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考虑负荷影响的电网短路电流获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负荷影响的电网短路电流获取方法,包 括 步 骤 (1) 建 立 负 荷 模 型 Ua、 Ub、Uc 分别为电网节点的三相电压,za、zb、zc 分别为负荷的三相阻 抗,Ia、Ib、Ic 分别为流入负荷的三相电流;(2)根据负荷模型并采用 补偿法获得电压变化量指标和电流变化量指标;(3)当电压变化量指标 大于设定的第一阈值或者当电流变化量指标大于设定的第二阈值时, 考 虑 负 荷 对 电 网 的 影 响 并 获 得 电 网 短 路 电 流。本发 明提出的电压、电流变化量指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可自动调节顶盖的太阳能多功能配电箱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自动调节顶盖的太阳能多功能配电箱,包括矩形箱体和控制器,所述矩形箱体 前面设有对开的箱门,矩形箱体顶部设有顶盖,所述顶盖与矩形箱体顶部通过转轴相连,所述矩形箱体上设 有与转轴相连的伺服电机;所述顶盖上设有太阳能发电模块和雨水角度测量模块,所述太阳能发电模块包括 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储能电池和向日倾角跟踪装置,所述向日倾角跟踪装置测得太阳光照倾角数据传递给 控制器;所述雨水角度测量模块测量下雨时雨水下落角度并将数据传递给控制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电网的优化调谐系统
一、 项目简介针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中压电网,研制了一套具有电网电容电流在线测量、电网脱谐度全局优化、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调谐等多种功能的装置,在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使电网的综合性能指标达到最优。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完成了全部设计任务和部分硬件的制备,已制成的子系统在现场实测中性能良好。三、 技术指标(1) 电网电容电流测量过程在线进行,测量系统误差小于0.64%;可在[-l56%, 84%]的大范围内对电网脱谐度进行跟踪监测;可实现优化意义下的消弧线圈自动调谐;(2)已获专利授权6项,在申专利1项。四、 市场前景本系统应用于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中压电网。本系统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克服了技术上的诸多不足。另外,因采用模块化设计,拥有单一功能的子系统可独立工作,故不仅可服务于新电网的建设,亦可服务于老旧电网的改造,扩展、提升现有设备的性能。五、规模与投资需求本系统需研发资金20-30万元,制备系统的场地仅为一间普通实验室,系统测试时需运行中的电网。六、 效益分析生产一套拥有上述功能的完整系统的成本仅1-2万元,而当前市售的、功能与性能远不及本系统的装置售价达20余万。七、 高清成果图片3-4张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一种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接纳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接纳控制方法,其特征 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马尔科夫模型的系统参数,根据马尔 科夫模型求出带有接纳控制概率的稳态概率;(2)由带有接纳控制概 率的稳态概率,在满足非线性规划问题的前提下,使吞吐率最大;(3) 根据最佳信道感知长度,随机选择感知信道集,确定感知到的信道个 数;(4)SUs 将感知到的信道个数发给基站,基站根据当前的状态和 最佳接纳控制概率,决定 SUs 是否接入信道;(5)如果新到的 PUs 挤占 SUs 占用的信道,则返回(3),如果新到的 PUs 占用空闲信道, 则过程结束。该方法能在 SUs 的掉线率和 PUs 的碰撞率小于预先给定 的门限值的情况下,使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吞吐率达到最大值。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电网的时序建设安全稳定的评估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网的时序建设安全稳定的评估方法, 包括步骤:获取任意一个时序建设方案中的原始数据,根据时序建设 方案中的建设时序和原始数据确定规划水平年中各中间建设年所对应 的电网网架结构;计算时序建设方案中各个电网网架结构系统的稳定裕度;根据稳定裕度计算时序建设方案中的稳定期望值;重复上述步 骤获得多个时序建设方案中的稳定期望值,并将多个稳定期望值进行 比较,稳定期望值最大所对应的时序建设方案即为安全稳定性最好的 时序建设方案。本发明考虑了大电网时序建设中初始年、中间建设年、 目标年电网的稳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恶劣环境电气外绝缘放电特性及其在电网中的工程应用
该成果面向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和特高压等重大工程的迫切需求,解决 恶劣环境国内外至今没有攻克的电气外绝缘特性与设计的难题。该成果在国内外率先研究提出覆冰、高海拔、污秽“恶劣环境”电气外绝缘 特性的试验方法;揭示绝缘子覆冰形成及其导致闪络的规律和高海拔污秽绝 缘子与空气间隙的放电机理及其湿度等大气参数对其放电的影响规律,建立 “恶劣环境"绝缘子和空气间隙放电的物理数学模型,提出其电气外绝缘修 正方法;首次提出采用V型与间插布置方式、优化伞形结构防止冰闪的方法, 发明高海拔地区用复合绝缘子和覆冰参数测量用圆柱体阵列积冰器,提出基 于积冰器冰重的覆冰参数实时动态监测方法。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 成果应用于: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隧道净空间隙确定,青藏铁路供 电工程、“高海拔+覆冰"贵广±500kV直流工程、国际上首条土800kV特高 压直流工程和西藏3500m以上海拔输电工程外绝缘设计,以及“高海拔+覆 冰"地区交、直流超、特高压复合绝缘子研制,成果应用于我国电网大面积 冰闪事故防治,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8亿元,推动电气工程学科发展,适应西 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特高压工程和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显著提高我国电 力能源装备抵御极端条件的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重庆大学 2021-04-11
一种考虑电网频率偏差的多模重复控制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考虑电网频率偏差的多模重复控制器,控制器包括重复控制增益模块、频率偏差调 节模块、加法器、反馈衰减模块、延时环节和比例控制的增益模块。所述方法由比例控制通路和多个相 互并联重复控制通路构成复合控制,能够在电网频率偏差工况无静差跟踪谐波指令。本发明的优点是能 够扩大控制器在标称频率点附近的频带宽度,提高品质因数,在电网频率偏差工况提高重复控制器跟踪 控制谐波的性能,提升重复控制器对电网频率偏差的鲁棒性
武汉大学 2021-04-14
提高多逆变器并联并网系统对电网阻抗鲁棒性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提高多逆变器并联并网系统对电网阻抗鲁棒性的 方法。方法一步骤为:检测各逆变器电容电流、并网电流、PCC 点电 压;计算得到误差信号 e1k;计算误差信号 e2k;由误差信号 e2k 得到 控制逆变器开关管的驱动信号;判断并网电流峰值 ig1 是否大于设定 的并网电流阈值 iT:若是,导通电容支路,否则,切断。方法二步骤 为:检测电容电流 iCk、并网电流 igk、 PCC 点电压;计算误差信号 e1k; 计算误差信号 e2k;由误差信号 e2k 得到控制逆变器开关管的驱动信 号。在电网阻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对交直流混联电网进行电磁暂态仿真的等值建模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交直流混联电网进行电磁暂态仿真的等值 建模方法,包括:(1)确定初始网络、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2) 确定外部等值网络;(3)进行矩阵计算;(4)对节点阻抗矩阵中的 各元素进行筛选;(5)对所述外部等值网络进行建模并校验;(6) 对内部网络除直流部分以外的部分进行建模并校验;(7)对内部网络 的直流部分进行建模并校验。本发明完整的保留了直流输电线路,有 助于更加准确的对交直流混联电网中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研究,可以 更加全面的分析交直流混联电网中直流网络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 交流网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超特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背景 超特高压电网具有电压等级高,输电容量大,输送距离远,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电网故障带来的系统安全影响更加严重。超特高压系统故障后的暂态特征及继电保护与控制装置的配合关系复杂,超特高压工程带来的继电保护新问题对传统继电保护配置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研究超特高压电网继电保护新原理是当前超/特高压电网建设的重大课题。 主要成果 构建了超特高压系统实时数字仿真系统(RTDS)模型,揭示了超特高压系统故障机理及其电磁暂态特征。在超特高压继电保护新原理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提出dR/dt振荡闭锁原理,解决了电力系统振荡过程中距离保护容易误动的难题;提出“按相补偿”方法,改革了接地阻抗继电器的接线方式,有利于阻抗选相和距离保护的快速动作;提出“虚拟电流”的构成方法,解决了母线保护的故障判别及TA饱和、断线的判别难题;提出基于电压回路方程的变压器保护新原理,解决了励磁涌流引起差动保护误动的难题等。研究开发的微机保护、继电保护测试仿真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变组保护系统及故障录波装置等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学术影响 研究团队在20世纪80年代初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微机继电机保护装置,而后研发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率先在西电东送工程的首个500kV变电站投入应用;1000kV线路保护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成功投运;依托研发技术创建的四方公司已成为我国二次设备三大制造商之一,年产值超过20亿元。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实际电网中,先后2次2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