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肝癌“身份指纹”,肝癌早诊早治
通过检测少量血液中ctDNA特定位点甲基化水平,对肝癌进行早期诊断及疗效和预后预测的新方法。ctDNA相当于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身份指纹,由于其携带有与原发肿瘤相一致的甲基化改变,理论上可以利用ctDNA的甲基化谱对肿瘤进行诊断,这一被称为“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的新技术已经成为当前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是,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每毫升血中仅有约20ng,相当于一滴水的一亿分之一,并且混杂在更大量的正常游离DNA背景中,在这么微量的ctDNA中检测单个碱基的甲基化水平,好比在机场和火车站的数百万人流中找到个别犯罪分子,其难度可想而知。先后攻克了稳定提取微量ctDNA、提高重亚硫酸盐转化效率、靶向甲基化PCR扩增及测序、海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等一个个技术壁垒,终于从40多万个候选位点中分别寻找到10个早期诊断和疗效相关以及8个预后相关的位点,就像是破获了肝癌的“身份指纹”,让早期的肝癌病灶也无所遁形,实现肝癌早诊早治技术的关键突破。
中山大学 2021-04-13
肝癌荧光成像研究
本项目拟研发肿瘤特异荧光增强核酸递送体系,该体系的制备及产业化将有助于开发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新材料和新方法,提供肿瘤的荧光成像及术中导航的新产品和新思路。
南京大学 2021-04-14
肝癌靶向纳米药物
本项目提供了一种靶向肝癌细胞的纳米药物(LTAG-NPs)。该药 物以天然多糖搭载临床广泛使用的铂类抗癌药物,具有合成简便,成 分友好的特点,通过与肝(癌)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实现肝癌靶向 效果。药物在肝部高效富集并在肿瘤细胞中释药。因此,LTAG-NPs 在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明显降低传统化疗药物强烈的毒副作用, 提高患者顺从度和安全性。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体外释药实验表明,在肿瘤细胞环境下,LTAG-NPs 4 小时释放 药物超过 20%,6 天药物全部释放,既在 6 天内缓慢持续释药;药物 代谢实验证明,LTAG-NPs 在注射小鼠体内 24 h 后仍保持较高药物 浓度,具有血液长循环效果;生物分布实验证明,纳米药物在肝部的 富集是传统化疗药物的 5-6 倍,明显降低了在肾脏的积累;对于同时 种有肝异位瘤和肺异位瘤的小鼠,LTAG-NPs 在肝异位瘤的富集量为 肺异位瘤的 2.5 倍,说明具有优异的肝肿瘤靶向能力。体内抑瘤实验 证明,纳米药物具有与传统化疗药物相当的抑瘤效果但毒副作用明显 降低,尤其是明显降低了肾毒性。大剂量注射传统化疗药物的小鼠在 5 天内全部死亡,而纳米药物组则保持存活率 100%,且小鼠体重稳 步上升,体征良好。 以上动物实验全部由医院完成并进行相关评价
南开大学 2021-04-13
肝癌免疫微环境研究
 高志良教授团队与双聘教授邝栋明教授团队合作,在“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基金的支持下,发现了PD-L1+肝癌免疫微环境存在高度的异质性。研究证实巨噬细胞和T细胞释放的炎性介质均参与了PD-L1+肝癌形成,但巨噬细胞同时赋予了PD-L1+肝癌可抵抗传统化疗、T细胞杀伤和免疫检查点治疗的特征。联合免疫检查点治疗和巨噬细胞功能调控有望成为新型的肝癌治疗策略。同时,上述主体研究结论同时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得到验证。
中山大学 2021-04-13
抗肝癌病毒研发
本研究将构建重组溶瘤腺病毒,以期达到治疗实体肿瘤(肝癌)的目的。在肿瘤局部,利用溶瘤腺病毒诱导的炎症引起免疫细胞浸润。同时病毒可以感染并裂解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相关抗原释放。而重组溶瘤腺病毒可以同时使被感染的细胞表达免调控融合蛋白PD1CD137L,在活化T 细胞的同时封闭肿瘤表面PD-L1 传递的负向信号。最终使得机体的免疫细胞能够识别肿瘤抗原,并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最终达到清除肿瘤的目的。
南京大学 2021-04-14
关于多灶肝癌的研究
课题组对六例多灶肝癌患者共34个病灶进行了高深度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多灶肝癌大部分来源于肝内转移,共享部分突变;进一步的进化树分析显示每个病灶又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克隆进化模式,且仅有20%靶向药物的作用靶点位于进化树的树干,即为所有病灶所共有,其中,仅有一位患者的索拉非尼敏感靶点位于进化树的树干,提示该患者所有病灶理论上可对索拉非尼治疗产生应答,从而揭示了多灶肝癌因克隆进化引起的药物靶点分布不均的特点,为预防多灶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该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首次分析了多灶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差异,发现即使是同一患者,不同病灶浸润的免疫细胞成分及数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特征性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可将病灶分为高免疫和低免疫两种亚型,并观察到高免疫性肿瘤同时伴有PD1等抑制性免疫分子的高表达,提示此类患者更可能从PD1单抗治疗中获益,为肝癌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中山大学 2021-04-13
肝癌早期诊断和精准医疗
l 一种高效的痕量临床病人样本的高通量全蛋白组学定量分析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CN201710155263.3.基于二代测序和蛋白质组学的高效价特异性抗体基因工程生产和制备。
南京大学 2021-04-14
发现p53可促进肝癌发展
发现了一系列p53 在维持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及干性的重要功能及机制 (Lin et al., 2005, Nat. Cell Biol. 7, 165-171; Song et al., 2007, Nat. Cell. Biol. 9:573-80; Liu et al., 2010, Nat. Cell Biol. 12:993-8; Song et al., 2010, Cell Stem Cell 6, 180-89; Xiong et al., 2015, J Cell Biol. 208:513-20)。本研究成果解释了p53在某些肿瘤里突变率很高,但在肝癌里突变率很低的原因,为临床上治疗肝癌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对当前肿瘤药物的研发起到了警示作用,比如通过增强癌症患者p53功能的药物可能会在无意中导致肿瘤的生长。
中山大学 2021-04-13
发现唾液检测早期肝癌新方法
在唾液中敏感地检测到肝细胞癌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标志物。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患者仅需通过唾液就能检测早期肝癌,无需采取血液样本,无创高效,敏感性超过80%、特异性接近98%,远远高于血液AFP检测,适合于原发性肝癌早期预警、早期诊断、术后疗效评估与复发监测,更适合于大规模社区人群普查。
中山大学 2021-04-13
肝癌介入栓塞治疗混药突破者
本团队首创了超稳定均相碘化油配方技术,依托该技术成功开发全球首台SHIFT超稳定均相药物混合仪,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进行三次产品迭代,将临床介入治疗肝癌所使用的碘化油和各类药物结合,成功解决了临床中药物分子与碘化油混合易分层、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一、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郑雅婷 公共卫生学院 2021-09/2024-06 程红伟 公共卫生学院 2019-09/2023-06 何  攀 公共卫生学院 2020-09/2024-06 高  兴 公共卫生学院 2019-06/2022-06 陈喻伦 公共卫生学院 2020-09/2023-06 黄玉兰 公共卫生学院 2021-09/2024-06 孙鑫飞 公共卫生学院 2021-09/2024-06 屈峰灏 公共卫生学院 2020-09/2024-06 敖静宜 公共卫生学院 2020-09/2024-06 胡安琪 公共卫生学院 2020-09/2024-06 潘金韬 公共卫生学院 2015-09/2019-06 二、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刘  刚 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 纳米药物 楚成超 公共卫生学院 副教授 眼部血管新生诊疗一体化 张  阳 公共卫生学院 副教授 纳米药物 三、项目简介 肝癌是我国以及亚非地区常发的癌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全球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85.4万,中国为46.6万,肝癌防治形势极其严峻。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公认的肝癌重要的治疗方法。临床最常用的栓塞剂为碘油,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碘油栓塞和化疗或者放疗结合能够提高肝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但药物和碘油很难稳定相溶,目前主要通过机械混合或者溶剂辅助来制备,临床效果不佳。经数年的努力,本团队首创了超稳定均相碘化油配方技术,依托该技术成功开发全球首台SHIFT超稳定均相药物混合仪,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进行三次产品迭代,将临床介入治疗肝癌所使用的碘化油和各类药物结合,成功解决了临床中药物分子与碘化油混合易分层、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团队后续将聚焦于全球首台SHIFT超稳定均相药物混合仪的产业化,并开发人工智能学习系统,深入探究SHIFT机制,进一步研发智能化设备,提升SHIFT技术壁垒;在肝癌介入栓塞领域,于实践中构建广谱载药平台,致力于克服临床上亲水性药物分子与碘油难溶的实际问题,让更多化疗药物、放疗药物、光学造影剂能够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力争将该技术拓宽、拓大至其他肿瘤、心血管疾病、脑部疾病、眼科疾病等领域。
厦门大学 2022-07-27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