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鱼类生长的内分泌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发现鱼类GH分泌活动受多种神经内分泌因 子的调控,其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多巴胺及其激动剂等都 能刺激GH分泌,而生长抑素(SRIF)则抑制GH分泌;发现刺激GH分泌的神经内分泌因子等通过口服途 径能显著促进GH分泌和提高鱼体生长速率,且这些因子共同使用,其叠加作用产生的促生长效果更为显 著;构建了斜带石斑鱼等鱼类cDNA文库,克隆了生长激素(GH)及其受体,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Ⅱ (IGF-Ⅰ,IGF-Ⅱ)及其受体,脑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神经肽Y(NPY)、生长素释放 素(ghrelin)等生长相关功能基因;研制了基因重组GH,采用投喂方法证明它能为鱼消化道吸收而促进鱼 体生长。
中山大学 2021-04-10
研学:以研为友,一站式高效“研”究学途
一、项目进展 已注册公司运营 二、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 武汉研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法人 段璎钰 注册时间 2019年3月15日 注册所在省市 湖北武汉 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11MA4K3AKL56 经营范围 计算机教育软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教育咨询(不含教育培训);企业管理咨询;会议服务;计算机系统集成;企业管理咨询;商务信息咨询;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策划;软件产品、文化用品、工艺品(不含象牙及其制品)、玩具、日用品的销售;广告设计、制作、发布及代理。(依法须经审批的项目,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企业地址 洪山区南湖大道182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原大道新体育中心创业学院社会服务空间108办公室 获投资情况 1.种子轮:项目于 2018 年 4 月获得种子轮投资 60 万元2.天使轮:项目于2018年10月获得天使轮投资900万元人民币,同时种子轮退出 三、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段璎钰 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 2018.09/2022.06 李金龙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 2021.09/2024.06 庞文雅 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 2018.09/2022.06 段映辰 中韩新媒体学院/电影学 2018.09/2022.06 四、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邓汉慧 公共管理学院 教授 社会保障、创业管理与政策、人力资源管理 喻良涛 公共管理学院 讲师 社会保障、创业管理与政策、人力资源管理 五、项目简介 “研鹿教育”是一个从“状元带状元”入手创建的“学术精英养成和学业发展平台”。 “研鹿教育”首创保研界学术精英发展咨询盈利模式,其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提供教育咨询与信息提供获取利润:通过公众号、APP 等运营获取用户流量,获取用户流量后通过对用户画像分析和构建能 力素质模型提供精准高效的一站式咨询服务,培养学子持续性学习习惯,提高用户满意度;用户满意度提高后积极将顾客转化为咨询师和就业者,及时更新商业信息的同时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形成知识共享的消费闭环。在消费闭环的形成过程中,“研鹿教育”则主要通过信息咨询、学业规划、课程提供等方式盈利。 项目从开始运营至今,已经建立起坚固的业务“护城河”以及极佳的行业竞争优势。2018年3月开发出全国首个保研小程序——“研鹿考研”,先其余竞争对手一步进入保研咨询蓝海市场。2018年4月已获种子轮投资,2018年10月获得900万天使轮融资,目前已覆盖高校320所,咨询师3.5万,用户社群流量15万,累积32余万粉丝,保研C2C咨询领域市场份额占96%。 目前我们正在着重打造全面信息咨询服务平台,致力于提供升学就业一站式服务,以成为行业内龙头企业为目标,继续深耕保研咨询等相应市场,加固业务“护城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2-08-02
萤思研学:以“研学+新媒体”赋能非遗创新传播
基于对现有研学产品的分析,我们开创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研学的形式,提升了研学的参与感与实践性。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冯雨欣 悉尼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9/2023 王语嫣 悉尼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9/2023 高涵 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 2019/2023 俞越 悉尼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9/2023 董盈暄 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 2019/2023 曹潆慧 悉尼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9/2023 姚淑琪 悉尼工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9/2023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帅萍 悉尼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教师/副教授 战略管理与服务创新 章莉莉 美术学院/设计系 教师/教授 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 忻莹 悉尼工商学院/工商管理 教师/讲师 运营管理、创新创业管理 四、项目简介 为改变非遗“低流量、少曝光”的现状,萤思团队以“数字为媒、研学为介”,致力于通过“研学+新媒体”的方式,多方位地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为非遗打开对外宣传的窗口,构建起非遗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以反哺“非遗+”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对现有研学产品的分析,我们开创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研学的形式,提升了研学的参与感与实践性。同时,借助微纪录片,全景式展现研学过程,将研学价值融入纪录片叙事中,将非遗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并依据不同平台调性设计差异化的传播方案,B站主打精品研学纪录片,抖音围绕“一视频一爆点”策略进行铺设,以吸引不同受众群体。 目前,团队已先后举办了中外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和“豫”成于琢——非遗研学游。活动反响热烈,获得参与学员、家长们以及合作方(上海豫园、极社空间、PACC等)的一致好评。又与背囊计划、上海末茶协会等达成合作意向,正在积极筹备“豫园与佤族村落非遗的隔空对话”、末茶文化研学等活动。此外,我们还将在团队融媒体专家的指导下,积极开发线上研学形式,以图文影音并茂的融媒体形式展现非遗魅力,突破研学的时空限制。 最终,依托年轻人的语境,用商业的力量,让数字化的非遗真正的活起来!
上海大学 2022-08-12
磁光双控超分子纳米纤维可抑制肿瘤侵袭转移
利用修饰有线粒体靶向肽的氧化铁磁纳米粒子与修饰有β-环糊精的透明质酸构筑了一种超分子纳米纤维。该超分子纳米纤维可以经由光照或磁场(甚至包括很弱的地磁场)调控其形貌转换。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条件下,由于透明质酸受体在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该超分子纳米纤维可以高效靶向肿瘤细胞,并且经过地磁场的导向聚集,诱导肿瘤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间聚集,从而特异性抑制体内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该超分子纳米纤维可以作为一种方便的工具,不仅可以加深对动态或刺激响应性生物事件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用于肿瘤治疗的生物材料的设计和发展。
南开大学 2021-04-10
可显著提高对恶行肿瘤的治疗效果的纳米药物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绍兵教授团队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该期刊是工程与计算大学科、材料与化学大领域的顶级期刊,在国际材料领域享誉盛名!该期刊接收与材料领域相关的顶尖科研成果,其接收率只有10%-15%,影响因子达到25.809。 周绍兵教授团队制备了一种粒径可变的、胶原酶改性的聚合物胶束,可以同时提高其向肿瘤内部的渗透和在肿瘤部位的滞留时间,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图1)。他们首先通过两种嵌段共聚物:端基为MAL的聚乙二醇-b-聚β氨基脂(MAL-PEG-PBAE)和与琥珀酸酐修饰的顺铂复合的聚己内酯-b-聚环氧乙烷-三苯基膦(CDDP-PCLPEO-TPP)的共组装得到胶束,通过点击化学将胶原酶(可消化纤维蛋白)修饰在胶束表面,最后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将硫酸软骨素修饰在胶束外层,屏蔽胶束正电荷的同时防止胶原酶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被降解。在正常生理环境中,胶束粒径为100 nm左右,可实现体内长效循环而不被肾清除。当循环至肿瘤部位后,弱酸环境使得叔胺质子化,PBAE嵌段由疏水变为亲水,造成部分胶原酶改性的MAL-PEG-PBAE从胶束中解离,促进了对ECM中胶原纤维的降解,提高胶束向瘤内的渗透。同时,由于亲水性增加,胶束粒径也增大至250 nm,被“困”在肿瘤组织,难以回到血液循环中,增加了胶束在肿瘤的滞留时间。动物实验结果证实该纳米药物可显著提高对恶行肿瘤的治疗效果。 以上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 (2020, 1906745)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傅能,通讯作者为周绍兵教授和生命学院王毅博士。 近年来,周绍兵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开发出新型靶向纳米载体和环境响应纳米载体,有效提高了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该团队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Biomaterials, Small等高影响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研究的高分子材料正与多家企业合作,期望能将相关成果尽快进行临床转化。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1906745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0
中西药组分配伍联合抗肿瘤纳米体系研究
组分配伍融合纳米递药,创新组分中药抗肿瘤研究思路 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推进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有毒中药以“药之偏性制机体偏性”。申请人在前期开展了大量有毒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和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中药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是其最重要的两个抗肿瘤活性成分,也是被国际学术领域认为最有可能被开发成为现代药物的天然药用化合物。但如何控制活性成分的毒性,并充分利用其抗肿瘤作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组分配伍是传统中药配伍的传承和发展,制剂策略蕴藏着中药“毒效和合”的深刻内涵,两者均是有毒中药应用减毒存效的重要方式。申请人前期构建起中药组分配伍与纳米制剂技术联合应用抗肿瘤的新思路,为组分中药“中西融合”抗肿瘤安全高效应用提供新模式。如将中药“国老”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甘草次酸与雷公藤有效成分配伍,进行组分联合抗肿瘤,探索该组分配伍增效减毒抗肿瘤作用,并提出观点:采用一种有利于药物靶向性聚集于肿瘤的纳米载体,将组分药物共同包载,并根据两种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特异性地实现两种成分在肿瘤组织/细胞的逐级释放,以功能性纳米作为雷公藤-甘草组分联合抗肿瘤的“舟楫”。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突破组分药物难以实现靶部位特异性共同传递的应用瓶颈,同时可利于实现组分药物多靶点协同抗肿瘤病机的复杂特性。 雷公藤甲素和甘草次酸共载纳米体系抗肝癌示意图     申请人以雷公藤-甘草组分协同抗肿瘤研究为契机,将雷公藤甲素进行甘草次酸靶向-肿瘤微环境响应主客结构纳米装载,首先以具有HCC细胞高表达甘草次酸受体靶点作用的甘草次酸(GA)为靶头,采用能够长循环的PEG将GA和AD(金刚烷)连接到材料两端;再分别通过具有肿瘤组织ROS敏感的单硫键和肿瘤组织酸敏感的PBAE材料将环糊精键合于PBAE支链;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将雷公藤甲素物理包载于PBAE-环糊精纳米粒内核,再通过主客结构将其与合成好的GA-PEG-AD形成壳核结构,制得雷公藤甲素纳米粒。从血管调节、增殖抑制、免疫应答等多角度揭示了雷公藤-甘草组分联合抗肿瘤的机制,基于组分配伍与药物联合策略的异曲同工,实现了传统配伍理论、现代临床用药思路、纳米制剂技术的“中西合璧”,为组分中药抗肿瘤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为组分中药抗肿瘤临床应用方式提供借鉴,为研究抗肿瘤创新中药奠定基础。目前围绕该思路,申请人连续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特别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多个项目,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一区期刊论文2篇,二区期刊论文8篇,申请专利4项,获得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参与获得第4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发明金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1-05-10
发现细胞膜的DNA感受器促进肿瘤肝转移
中性粒细胞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的远处器官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往多项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各种细胞因子、病原微生物或PMA、LPS等化合物刺激下,会将自身的核酸以及蛋白等物质释放出来,形成以DNA为骨架,镶嵌着弹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等颗粒蛋白的网状样结构,称为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最初的研究发现,NETs可以捕获病原体,并通过局部高浓度的抗菌蛋白消灭病原体。近年来人们也发现,NETs里面的DNA成分即NET-DNA也参与了肿瘤的远处转移。但之前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动物模型,NET-DNA在肿瘤患者远处器官转移的作用以及临床意义仍不明确。此外,NET-DNA促进肿瘤转移的机制也未得到详细的阐述。       该课题组从临床标本出发,发现NETs主要浸润在乳腺癌、结肠癌患者的肝转移组织,且血清NETs可以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肝转移的发生,提示在肿瘤发生肝转移前,NETs可能浸润于肝组织并促进肿瘤肝转移的发生。 在机制方面,该课题组发现NET-DNA可以充当趋化肿瘤细胞运动的趋化因子,在不同小鼠模型中,发现肝脏或者肺组织中的NETs可吸引肿瘤细胞导致远处转移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膜上存在NET-DNA受体CCDC25,CCDC25通过识别胞外的NET-DNA,激活ILK-β-parvin细胞骨架信号通路,增强肿瘤细胞的运动。既往研究认为DNA感受器主要位于胞内,该研究首次发现存在细胞膜上的DNA感受器。       尚未有研究深入探讨CCDC25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该蛋白是否可以成为治疗靶点更是不为人知。该课题组通过多种模型进行验证:1.在乳腺癌自发成瘤鼠(MMTV-PyMT)中敲除CCDC25; 2.乳腺癌细胞株以及原代乳腺癌细胞敲除CCDC25后接种于小鼠;3.在接种乳腺癌细胞株的小鼠腹腔注射中和抗体。实验结果显示:靶向CCDC25可以减少乳腺癌远处器官转移的发生。因此,该研究为乳腺癌患者远处器官转移提供新的靶点及治疗策略。
中山大学 2021-04-13
雄黄微生物转化液(抗白血病、抗肿瘤)
雄黄本身是一种水不溶性硫化砷矿,具有剂型单一、生物利用率低、临床用量大等缺点。基于此,我们以甘肃优质道地矿物药雄黄为主要原料,成功的借助特定微生物的生物化学催化作用,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针对雄黄的微生物转化技术,将雄黄中的砷溶解出来,得到一种新型砷剂。通过药理药效实验证实,该新型砷剂可以有效的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在体内外诱导小鼠腹水瘤S180和肝癌细胞H22发生凋亡。同时,对荷瘤小鼠的毒副作用较小,对肿瘤组织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尤其对多种(多药耐药)白血病有良好的体外抑制作用。目前实验证实,与雄黄相比
兰州大学 2021-04-14
恶性肿瘤电化学筛查与早期诊断仪
南京大学研制的肿瘤诊断自动测试系统样机,包括恶性肿瘤多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电化学联合免疫检测芯片和多通道电化学免疫检测仪器。该仪器避免了目前已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所存在的仪器和试剂相当昂贵、温育时间长、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成本高等缺点,具有轻便、稳定、价廉、直观,发展的方法具有灵敏、方便、快速、重复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可实现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与预后观察的室外化、普及化和家庭化。     该仪器主要用于肿瘤诊断和大规模筛查,是分析化学与生物化
南京大学 2021-04-14
靶向Pim蛋白激酶抗肿瘤药物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尽管自1942年耶鲁大学的Gilman等首次证明盐酸氮芥对小鼠Gardner淋巴瘤有治疗作用以来,肿瘤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成为当前临床治疗不可或缺的主要措施。但高毒副作用、耐药等问题仍然是临床肿瘤药物治疗遇到的主要障碍。新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的创新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是改变肿瘤治疗现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世纪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主导方向。 根据前期合成构效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对靶点Pim蛋白激酶进行合理药物设计。结合Pim-1蛋白晶体结构的对接研究,构建新的类似化合库。通过对候选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和系统地体外酶水平和细胞水平实验,进一步研究构效关系,提炼3D药效团。对筛选出的1-2个成药性高的化合物进行激酶选择性研究和体内抗肿瘤药效学实验,为一类基于新靶点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建立一套快速、有效针对Pim激酶的药效团模拟,虚拟筛选的组合化学方法学。通过系统研究候选化合物结构、分子量大小、成药性和功能基等因素与细胞、酶抑制能力以及毒性大小等的关系,筛选出一批低毒、低成本、高效的pim激酶抑制剂,用于肿瘤模型的综合考察。为进一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对抗肿瘤药物,奠定良好的应用基础。在已建立小鼠肿瘤模型上,综合考察Pim激酶抑制剂在体内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为Pim激酶在动物体内的新功能探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获合成50个以上TZD类似物,经过体外和体内筛选,争取获得 1-2个结构新颖、具有高活性,毒副作用较低的抗肿瘤药物的候选化合物。通过探讨噻唑二酮类化合物结构与激酶选择性的关系,以及通过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一步丰富Pim激酶的新功能及通过新的信号通路调控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凋亡的研究内容。
四川大学 2016-04-15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3 14 15
  • ...
  • 60 6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