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2000年, 2004年经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是一所以文为主的多科性民办独立学院。学校为吉林省太阳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与长春大学联合举办,2017年由于公司(吉林省太阳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发展建设需要,并入东北亚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学校发展建设迈上新台阶。学校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旅游协会理事单位、中国旅游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吉林省旅游局和长春市旅游局行业岗位定点培训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授权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吉林省民政厅评定的5A级民办非企业单位。 学校拥有奢岭、净月两个校区,均毗邻国家风景名胜区——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校园环境幽美,风景如画,拥有美丽独特的室内风景园林。学校设有旅游管理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艺术学院、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部等9个教学单位,25个党政管理部门,2个直属业务单位,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7个高职高专专业,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工学等五个学科门类。学校以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为主干学科,以旅游管理类专业集群为优势特色专业集群,突出为旅游及相关产业培养人才。现有在校生9000余人,教职工60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育质量求生存,以办学特色求发展,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会学习、能创新、会做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化品牌意识,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尝试“3+1”的创新模式,密切与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彰显办学特色。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及合作办学,已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7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与美国、日本等国家高等学校实行“2+2”,“3+1”的联合培养模式。 学校设有“奖、助、勤、缓”“四位一体”的奖励和助学体系。2017年设立了200万元新生奖、助学金奖学助困,其中,100万元新生入学奖学金,对优秀新生进行奖励;100万元入学助学金,对贫困学生给予资助,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均可享受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同时,学校设有一、二、三等奖学金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奖。 十八年来,学校在适应和服务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水平稳步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各项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特色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办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春华秋实,旅院人发奋图强,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办学十八年来,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华章,积淀了独特的人文底蕴,培育了求真求善求美的大学精神。2017年学校在新一届董事会的带领下,站在新的办学起点上,积极适应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秉承“立德树人,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坚持非营利性办学,确定了“创办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国内一流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在准确把握学校教育类型定位、教育层次定位、立足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上,学校确认了以教学为中心地位,加强内涵建设,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构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发展目标。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及实力,提升社会影响力,为把我校建成国内一流的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求知在旅院,成才在旅院,十八年的风雨,十八年的磨砺,十八年的辉煌,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将充满信心,竭诚欢迎广大学子,携广大师生员工一起豪迈的走向美好的未来!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2021-02-01
长春理工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因光而生,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为学校创始人、第一任院长。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研制者龚祖同、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者王之江、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研制者薛鸣球等16位院士曾在校任教或学习,为学校积淀了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并入;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7年,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并入。2009年,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光学科技馆——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被批准建设,由学校代建代管。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17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20年,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A类。追光而行,在强化特色中推进内涵发展。学校形成了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艺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构建了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备的大光电学科体系,光、机、电、算、材主干学科均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16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2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8个本科专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学校现有3个校区,土地面积7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5亿元;设有14个教学学院,以及研究生院、军体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7个校直属科研机构、23个院直属科研机构。现有各类学生总数3013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50人、硕士研究生3980人(含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1人)、本科生16158人、留学生202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083人,其中专任教师1237人、博士生导师261人、正高职253人、副高职66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863”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973”首席专家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6人;拥有国家级高端引智平台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4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28个。砥砺奋进,在深化改革中提升办学质量。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有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精英班。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建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4门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一大批省级优质教学资源,荣获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联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201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专家组评价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地位和声誉、学科发展与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所有普通本科专业全部在一批次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6万余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始终名列吉林省省属高校前茅,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航天人才突出贡献奖”“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勇于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担当作为。学校始终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了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国防科技创新组成的创新体系,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光通信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现代光学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在北斗工程、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目前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含科技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级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10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千余项,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项目。学校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着力推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研制开发的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电检测设备、生物医疗仪器、特效电影等高科技产品,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海纳百川,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中走向世界。学校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广泛而紧密的国际合作网络,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挪威、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纳米技术”方向中方牵头院校、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项目院校。设有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经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合作举办“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近年来,派出300多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校际交流项目派出近百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或者攻读学位。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7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深造。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建有1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立德树人,在党旗引领中践行初心使命。学校设有22个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通过深入实施“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工程”“党旗引领工程”,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为国防现代化事业服务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厚重的军工文化底蕴,构建完善了军工文化教育体系,“老兵工”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学校连续两届被评为吉林省文明单位,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起点勇担新使命。全校师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和“志存高远、坚毅自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引领下,沿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坚持以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科研、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规格的校园建设为核心,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01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坐落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省属高校,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吉林农业大学前身是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于1948年在黑龙江省创建的农业干部学校,1950年变更为黑龙江农 业专科学校,1956年更名为北安农学院,开始四年制本科教育。1958年,北安农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校名。1959年,学校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经过7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工、医、文、管、法、经、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基地。 学校设有15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和1个直属教学部门。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185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千人计划"1人,"万人计划"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5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6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首批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513人,其中,本科生15401人,硕士研究生2594人,博士研究生297人,留学生221人;在校函授生3152人。现有63个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品牌专业;各类实践教学基地373个。2001年和2007年在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均获得“优秀”,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处于全省高校前列,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现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15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56个省级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415项,科研经费达到10.08亿。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4项,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首位。主办期刊《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分别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形成了以校地合作的"安图模式"、校村合作的"民乐模式"、校企合作的"博瑞模式"和国际合作的"赞比亚模式"为标志的科技服务体系,累计创造技术增收200余亿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赞比亚等国家的79所院校、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联合开展合作办学,是中国政府和吉林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学校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代表国家援建的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作为中方实施主体大力开展中国政府、赞比亚政府、美国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是首批承建农业农村部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项目中方单位;在赞比亚大学建立“中赞学院”,开展境外办学;是吉林省第一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的省属高校和第一个开展国家“走出去”境外人力资源培训单位。 学校占地1353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19公顷,教学、科研基地1034公顷,总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8亿元,图书馆藏书285万册。学校与5A级风景名胜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相毗邻,校园规划别致,景色怡人,素有“花园学校”之美誉。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崇智、厚朴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和造就了包括省属单位首位院士在内的10余万优秀学子。2016年,学校党委被评为吉林省高校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并作为全省高校系统唯一代表被评为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 新时代的吉林农业大学将在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基础上,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吉农新篇章!
吉林农业大学 2021-02-01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1998年划转黑龙江省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08年,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水平大学之一。原三校均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经6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哲、文、法、教育、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3年,被教育部授予“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8年,获批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2011年,入选首批“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同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5年,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2018年,入选黑龙江省国内“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共有4个办学区,其中在哈尔滨市有东、西、南3个办学区,在山东省荣成市设有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09.86万平方米,教学基础设施面积95.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56万册,电子图书112.2万册,中外文期刊16万册,文献数据库26种。现有教职工2705人,其中专任教师1752人,副高职以上人员134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日制在校生33496人,留学生近200人。 学校设有18个学院、1个教学部、1个教学实践中心和一个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有60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有8个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9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和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个国防特色学科。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另有10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1个,其中,“黑龙江省电介质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通过科技部验收并被评定为“优秀”,“黑龙江省高效切削及刀具技术工程实验室”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高效切削及刀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与智能运行协同创新中心”为首批黑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6个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先进加工技术及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和“黑龙江省医用生物力学与材料重点实验室”通过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首批备案。有4个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和1所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院;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 “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973”、“863”项目和国家基金等国家计划项目232项,企事业委托项目1577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11项;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4600余篇;申报专利7533件、获授权专利3971件。在教学研究方面,继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后,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4项、二等奖31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2项。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440项。学生参加省级及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9520人次,其中国际级195人次、国家级2094人次、省级及地区级7231人次;2011-2017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166项、省级立项241项。 学校主办有《电机与控制学报》、《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科技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种公开发行学术期刊,其中《电机与控制学报》为EI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收录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科技与管理》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7-2018)、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7-2018)、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学校坚持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办学方针,不断拓宽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渠道,现已与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20余个国家的近60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及合作科学研究等实质性合作,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建校60多年来,学校为全国制造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很多毕业生都已成为大中型企业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和领导骨干,学校被社会誉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被企业(行业)誉为电线电缆行业的“黄埔军校”。面向未来,哈尔滨理工大学将以“稳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夯实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基础”为基本发展思路,凝心聚力,深化改革,脚踏实地,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社会认可、广大师生校友引以为自豪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2-01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创建于1948年。1960年组建成立沈阳工业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签署了共建沈阳理工大学协议。2016年获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成为省局共建的国防特色院校。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的高等院校。经过七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沈阳理工大学已由一所学科单一的军工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经、管、文、法、艺相结合,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1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4.4万平方米。校园内建有局域网,图书馆面积4万平方米,纸质藏书137.52万册,图书总量242.52万册。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标准运动场和大学生文体中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学校建有东北地区唯一的兵器博物馆,是国家和辽宁省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及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设有19个学院、系、部等,设有57个本科专业,分布在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等7个学科门类,具备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拥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改革试点专业及重点支持专业19个。有6个省级教学团队,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17个。现有教职工1685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424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54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3人。省领军人才、省优秀专家、省特聘教授、省教学名师、省高校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省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72人、第一批省学术头雁1人,辽宁省创新团队7个。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7003人,其中本科生1538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98人。有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45个二级学科(学科方向);有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高校重大科技平台。有5个国家级国防特色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学科,5个辽宁省重点学科,4个学科列入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 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2800余项,科研到款逾3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家国防科工局等国家级项目130项。获批省级奖项40项。获得授权专利1056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434篇。学校与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芬兰等18个国家的8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交流与合作。与波兰西里西亚技术大学开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教育部本科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所属的9个研究所共建了4个设备技术先进的合作实验室。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大学开展2+1+1,2+2以及3+1等不同模式的本科生及硕士生联合办学项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2015年以来,招收留学生1685人,政府奖学金本科生58人,硕士生274人。学校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并于2015年度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荣誉。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全面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三大战略和“教学质量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学科提升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程”五大工程。弘扬“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秉承“弘志励学,德才并蓄”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国防特色的研究应用型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2-01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由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和兴山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组建而成。学校历经90余年的发展建设,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奉献精神,发扬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是部委省共建大学、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牵头单位、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学校设18个二级院部和8个事业单位。现有教职工17,089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入选“万人计划”6人、“长江学者”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89人,博士生导师331人。学校校本部设有16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国家特色专业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药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本部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7,945人,研究生5,799人,留学生685人。学校拥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二级学科授权点6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授权点6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3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进入A类(A-)、8个学科进入B类(2个B+、3个B、3个B-)。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学校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和全国“百佳医院”。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十三五”以来,主编教育部、卫健委规划教材及再版规划教材39部。获批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项。获国家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1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9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9,351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84项。获各种奖励962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研究)一等奖5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的研究,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精准肝脏外科技术研究,同种异体劈裂脾移植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M3型白血病和治疗实体瘤的研究,大骨节病病因学研究,心脏移植、双手移植、单前臂移植和大肠癌综合治疗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主办《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国际遗传学杂志》、《国际免疫学杂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等6种专业杂志。先后同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百余所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坚持以高水平的医学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根本,优先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办学思想,突出办学特色,加快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努力打造百年医学强校,奋力谱写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美好篇章!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21-02-01
第八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四十周年论坛在重庆举行
11月15日,第八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四十周年论坛在重庆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余先亭、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屈锐、西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卫国、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邹渝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艳主持论坛开幕式。
重庆师范大学 2024-11-18
【高教前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政路径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在线推出《高教前沿》系列访谈栏目,汇聚独家视角,分享真知灼见。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09
专家报告荟萃⑮ | 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王新庆:地方行业院校全周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今年10月份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一直以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作为一所地方行业院校,我校经历十余载实践,探索出创新实践的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1-15
专家报告荟萃㉓ | 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马骊:深入数字化建设 推进智能化应用
南方医科大学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拥有超过30年的研发与建设经验,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构建了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新一代综合教务系统、爱课教学支持系统、自主实习服务平台以及全域全员实时闭环的教学评价系统等。面对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确立了“深化数字化建设、推动智能化应用”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优势。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2-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2 73 74
  • ...
  • 191 19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