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太阳能低温小型LiBr吸收式空调系统
本装置是一种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力、采用环境友好的LiBr-H2O作为工质的小型空调系统。通过特殊设计的溶液提升管,实现内部溶液的自循环,无需电泵作为动力。运行温度在70至90℃范围,制冷量在5至10kW范围。特别适合中小型别墅或办公楼使用。本装置主要采用了狭逢通道小温差强化传热专利技术、激淋式横管和竖管降膜蒸发与冷凝技术以及多效回热、强化冷凝、强化对流等多项先进的强化传热传质措施,使装置具有节能、稳定和运行温度低的特点。只要有太阳能或发动机余热的地方即可使用,能在20~40℃的环境温度下、在60~90℃的供热水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满足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热水的各项技术要求。在80℃的供热水温度下运行时的COP达到0.6以上。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3
太阳能低温小型LiBr吸收式空调(产品)
成果简介:本装置是一种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力、采用环境友好的LiBr-H2O作为工质的小型空调系统。通过特殊设计的溶液提升管,实现内部溶液的自循环,无需电泵作为动力。运行温度在70至90℃范围,制冷量在5至10kW范围。特别适合中小型别墅或办公楼使用。本装置主要采用了狭逢通道小温差强化传热专利技术、激淋式横管和竖管降膜蒸发与冷凝技术以及多效回热、强化冷凝、强化对流等多项先进的强化传热传质措施,使装置具有节能、稳定和运行温度低的特点。只要有太阳能或发动机余热的地方即可使用,能在20~40℃的环境温度下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智能感温太阳能汽车换气降温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感温太阳能汽车换气降温系统,由太阳能板及其伸缩收纳机构构成,底盘(12)通过真空吸盘(11)与汽车顶部联接,底盘上通过电机底座(3)连接有电机(2),丝杠(5)通过联轴器(4)与电机主轴联接;丝杠(5)上设置有一对互为反向丝扣的螺母对(6)。通过中控台上的总开关控制开启控制盒内部的温控开关,温控开关检测车内温度,由含有温控开关的逻辑电路控制电机动作,电机带动丝杆螺母运动将“M”形的太阳能电池板机构撑开,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给移动空调和整个电路供电,通过移动空调实现降温换气。该系统实现了夏季高温时候,车辆停放时车内的降温换气,操作简单,安装方便,能量转换效率高。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19
基于纳米流体太阳辐射全频谱利用装置
本项成果将纳米流体对太阳辐射分频吸收特性和高效导热特性结合起来,采用太阳能直接吸收技术(DAC技术)、菲尼尔聚光技术建立了基于纳米流体的新型聚光太阳能光伏热联用系统(CPV/T system)装置,。本装置实现了对太阳辐射全波谱利用——将低频辐射用于光热转换,将可见光等光电可利用辐射用于光电转换,最终将太阳辐射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至70%以上。在PV/T装置创新的同时,我们制备了SiO2、ZnO、TiO2以及Cu纳米流体作为PV/T系统的辐射分频工作介质,可满足不同种类太阳电池PV/T系统的辐射特性
河海大学 2021-04-14
太阳能集热水箱的远程监控装置
成果简介随着现代传感技术、 嵌入式系统技术、 通信技术等快速发展和融合应用, 远程监控在数据采集, 传输, 处理等关键技术上均获得了较大发展。 本项目正是应用了这些技术, 实现了太阳能大型集热水箱的远程监控。 本项目主要任务是远程监测太阳能大型集热水箱的水位、 水温和流量; 让用户能通过无线网络接收到太阳能大型集热水箱的水位、 水温和流量信息; 并通过无线网络远程控制其水温,譬如无日照时的电加热。成熟程度和所需建设条件本项目产品已完成试制, 并成功应用在芜湖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移动式太阳能智能灌溉系统
项目简介 建立了太阳能泵系统的匹配特性判断标准;建立了太阳能泵的出水量预测模型;建 立了太阳泵的多工况水力设计方法。建立了移动式太阳能抽水灌溉系统。系统主要包括 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水泵,系统如下表所示。该系统能够跟踪电池板最大功率输出, 实现水泵运行工况随光照变化而自动调节工况高效运行,同时可自动检测水源以及蓄水 池水位而自动运行。
江苏大学 2021-04-14
小学科学资源箱太阳系资源箱
太阳系资源箱  型号:QDT1503 实验清单: 认识太阳系 八大行星的组成 认识月相
青华科教仪器有限公司 2021-08-23
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演示仪
用于演示一年中因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而造成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苏州育龙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2021-08-23
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2021 年 1 月 27 日,由西南交大与中车大同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取得关键突破。该车采用西南交通大学陈维荣教授团队研发的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突破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集成、系统优化控制以及能量管理等核心技术,电堆采用国际领先、可低温启动的日本丰田金属电堆,这也是燃料电池金属电堆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首次应用。该车设计时速每小时 80 公里,满载氢气可单机连续运行 24.5 小时,平直道最大牵引载重超过 5000 吨,在不用改变任何铁路基础线路条件下,可在各类机务段、车辆段、编组站以及大型工厂、矿山、港口等场所执行运转、调车、救援等多用途任务。 陈维荣教授团队自 2008 年起,在我国率先开展氢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开拓了氢能轨道交通研究方向。历时十余年的技术攻关,团队突破了大功率燃料电池优化控制、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故障诊断与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于 2013 年成功研制我国首辆燃料电池电动机车,并于 2016 年与中车唐山公司联合研制成功世界首列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引领了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一种钇铁石榴石单晶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内容是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钇铁石榴石单晶薄膜及其液相外延制备方法,本发明得到的钇铁石榴石单晶薄膜的铁磁共振线宽很窄,达到了1Oe以下(0.4Oe),薄膜表面的粗糙度、晶格匹配、应力、含铅量、杂相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42 43 44
  • ...
  • 90 9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