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密路网小街区的居住社区机非分离道路地库复合系统
成果介绍本发明公开一种密路网小街区的居住社区机非分离道路地库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道路、第二道路、第三道路、第四道路、小区区域、慢行优先道路、城市支路,所述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平行,所述第三道路和第四道路平行,所述第一道路和第三道路相交,所述第一道路、第二道路、第三道路和第四道路围合形成所述小区区域;所述慢行优先道路平行于第三道路,并居中设置在所述小区区域中;所述城市支路平行于第一道路,并居中设置在所述小区区域中;所述城市支路在与慢行优先道路交汇处设置有机动车道下穿区,以便城市支路能够从慢行优先道路的下方穿过。技术创新点及参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机动交通和慢行交通适度立体分离的密 路网住区道路和地库复合系统,能够减少机动车交通给小街区带来的噪音、污染,降低其对 居民安全出行和住区环境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提高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并继续保留和发扬密路网小街区的优势。市场前景本发明提供的机动交通和慢行交通适度 立体分离的密路网住区道路和地库复合系统,能够减少机动车交通给小街区带来的噪音、污染,降低其对居民安全出行和住区环境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提高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并继续保留和发扬密路网小街区的优势
东南大学 2021-04-11
面向自动驾驶的低延迟(5G)摩擦发电智能道路系统
北京工业大学 2021-04-14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研究与实践
京津冀三地教育融合发展逐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与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结合更加紧密,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努力和协作,通过搭建育人平台、构建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共同体建设深入发展。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基于十余年的先行先试,围绕“更好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等产教融合深化课题,不断探索创新,凝练成果,创建了“需求传导明确、校企高效协同、资源集约共享”的校企协同育人组织形态,即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现路径,为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2025-05-16
一种道路可达性最佳的城市建设用地自动布局方法
成果介绍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动布局方法,利用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处理系统,以城市市区的地理数据为模型输入数据,以土地利用图斑为模型处理单元,建立城市建设用地随机分配模型,使用随机分配模型进循环计算,通过穷举,组合生成城市建设用地所有可能的布局方案,再以路网密度作为检测条件,自动对各布局方案中城市建设用地的路网密度进行检测,保存其中路网密度最高的布局方案,并通过绘图设备自动输出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直接使用的工程图纸。本发明解决了城市建设工程实践中城市空间布局中利用人脑智力活动进行决策所存在的主观性、随机性的不足。技术创新点及参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 针对城市建设工程实践中城市空间布局中利用人脑智力活动进行决策所存在的 主观性、随机性的不足,提供一种道路可达性最佳的城市建设用地自动布局方法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城市中心区道路利用效率的评价及应用方法
成果介绍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道路路段中心线长度及道路面积评估城市中心区道路利用效率的方法,具体步骤为:首先获取城市各中心区矢量地形图资料,并在现状实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校核及调整;然后通过AUTOCAD软件计算,获取各指标数据;将获得的数据输入评估模型,得到城市中心区道路利用效率指数,在此基础上,以AUTOCAD软件为工作平台,通过不断的调整?评价?提升中心区道路利用效率。本发明以精确、宜度量的数据为基础,通过直接的可视化方式进行调整,提升城市中心区道路利用效率。技术创新点及参数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针对城市中心区道路过于宽敞或窄小的现状问题,认为城市中心区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道路利用效率,应更多的考虑其为周边用地开发所带来的影响,以提高其运行的效益,增加中心区优势区位可经营用地面积,进而增加中心区经济效益,并能形成良好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估—反馈方法。市场前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道路路段中心线长度及道路面积评估城市中心区道路利用效率的方法,一方面针对土地价值最高的城市中心区,提出道路利用效率的评估及提升方法,更具现实意义及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简化了道路利用效率评估指标体系,构筑了较为简捷直观的模型,数据更易获得,也更为准确,且数据客观性较强,并能直接用于指导中心区道路的调整优化。
东南大学 2021-04-11
基于激光扫描离散点强度梯度的道路标线自动化提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激光扫描离散点强度梯度的道路标线自动化提取方法,包括:步骤 1,利用高程 信息与 RANSAC 法从激光点云中提取路面点集;步骤 2,采用中值滤波器对路面点集中路面点进行滤波; 步骤 3,分别计算路面点集内各路面点的强度梯度;步骤 4,根据路面点的强度梯度,采用全局聚类法 将路面点集内路面点聚类为强度梯度较大和强度梯度较小的两类路面点,将强度梯度较大的路面点作为 种子点;步骤 5,根据种子点进行标线点搜索。本发明综合利用离散点的
武汉大学 2021-04-14
动态交互网络网构软件主体系统信任协商构建
软件主体根据自己的信任信息建立信任关系,避免了使用证书交换导致信任协商变得复杂繁琐;不需要合作的主体每次交互都重新建立信任关系。
东南大学 2021-04-10
针灸临床偱证决策支持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项目组围绕“实现针灸研究证据科学评价、集中存储、深度分析、高效利用”关键问题,采用大数据分布式存储、计算、分析和服务技术方法,创建了基于“云服务器+终端”大数据服务模式的循证针灸临床诊疗决策支持平台,并在临床、科研、教育、产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推广应用。项目主要技术内容: 1.基于大数据的循证针灸临床决策支持平台的构建:(1)构建了循证针灸证据质量评价标准、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创建了“大数据-当前最佳证据-优化诊疗方案”的循证针灸临床决策模式;(2)研发了一系列针灸循证诊疗决策数据挖掘模型和算法,实现了针灸疾病诊断、辨证分型、处方优化、刺激参数组合等诊疗决策方案的准确挖掘、智能分析、客观判断和可视化交互;(3)采用DTS、网络爬虫等方法采集数据,建立了针灸数据资源主题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构建了循证针灸决策资源中心;(4)设计开发了分布式存储、计算、分析与服务的循证针灸临床诊疗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了针灸循证诊疗决策各数据挖掘算法不同粒度的构件化组装、快速集成、高效响应和大数据服务。 2. 基于大数据的循证针灸临床决策支持平台的应用:(1)制定并完善了基于最新研究证据的24个病种的循证针灸临床治疗决策方案,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高质量证据;(2)将GRADE系统引入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牵头制定了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实践指南》;(3)对针灸临床常见的14个病种的古今治疗证据进行了系统的处方规律分析,发现并验证了具有理论和临床价值的经穴效应规律,并为优化针灸临床诊疗决策提供了便利;(4)将平台推广应用于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和医院管理,提高医生诊疗水平、中医针灸临床疗效和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5)研发了集针灸大数据支撑与临床经穴诊断治疗于一体的智能化循证针灸诊疗设备,开创了循证针灸临床决策的应用新模式。 研究成果已在71家中医医疗机构和天津、上海、广州、南京等地高校、科研院所应用,获得2800余万元直接经济效益和上亿元间接经济效益,对于针灸临床疗效提高、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创了针灸学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模式。由石学敏院士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本项目极大地促进了针灸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显著提升了针灸临床决策水平,加快了针灸学国际化进程,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基于大数据的循证针灸临床诊疗决策支持平台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1-05-10
一种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构建的融合多肽
神经递质作为神经元与神经元及神经元与细胞之间沟通的媒介分子,介导了发育、信息感知,运动及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随着生化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大脑精细结构的进一步了解,现如今已发现有几十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而神经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复杂性对研究特定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功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项目成功构建了一系列新型的基因编码的神经递质荧光探针,可实现对特定神经递质动态变化的灵敏检测。该类荧光探针利用大多数已知的神经递质所对应的特异性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与循环重排的荧光蛋白(cpGFP)融合,利用循环重排荧光蛋白的荧光强度变化来指示GPCR的激活,进而反应外源神经递质的浓度变化(图一)。我们命名该类荧光探针为GRAB探针,即为GPCR Activation Based Sensor的缩写。
北京大学 2021-02-01
构建中国特色科研项目管理新范式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这对科研管理的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经费管理改革,成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重要突破口。
锐动源 2022-02-08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1 12 13
  • ...
  • 677 67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