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导模共振效应的生物检测系统
基于导模共振效应的生物检测系统是基于导模共振滤波器共振原理来进行生物样品的检测,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点。主要是依靠检测导模滤滤波器的共振峰值的移动来实现的,当生物分子附着导模共振滤滤波器,就会引起透过或者反射峰值的变化。通过检测峰值的移动量可以分析出生物分子中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度。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4-13
UVRaman100紫外共振拉曼光谱系统
产品详细介绍UVRaman100紫外共振拉曼光谱系统        新一代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    
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肠道靶向 pH 敏感性复凝聚微胶囊制备技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肠道靶向 pH 敏感性复凝聚微胶囊传输体系及 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技术以羧甲基壳聚糖、阿拉伯胶分别为聚阳离子和聚阴 离子构成复凝聚体系,采用京尼平作为交联剂来提高其在胃液强酸性(pH1.2) 环境下的稳定性,作为微胶囊壁材包埋芯材时,使芯材免受胃部强酸性环境的 破坏,能实现在肠道(pH6.8-7.4)溶胀而靶向释放芯材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技 术中复凝聚微胶囊机械强度较差、在偏离复凝聚反应最适 pH 值时易发生解离而 失去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特点:本技术采用京尼平作为交联剂交联羧甲基壳聚糖-阿拉伯胶复凝 聚体系时,不需要调节温度和 pH 值。与现有交联技术比较,本技术采用的交联 剂安全、高效,而且生产工艺简单易行,易于规模化生产,具有良好的市场应 用前景。所述肠道靶向 pH 敏感性复凝聚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不离解、在模拟肠 液中溶胀而靶向释放芯材。 应用领域及前景:本技术既可以用于水溶性功能成分的包埋,又可用于脂 溶性功能成分的包埋,可保护芯材免受胃液强酸性环境的破坏,将芯材安全输 送到肠道进行靶向释放,提高其生物利用率。该技术拓展了复凝聚微囊化技术 在食品工业中实现肠道靶向释放的应用领域。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4-11
肿瘤细胞微颗粒介导的靶向生物化疗技术研发
一套完备的包裹化疗药物的ATMPs制备体系及工艺;一套疗效测算模式和规范化临床应用推广方案;一个个体化靶向生物化疗创新治疗生物大数据云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肿瘤靶向多肽光敏剂键合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肿瘤靶向多肽光敏剂键合物,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所述的肿瘤靶向多肽光敏剂键 合物的结构为 A-B-C-D,其中,A 为光动力学治疗光敏剂,B 为含正电荷的细胞穿膜肽片段,C 为基质 金属蛋白酶特异性识别多肽片段,D 为含负电荷的多肽片段。本发明公开的多肽光敏剂键合物可以显著 提高光动力学治疗光敏剂在生理条件下的稳定性,极大的减少光动力学
武汉大学 2021-04-14
新型微管靶向化合物,抑增殖、阻周期、诱凋亡
通过对杜鹃素的结构修饰,我们发现了一类新型微管靶向化合物。体外处理培养细胞,可完全阻止细胞增殖和分裂,细胞形态变圆、变大,细胞周期阻滞在 G2/M 期,并诱发细胞凋亡,细胞内微管排列变得紊乱。胞外微管动力学实验证实该类化合物抑制微管的聚合。现有结果证实该类化合物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兰州大学 2021-04-14
新型纳米材料干扰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形成并促进小胶质细胞介导清除
南开大学刘阳研究员与天津医科大学康春生教授合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noLetters(DOI:10.1021/acs.nanolett.8b03644)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NC-KLVFF),可有效清除Aβ毒性寡聚体,并减轻Aβ诱导的AD小鼠的神经毒性。该纳米复合材料为表面集成有Aβ捕捉肽(KLVFF)的小粒径纳米颗粒(图2b,14±4nm)。这种纳米复合材料将KLVFF通过原位聚合交联在血清蛋白质分子表面(图2a),与Aβ共培养可显著改变Aβ寡聚体的形貌,进而形成Aβ/NC-KLVFF纳米团簇而不是Aβ寡聚体。随着病理性Aβ寡聚体的减少,纳米复合材料减轻了Aβ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并恢复了脑内小胶质细胞吞噬Aβ的能力,最终保护了海马神经元免受凋亡。研究人员考察了NC-KLVFF在减轻神经毒性和促进小胶质细胞清除方面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NC-KLVFF通过与Aβ作用形成纳米团簇体,显著减轻了Aβ对神经元细胞膜的黏附,进而减小了对神经元的损伤(图3a,b)。在小胶质细胞对Aβ的吞噬实验中,也观察到Aβ/NC-KLVFF纳米团簇体展现出更易被内在化的特点(图3c,e)。
南开大学 2021-04-10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徐富强在星形胶质细胞活体成像方面取得进展
研究团队在精密测量院研究员徐富强和王杰的带领下,联合磁共振成像与病毒基因改造技术率先提出一种新型基因编码生物磁共振成像技术,逐步实现神经元网络(Neuroimage, 2019; Human Brain Mapping, 2021)和星形胶质细胞(Molecular Psychiatry, 2022)在体水平的无创检测。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06-01
靶向Pim蛋白激酶抗肿瘤药物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尽管自1942年耶鲁大学的Gilman等首次证明盐酸氮芥对小鼠Gardner淋巴瘤有治疗作用以来,肿瘤的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成为当前临床治疗不可或缺的主要措施。但高毒副作用、耐药等问题仍然是临床肿瘤药物治疗遇到的主要障碍。新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的创新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是改变肿瘤治疗现状的重要途径,也是新世纪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主导方向。 根据前期合成构效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对靶点Pim蛋白激酶进行合理药物设计。结合Pim-1蛋白晶体结构的对接研究,构建新的类似化合库。通过对候选化合物库进行虚拟筛选和系统地体外酶水平和细胞水平实验,进一步研究构效关系,提炼3D药效团。对筛选出的1-2个成药性高的化合物进行激酶选择性研究和体内抗肿瘤药效学实验,为一类基于新靶点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建立一套快速、有效针对Pim激酶的药效团模拟,虚拟筛选的组合化学方法学。通过系统研究候选化合物结构、分子量大小、成药性和功能基等因素与细胞、酶抑制能力以及毒性大小等的关系,筛选出一批低毒、低成本、高效的pim激酶抑制剂,用于肿瘤模型的综合考察。为进一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对抗肿瘤药物,奠定良好的应用基础。在已建立小鼠肿瘤模型上,综合考察Pim激酶抑制剂在体内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为Pim激酶在动物体内的新功能探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获合成50个以上TZD类似物,经过体外和体内筛选,争取获得 1-2个结构新颖、具有高活性,毒副作用较低的抗肿瘤药物的候选化合物。通过探讨噻唑二酮类化合物结构与激酶选择性的关系,以及通过肿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一步丰富Pim激酶的新功能及通过新的信号通路调控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凋亡的研究内容。
四川大学 2016-04-15
发现共存突变对肺癌EGFR靶向药物疗效的不良影响
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只需患者抽一管血,就可以一次性检测出与49个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如下图)。所有患者的肿瘤组织均存在EGFR基因突变,并且接受了EGFR靶向治疗。 二代测序结果发现超过一半的患者存在EGFR基因以外的基因改变(共存突变)。存在共存突变的患者,有效率只有44%,平均肿瘤控制时间6.2个月,平均生存期22.7个月;而不存在共存突变的患者,有效率达到77%,平均肿瘤控制时间18.77个月。  这个研究体现了肺癌精准医疗的精髓。它的结果提示我们,EGFR基因突变并非想象中那么“单纯美好”。超过一半的EGFR突变患者合并有抑癌基因及癌基因改变,并且与EGFR靶向药更差的疗效相关。对于这部分病人,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未来需要探索联合或者续贯治疗,来逆转这些患者的不良疗效。这个研究也告诉我们,对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不能仅仅满足于个别基因,应该更全面地确定肿瘤的基因改变,才能更好地指导靶向治疗。
中山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18 1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