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Nodal蛋白检测试剂盒简介(肿瘤筛查)
Nodal是出现在肿瘤组织和患者血液中的一个小蛋白分子,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具有巨大的临 床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Nodal 蛋白的高敏感检测的试剂盒产品应用于临床。建立了高灵敏度的 生物素-亲和素检测系统。此检测方法可检测pg/ml级的Nodal蛋白,使用该方法测定结直肠癌、鼻咽癌和胆 囊癌病人血清,结果表明三种肿瘤病人的Nodal 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
中山大学 2021-04-10
基于靶向分子探针的肿瘤精准给药筛查技术的产业化
本项目属于肿瘤靶向药物的体外药敏检测,是基于化学靶向药与 其靶蛋白在细胞死亡时也可结合的特性,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发光基团与靶向药连接,得到一系列候选探针,经细胞筛选、裸鼠荷瘤切片共 定位、人源病理样本孵育验证,筛选获得靶向药探针。将探针与患者 活检样本共孵育后,通过检测其荧光分布及强度即可直接得知患者对 该靶向药的敏感程度,从而给予患者更加精准的给药建议。该技术检 测耗时短、结果准确、方法便捷、易于推广,能够与基于大数据的基 因检测技术形成很好的互补融合,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出更加精 准的诊疗方案。 技术创新点: 该探针能够实现将靶向药与患者活检样本的结合情况进行原位 显色并相对定量,其荧光的分布及强度直接提示患者对该靶向药的敏 感程度,目前国内尚无其他技术能够实现。该技术能够弥补基因检测 只能从基因水平间接预测药物敏感度的不足,给出的结果更为准确和 个性化。目前我们已合成并检测了包括 3 种肺癌靶向药探针在内的 6 种探针,项目一期预计合成国内已上市的 6 种肺癌化学靶向药的全部 探针。 市场应用前景: 近年来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愈发蓬勃,2016 年其国内市场估值 已达百亿。精准医疗大致分为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两大板块,目前精 准诊断一般依靠间接法或直接法。间接法主要通过基因及表观遗传学 检测和大数据分析,对同一亚型的患者给出相同的诊疗方案,其准确 性强烈依赖于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及大数据库的完善程度。一代 Sanger 测序虽成本较低易于普及,但只能检测单基因突变,且灵敏度较低、 检测耗时长、工作量大,无法满足庞大的测序需求;二代测序 NGS 具 有通量高、敏感度强、能够获得未知突变信息等优势,但其仪器和试 剂要求极高价格昂贵,且能够准确解读数据的科研人员十分稀缺。同时,基因检测不能检出基因表达过程中旁路对于待测基因表达的影响, 将直接导致给药建议有误差。直接法主要是肿瘤药敏技术,如 MTT 比色法、ATP 荧光检测法等,需要依托原代肿瘤细胞培养技术,该技 术由于巨大的个体化差异,成功率很不稳定,使得该类技术普及困难。 基于以上情况,开发一种更加精准敏锐且操作便捷、易于推广的肿瘤 精准给药筛查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该技术能够与现有的精准诊断 技术形成强有力的互补,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 案,为患者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为国内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一 个全新的思路。 合作方式: 融资共同开发,优先与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合作。 鉴于技术保密性,暂未申请专利。
南开大学 2021-04-13
恶性肿瘤电化学筛查与早期诊断仪
南京大学研制的肿瘤诊断自动测试系统样机,包括恶性肿瘤多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电化学联合免疫检测芯片和多通道电化学免疫检测仪器。该仪器避免了目前已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所存在的仪器和试剂相当昂贵、温育时间长、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成本高等缺点,具有轻便、稳定、价廉、直观,发展的方法具有灵敏、方便、快速、重复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可实现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与预后观察的室外化、普及化和家庭化。     该仪器主要用于肿瘤诊断和大规模筛查,是分析化学与生物化
南京大学 2021-04-14
AI筛查CT影像
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程明明教授团队与北京推想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团队,在CT影像智能诊断方面有紧密的合作基础,并在前期研究中取得丰富的成果。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相关技术人员深入湖北疫区合作医院,将智能诊断技术用于新冠病毒的筛查。武汉同济医院过去几周实际发生的475例疑似肺炎CT数据当中,人工智能(AI)对于疑似肺炎CT的敏感度为98.32%,对于同时期140例有症状但是确认非肺炎患者的CT特异度为82.14%。该系统为一线医生筛查提供了重要帮助。  武汉同济医院医生正在使用CT影像AI筛查系统 初步实验和应用结果表明,利用各级医院普遍使用的CT影像获取设备,以及人工智能在线筛查系统,有望为新冠病毒防控工作提供智能辅助的双保险,极大提升筛查效率。在与新冠病毒争分夺秒的战役中取得先机。该项目目前已完成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版本,可以为防疫工作提供实质性辅助。研究团队还在积极探索更高的检测精度和更细致的量化分析技术。 新冠肺炎AI系统具有三大重要功能:快速筛查及预警提示、数字化精准辅助诊断与病程监控、区域疫情实时监控。该系统已在国内包括疫区在内的40家医院应用部署,数据累积8.1万份,为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奠定了基础。
南开大学 2021-04-10
在线新冠风险筛查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医学人工智能团队为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紧急开发出一套免费在线健康咨询、问诊与新冠风险筛查系统。患者可通过该系统直连二附院相关科室资深医生,进行远程咨询与筛查。作为一款综合的医疗在线服务平台,此系统打通了医疗环节中的各参与者、各系统、各终端,实现互联互通,促进信息数据充分流动,为患者提供疾病问诊、健康答疑、病情跟踪、实时监护等一站式医疗服务。系统已于2020年2月1日零时正式上线,截止2月3日24时,该系统已向5500余人次提供咨询、问诊及筛查服务。为实现“一平台多终端”的访问方式,平台摒弃传统native APP,采用Html5技术并已适配了各类手机、PC及微信的无障碍访问。平台后端基于大规模容器技术及分布式异步消息处理技术,可以满足百万用户在线实时沟通。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病人和医生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信息筛选和信息推送。平台可提供基于SaaS的服务模式,也可提供私有化部署,依托实体医院建立互联网问诊区,促进线上线下结合与医疗门诊闭环,最大化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与医院协同效率,打造医疗服务新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西安交通大学 2021-04-10
非接触性智能筛查及导诊系统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曾祥泰博士研究团队联合江西憶源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徐林楠研究团队、北京万泰中联科技以及多家大型医院共同攻关,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非接触式可视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院内智能筛查诊断及防控系统并投入试运行。针对疫情蔓延形势,赣南医学院快速展开了应急科技攻关计划,从而实现导诊、分诊、就诊和预警非接触式智能一体化。 就诊时,医生通过高清双向可视对话问诊系统,实现疑似患者确诊前非接触式诊疗。同时,病历系统智能提取分析患者相关病情和检查结果,形成新冠肺炎潜在人群的疑似级别自动判别,辅助医师诊断。此外,对发热患者等潜在肺炎人群从导诊、分诊、诊间、检查和隔离区域全流程高清视频监控监测智能识别,进行智能追踪筛查和活动轨迹查询,实现全方位覆盖、不间断实时监控以及不当防护措施预警报警,同时在医院急诊科、门诊大厅等关键出入口位置,通过高清双视红外摄像仪、患者图像自动识别记忆技术以及人体高温发热提醒报警技术等,智能找出漏诊的发热疑似患者。
赣南医学院 2021-04-10
新冠肺炎智能辅助鉴别筛查系统
2020年3月3日,甘肃省科技厅披露甘肃新冠肺炎智能辅助鉴别筛查系统研发成功,并进行了初步临床验证,已开始提供线上服务。该通过使用体液活检生化数据及智能学习算法,构建了新冠肺炎临床样本的快速智能辅助鉴别筛查工具。该系统识别敏感性较高,适于快速鉴别新冠肺炎和其它肺炎及流感患者,尤其适用于对于核酸筛查为阴性的潜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筛查。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兰州市肺科医院检验科以及甘肃海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新冠肺炎临床快速辅助智能化鉴别筛查系统科技团队。这一系统可以直接利用当前定点医疗机构,及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常用检测仪器以及CT检测的数据结果,快速准确地给出辅助诊断意见,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认提供快速有效参考的临床建议。同时,该工具具有现场、快速、高效、界面友好、易操作等优势和特色,与《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和现行临床检验,以及甘肃省内远程医疗网络完全接轨,有利于推广至基层医疗检测单位。新冠肺炎临床快速辅助智能化鉴别筛查系统科技攻团队针对临床需求,还在开发其它专用临床智能辅助诊疗工具,上述成果将为此次疫情及未来相关生物安全威胁提供有力的临床支持和技术储备。该系统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市肺科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和武汉抗疫一线进行了初步临床验证,并已开始提供线上服务。
兰州大学 2021-04-10
宫颈脱落细胞特殊染色液快速筛查癌变细胞技术
可以量产/n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通过早期筛查发现和治疗癌前病变,就可以阻断其发展为宫颈癌。因此发展有效快速的宫颈癌筛查技术,同时又简单便宜,是一项十分必要且任务艰巨的工作发明的特殊染液被涂抹于上皮组织后,如果有癌变细胞存在,叶酸及叶酸复合物就会经过这些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介导,迅速进入细胞浆,同时还原型的亚甲蓝也被带入细胞浆。叶酸被还原成四氢叶酸,参与一碳单位的代谢过程。还原型的亚甲蓝则被细胞内广泛存在的活性
武汉大学 2021-01-12
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筛查预警系统
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黄万伟博士,用10天时间和团队自主研发出红外热成像测温样机及“红外热成像人体测温筛查预警系统”,并交付使用。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1-04-11
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试剂盒开发
本项目是基于PPP1CA生物标志物,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试剂盒开发及产业化的项目,开发PPP1CA胶体金肝癌早期筛查试剂盒,用于肝癌早期普筛。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李昱洁 药学院/药学专业 2018/2022 赵祖一 药学院/药学专业 2020/2024 刘楚熠 药学院/药学专业 2020/2024 赵博韬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 2018/2025 于悦 人文学院/历史学专业 2020/2024 沈佳敏 经济学院/经济统计专业 2019/2023 韩一诺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 2019/2023 魏翘楚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 2020/2025 赖欣 药学院/药学专业 2020/2024 赵书悦 药学院/药学专业 2020/2024 谭清 法学院/法学专业 2020/2025 尹洁 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2019/2024 杨梦娇 经济学院/金融工程专业 2019/2023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李良成 药学院/药学专业 厦门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药物开发研究 洪万进 药学院/药学专业 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药学院教授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病毒学和癌细胞生物学 蓝伟光 化学系/化学专业 厦门大学材料学院讲座教授 生物膜技术 徐陈芳 药学院/药学专业 厦门大学药学院辅导员 药物分析 四、项目简介 早期肝癌发病隐匿,最初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几乎无差异,人体不会感到不适。问题在于,目前临床检测肝癌的生物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存在特异性差、灵敏度低等的缺点,早期患者不能被及时发现,治愈率低、死亡率很高,所以肝癌的早期筛查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前期研究中利用原代培养的肝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结合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寻找到PPP1CA作为肝癌肿瘤标志物,使肝癌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到90%以上,优于目前市面上的检测试剂盒(以甲胎蛋白为生物标志物,灵敏度为18-60%)。 本项目是基于PPP1CA生物标志物,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试剂盒开发及产业化的项目,开发PPP1CA胶体金肝癌早期筛查试剂盒,用于肝癌早期普筛;同时也将开发PPP1CA免疫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用于肝癌分期检测,并积极推进其商业化生产与应用。
厦门大学 2022-07-27
1 2 3 4 5 6
  • ...
  • 697 69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