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水稻/小麦/玉米病害研究NMT工作站
“NMT界乔布斯”许越先生推荐创新平台 中关村NMT产业联盟推介成员单位创新产品 “生物安全,人人有责” 推出背景: 在国际竞争白热化,战争形态多样化的今天,生物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应对这一挑战,2019年10月,生物安全法草案于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各界更加意识到,生物安全对于确保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国家安全就是国家竞争,归根结底又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因此,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NMT联盟的会员单位,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利用20多年的技术积累,以NMT:非损伤微测技术为底层核心技术,迅速推出了与国家生物安全相关多种检验,监测仪器设备,以及适用于多个学科及领域的研发平台: 《NMT生物安全创新平台》特制系列产品!   应对挑战: 1)植物反馈机制:通过植物的生理反馈,减少因病害种类增多,结构不断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种的病害表现,直接从植物的需求来获知病害的防治方法。 2)植物病害与生理功能关系图谱:能够提供植物生理功能和病害之间的数据对比,形成图谱,便于根据植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判断病害的种类。 分类及用途: 1)《水稻病害研究NMT工作站》(型号:NMT-RDR-100)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以及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可以马上投入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2)《水稻病害研究NMT工作站》(型号:NMT-RDR-200)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水稻病害研究NMT工作站》(型号:NMT-RDR-100) 应对挑战: 1)植物反馈机制:通过植物的生理反馈,减少因病害种类增多,结构不断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种的病害表现,直接从植物的需求来获知病害的防治方法。 2)植物病害与生理功能关系图谱:能够提供植物生理功能和病害之间的数据对比,形成图谱,便于根据植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判断病害的种类。 用途: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以及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可以马上投入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参数: 1.基本功能: 1.1针对水稻病害研究设计 1.2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3可检测指标:H+、K+、Ca2+、H2O2 2.性能: 2.1自动化操作 2.2长时间实时和动态监测 2.3无需标记 2.4立体3D流速检测 3.软件: 3.1imFluxes智能软件,可直接检测、输出离子分子的浓度与流速   《水稻病害研究NMT工作站》(型号:NMT-RDR-200) 应对挑战: 1)植物反馈机制:通过植物的生理反馈,减少因病害种类增多,结构不断变化所引起的不同种的病害表现,直接从植物的需求来获知病害的防治方法。 2)植物病害与生理功能关系图谱:能够提供植物生理功能和病害之间的数据对比,形成图谱,便于根据植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判断病害的种类。 用途: 基于底层核心NMT技术,结合自身科研兴趣,以及其它相关技术参数,在我方技术人员协助下形成技术解决方案,让科研人员建立更具独有创新特色的实验平台。   参数: 1.基本功能: 1.1针对水稻病害研究和研发设计 1.2活体、原位、非损伤检测 1.3可检测指标:H+、K+、Ca2+、H2O2 1.4可实时监测和记录检测时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大气压、海拔、经纬度 1.5配备新指标拓展功能 2.性能: 2.1自动化操作 2.2长时间实时和动态监测 2.3无需标记 2.4立体3D流速检测 3.软件: 3.1imFluxes智能软件,可直接检测、输出离子分子的浓度与流速,以及检测时的环境参数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NMT重金属研究工作站
       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NMT)源于美国MBL实验室(54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由神经学家Lionel F. Jaffe(美国扬格公司创始人之一)于1974年发明,2001年,美国扬格公司正式推出现代NMT。NMT是一种研究活体材料的底层核心技术,研究人员基于NMT能够建立自己独有的Me-Only 研究平台,从而获得极具创新的研究成果。         NMT可在不接触、不损伤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分子/离子进出生物活体的流速(流动速率和方向),可测样品种类繁多,小到菌、单细胞、液泡,大到组织、器官、整体都可检测。基于NMT商业化的设备统称为非损伤微测系统。         扬格/旭月的非损伤微测系统包含BIO系列、CONFLUX系列(共聚焦/荧光NMT)、NMT100系列、NMT200系列、NMT100S系列、NMT200S系列、NMT150系列、NMT活体工作站系列、NMT Physiolyzer®系列等,已发展至第七代自动化智能产品。扬格/旭月的NMT系统全部采用从美国扬格(旭月北京)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的imFluxes智能操作软件,将十余年的NMT应用大数据与设备实现完美结合,并且在产品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扩展升级等诸多方面都有大幅提升。         扬格/旭月已取得基于NMT的数十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拥有完善的专利保护体系,所有产品全部通过中关村NMT联盟认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扬格/旭月所销售的NMT专用耗材,已通过中关村NMT联盟认证,所有耗材是扬格/旭月研发中心结合十余年的经验、摸索并自主研发生产的。NMT专用耗材较传统的通用型耗材保质期更长,性能更稳定、可靠,所有对外销售的耗材全部经过严格的生产、检验流程。         扬格/旭月的NMT研究平台已经帮助国内外科研单位取得近百项各类专利,以及包含Nature、Cell在内的500多篇论文。同时,已销往欧洲的瑞士苏黎世大学(拥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1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农业部下属的众多科研院所与高校,以及北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 名称:NMT重金属研究工作站 代数:第七代 品牌:旭月 产地:中国 已获得认证:中关村NMT联盟认证,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简介: NMT重金属研究工作站是一款针对生物重金属响应机制研究而特别设计的活体生理功能检测平台,可在保持样品完整的情况下,检测进出活体样品内外的分子、离子的流速,是世界上先进的重金属响应机制研究系统之一,分辨率高达10-12 mol级别。能满足重金属解毒机制、重金属耐受、重金属毒理等方向的研究需求。 1 活体、原位、非损伤测量 对整体或分离后的样品不造成损伤,获取正常生理状态下的信息。 2 无需标记 预先知道测定的是何种指标,无需用放射性、化学或药理学等标记方法,安全且环保。 3 不用提取样品 可直接检测,不需要研磨等传统的提取方法。 4 实时、动态检测 动态实时(最短在6秒左右)检测和获取数据。 5 长时间持续检测 可进行长达8个小时以上的实时和动态监测。 6 可测指标 采购相对应耗材后可单独检测Cd2+、Pb2+、Cu2+浓度和流速。 预留指标检测升级端口,可升级指标包含:IAA、O2、H2O2、Ca2+、H+、K+、Na+、NH4+、NO3-的浓度和流速检测。 预留双指标检测升级端口,升级后可单独检测一种离子或分子,也可同时检测两种离子或一种离子与一种分子的浓度和流速,用于离子/分子相关性研究及更前沿的科研探索。 7 可测样品种类繁多 整体、器官、组织等都可以检测(理论值:150μm-10cm均可)。 8 自动化操作 X方向自动/手动操控传感器移动,Y、Z方向手动操控传感器移动。 9 数据采集方式 X方向一维数据采集。 型号 功能 可升级功能 NMT-HMP 1.标配两种指标:Cd2+、Pb2+、Cu2+。 2.操作方式:一维自动。 3.检测样品:可检测150μm-10cm样品。 4.数据:1D。可直接检测、输出流速和浓度数据。 5.检测方式:单传感器检测 6.异常报警:有 1.可升级指标:膜电势、IAA、O2、H2O2、Ca2+、H+、K+、Na+、NH4+、NO3-。 2.可扩展:未来新研发指标可扩展升级。 3.操作方式:可升级至三维自动。 4.检测样品:检测样品尺寸为5μm-10cm 5.可升级检测方式:单/双传感器检测可选。 6.数据:1D/3D可选。可直接检测、输出流速和浓度数据。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UAV只能视觉感知教学研究实验平台
1、江苏优埃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UAV智能视觉感知教学研究实验平台,包含3个彩色高清工业相机与2个免驱USB多系统兼容摄像头,满足不同场景、不同功耗需求的图像采集需求,并包含配备数字光源控制器的补充光源、高精度可控PLC置物台、内置数据存储与处理器、显示器。 2、支持单目、双目、三目等不同数量相机、以及工业相机、免驱USB摄像头等不同类型图像采集装置的自由组合、协同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适用于不同尺寸目标的静态/动态连续帧触发采集。 3、提供机械设计及电气图纸、Python开发例程源码与功能手册,支持二次开发。 4、具有基础图像处理功能,以及相机标定、立体匹配、目标定位等多种先进的图像处理功能。
江苏优埃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3-05-05
专家报告荟萃⑰ |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重大平台中心副主任张丽娜:科学仪器应用验证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50万元(含)以上大型科学仪器中国产仪器占有率不足25%。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7-01
教创赛专家报告荟萃② |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副所长陆一:形具而神生——大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只有真正促进学生精神气质的转变,使本科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并形成新的传统,才能说通识教育产生了效果。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9-26
一种双螺旋弹簧组合式的移动机器人悬架减震器
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螺旋弹簧组合式的移动机器人悬架减震器,属于减震技术领域,主要用于移动机器人的悬架与轮腿机构间的减震。该减震器包括安装支架、减震器壳体、连接套、连接轴、上螺旋弹簧、下螺旋弹簧以及轮腿支架。其减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垂直向上减震过程,来自轮腿支架的振动能量使得连接套上移并压缩上螺旋弹簧,借助弹簧阻尼作用减小振幅,同时下螺旋弹簧被拉伸;第二阶段为垂直向下减震过程,在上螺旋弹簧和下螺旋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连接套下移使得下螺旋弹簧被压缩,借助弹簧阻尼作用减小振幅,同时上螺旋弹簧被拉伸;该减震器能够缓冲并衰减来自轮腿支架的振动能量,从而避免把较大的振动能量通过安装支架传递给移动机器人的悬架。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1
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
本项目创新研发了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的装配对接系统,具有承载能力大,对接精度、效率高,系统运行稳定、可重构性好等特点,可完全替代传统由人力完成大部件装配对接过程。可广泛应用于火箭舱段装配生产、飞机武器挂载等场合,对于促进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特征 (1)自动对接机构采用视觉伺服技术,将双目相机、激光位移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以六自由度并联机构作为运动执行机构,实现大部件高精度自动对接,负载达到1-50T,满载移动速度≤6m/min,满载额定滚转速度≤10°/min,调姿最小分辨率达到0.01mm; (2)运行稳定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移动机器人采用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导航技术,使用4G信号进行网络差分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5-11
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相序检测和转子初始位置定位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相序检测和转子初始位置定位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器,逆变器和位置传感器,逆变器对应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连接相序为abc或acb,控制器基于电压矢量控制技术控制转子的转动并先后给定该定子两个固定相位的电压矢量以驱动该转子先后转至对应的位置,通过位置传感器获得转子转至的两个绝对位置角度,由控制器计算该两个绝对位置角度差来判断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连接相序,及通过给定的电压矢量设定该转子的初始位置角,并将初始位置角和电机相序信息存入eeprom.控制器在每次上电时,可以选择从eeprom或者调用检测初始角和相序子函数获得初始位置角和相序信息,该系统简单,检测方法简单可靠,准确.
华侨大学 2021-04-29
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
本项目创新研发了适用于室内外环境的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的装配对接系统,具有承载能力大,对接精度、效率高,系统运行稳定、可重构性好等特点,可完全替代传统由人力完成大部件装配对接过程。可广泛应用于火箭舱段装配生产、飞机武器挂载等场合,对于促进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特征(1)自动对接机构采用视觉伺服技术,将双目相机、激光位移传感器和力传感器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以六自由度并联机构作为运动执行机构,实现大部件高精度自动对接,负载达到1-50T,满载移动速度≤6m/min,满载额定滚转速度≤10°/min,调姿最小分辨率达到0.01mm;(2)运行稳定性好、环境适应能力强。移动机器人采用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的组合导航技术,使用4G信号进行网络差分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应用范围: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飞机装配大部件自动装配对接、战机武器辅助挂载、火箭和航天器舱段自动装配对接等,还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能源、海工装备、轨道交通等领域大型型设备总装、焊接等作业环境。对提升大型部件装配的效率,节省装配时间,节约装备生产成本,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及经济前景。项目负责人简介:楼佩煌教授,长期从事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智能装备技术,物流自动化装备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完成了国家“862”高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部省联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预研项目30多项。图1 大部件高精度装配自动对接移动机器人样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0
高温复杂烟气条件下受热面材料腐蚀行为研究及防腐材料、工艺的开发应用研究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目前已被公认为是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的最有效方式,国内外大中城市都通过建设垃圾高效无害处理的焚烧发电厂来处理日益增长的城市垃圾。垃圾成分中腐蚀性物质,在锅炉内部高温和压力下发生复杂的化学、电化学反应,导致焚烧锅炉主要受热面烟气侧腐蚀十分严重,腐蚀程度和因腐蚀引发的爆管事故远高于同级别的燃煤锅炉。受热面腐蚀问题是严重影响垃圾焚烧锅炉系统安全、经济运行与寿命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摸清了受热面腐蚀机理,开发出适合四种工况下膜式水冷壁和过热器的防腐蚀技术及工艺方案,包括:中温中压、中温次高压、次高温次高压、高温高压四种工况,并在相关项目中实际应用效果明显。项目研究申请并获得了授权专利多项,形成了丰富的材料体系、成熟的质量工艺体系,具备工业化大规模应用条件。相关成果还可应用于流化床锅炉、煤粉炉、气化炉、磷化工黄磷尾气处理余热锅炉、钢铁行业焦虑煤气锅炉、化工反应炉等领域。 部分专利 序号 专利名称 专利类型 专利号/申请号 许可方式 1 一种受热面防磨蚀的水冷壁用管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CT专利 PCT/CN2018118156 国家阶段 2 受热面防磨蚀的膜式水冷壁及其制备方法 PCT专利 PCT/CN2019071988 国家阶段 3 一种在钢基体上制备耐海水耐腐蚀熔覆层的方法 发明专利 201110122035.9 授权 4 感应重熔与喷射一体化制备垃圾焚烧发电锅炉管复合涂层的方法 发明专利 201910601418.0 授权 5 锅炉水冷壁高温防腐涂层制备与管基体热处理协同强化技术 发明专利 201910601433.5 授权 6 一种受热面防腐蚀的水冷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发明专利 201811150322.9 实审 7 一种受热面防磨蚀的膜式水冷壁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 201811150408.1 实审 8 一种硼化物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 201710457857.X 授权 9 基于裂纹扩展效应的陶瓷切割推磨复合式平面加工方法 发明专利 2016110816617 授权 10 一种用废轧辊再制造成水泥辊压机的挤压辊方法 发明专利 201910755439.8 实审 11 锅炉膜式壁涂层高频重熔气体保护抑制管排氧化技术 发明专利 201910731494.3 授权 12 中速磨煤机磨辊耐磨堆焊用粉芯焊丝及其制备与堆焊方法 发明专利 2011103031690 授权 13 用于水泥行业辊压机的挤压辊及其制造方法 发明专利 CN106181217A 授权 14 用于制备含有非晶相的高耐磨涂层的粉芯丝材及其制备 发明专利 CN106191738A 授权 15  一种膜式壁表面制备防磨蚀涂层的微熔焊设备 实用新型 201921786621.1 授权 16 一种锅炉水冷壁专用喷砂机 实用新型 201921786251.1 授权 17 一种膜式壁双枪立式堆焊装置 实用新型 201821177387.8 授权 18  一种膜式壁立式堆焊夹具 实用新型 201821177386.3 授权 产品展示 生产工艺 自动化程度高,避免了人为因素; 实现微冶金结合,稀释率低,结合强度高; 热变形小,有利于装配; 涂层质量和成分得到严格控制,合格率高; 效率高,安全环保。 特色材料 1.系列合金粉末 完全自主研发的材料体系,并申请发明专利 高Ni、Cr含量,兼具抗腐蚀和抗磨损性能 与基体材料导热系数及热膨胀系数相近 根据不同环境的磨损和腐蚀需求,可调整材料配方 彻底突破合金堆焊丝材的局限性 根据垃圾“热值”、“工业分析”、“元素分析”数据可实现涂层材料针对性配比 2.纳米纳米高导热防结焦陶瓷封孔剂 作用: 防止或阻止腐蚀介质浸入基材表面; 延长合金涂层的防护寿命; 用于密封的涂层,防止液体和压力泄漏; 防止污染或研磨屑碎片进入涂层 保持陶瓷涂层的绝缘性能。 性能: 纳米碳化硅粒子具有高导热系数,是碳钢的2倍以上,热膨胀系数小; 硬度是碳钢的10-15倍,有极强的耐磨特性; 该涂层厚度为几十微米,大的比表面积使得涂层吸附能力强,不易剥落; 表面光滑平整,不易结焦。 化学性质极为稳定,1000度以下不与常规酸碱盐反应。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5-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6 77 78
  • ...
  • 222 22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