综合治疗非常关键,其中化疗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之一。然 而多药耐药常导致治疗失败及后期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严重威胁患者 生存。肿瘤细胞在化疗中产生的耐药性常表现为多药耐药,即同时对 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的现象,它是化疗 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肿瘤耐药细胞株已成
兰州大学 2021-04-14
Cell | BIOPIC 张泽民课题组合作通过大规模整合生物信息分析揭示泛癌种自然杀伤细胞异质性
2023年8月21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慧课题组,在国际期刊Cell上发表了题为A Pan-Cancer Single Cell Panorama of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生物信息学数据整合为支撑,通过收集大规模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系统刻画了自然杀伤(NK)细胞在不同癌症类型和组织之间的异质性,发现了肿瘤微环境(TME)特异富集、杀伤功能异常的NK细胞亚类,揭示了NK细胞与微环境中其他组分的潜在调控关系。
北京大学 2023-08-22
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焦虑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
本项目为应用性社会研究。项目立足于当前自媒体时代下的媒介传播特征(贩卖焦虑),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与心理学角度,重点探究大学生受微信公众号焦虑传播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 一、所属领域 心理健康 二、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三、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单雅威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媒2001 2020.9/2024.7 程慧敏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媒2001 2020.9/2024.7 黄昱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媒2001 2020.9/2024.7 詹晓彤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媒2001 2020.9/2024.7 麦尔耶姆古丽·艾散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媒2001 2020.9/2024.7 四、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侯雨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讲师 跨文化传播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五、项目简介 本项目为应用性社会研究。项目立足于当前自媒体时代下的媒介传播特征(贩卖焦虑),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与心理学角度,重点探究大学生受微信公众号焦虑传播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研究基于对媒介话语传播焦虑导向的审视,对青年群体愈发显著的心理焦虑症候的观察,提出了这项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社会性研究。 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编码访谈等方法展开具体探究。主要从受众视角出发,以传播学角度的“焦虑传播”、受众“媒介素养”、心理学角度的“社会支持作用”为理论框架,对受访者进行普适性的作用因子分析调查。在拓展“微媒介传播”理论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以人为本的“媒介心理学”研究。 研究基于41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拥有阅读微信公众号习惯的大学生普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压力值),且在社会支持矩阵中在学业、经济、社交方面感知度不足的同学,更容易产生压力与抑郁情绪;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与负面情绪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等。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典型心理类公众号分析,并据此创新性的建设了“心灵畅吧”公众号,该成果将基于研究成果,在媒介接触层面给大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可行性建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2-08-09
华南理工大学:参与绘制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全细胞“地图” 创新班学子在Nature发表论文
发布了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猕猴)全身器官百万单细胞图谱。该图谱将被用于物种进化、脑科学以及药物评价和筛选等相关研究,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资源和工具,为疾病诊疗、靶向药物开发提供助力,为人类更好地探究生命的进化提供可能。
华南理工大学 2022-04-18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王秀梅团队发现取向结构材料诱导大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定向迁移和分化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王秀梅团队提出了多模态组织工程新策略,通过自主开发的多级定向纳米纤维蛋白水凝胶(alignedfibrinnanofiberhydrogel,AFG)对脊髓与外周神经损伤进行干预,并在大鼠、比格犬、食蟹猴上取得了良好的再生修复效果和运动功能恢复。
清华大学 2021-12-08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4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