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创赛专家报告荟萃④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庞海芍:通识课程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

2025-09-26 09:27:11
高等教育博览会 https://heec.cahe.edu.cn

通识课程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

庞海芍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

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

人工智能时代更加需要富有人文情怀和创新思维、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更加重要。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属性与定位

通识教育课程有别于专业教育课程,是面向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着力于人格完善、通识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课程。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三大作用:一是为一生如何做人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为深入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基础,特别是一些公共基础通识必修课;三是拓宽视野,避免过分狭窄的专业思维,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完整之人。

通识课程质量事关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如何提升挑战度,告别“水课”、“坑”课 、选修(休)课?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区别,是否就是简单化的专业课、低难度的概论课?通识课程要保持高水准,在学习目标、内容难度、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应该遵循“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人文化的专业课、赋予更多人生体验和价值判断”等原则。

二、教学创新设计策略

提升通识课程教学质量,需将成果为本的OBE理念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课程始终,做到回归初心、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具体而言:

1.学习目标设计,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特别要基于时代需要、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等设计通识核心能力和素质目标。

2.教学内容重构,要立足通识课程自身特色和学习目标,分析学情和真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更新,体现学理深度。

3.教学/学习过程,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热情,通过参与式学习方式方法使学生卷入学习之中、沉浸学习过程,丰富人生体验、学会价值判断。可以将毛泽东《实践论》、戴尔“经验之塔”等思想迁移到具体内容的教学实施过程,使学生能够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抽象经验”有机融合。

4.学习成果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促进高阶学习、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固然重要,如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多元主体评价等,但更要思考是否测量了学习目标,考试分数意味着什么,通识课程属性应该采用的评价方式等。

三、《礼仪文化与有效沟通》教学设计

《礼仪文化与有效沟通》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通识核心课程,瞄准“四新”建设需求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亟需的通识核心能力,有效达成价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有机融合的高阶学习目标。

持续强化课程的传统文化底色,构建了“礼仪文化和礼仪规则、人际交往与有效沟通”有机结合的独特内容体系。透过礼仪之“形”、沟通之“术”,深度挖掘敬人之道。如组织研读《礼记》、游学天坛等沉浸式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现代礼仪形式背后的深厚文化根基。

强化训练礼仪文化及跨学科思维,引导学生转变单一思维方式、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如用“礼之三本”分析生活中的礼仪现象,通过联系古今、对比中外,增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理论—实践—反思内化”等维度,考查学生的礼仪素养、表达沟通、人际交往、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

《礼仪文化与有效沟通》于2019年底建成MOOC,上线爱课程、智慧树、学习强国等平台,五年多用课高校超过260所、学习人数超过16万,学习强国视频总播放超过百万人次。

(本文系作者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同期活动“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创新学术活动”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