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我国成功实现51比特超导量子簇态制备和验证
中国科学家继2017年起先后完成10比特、12比特、18比特的真纠缠态制备之后,在量子科技领域又一次刷新世界纪录——成功实现51比特超导量子簇态制备和验证。
科创中国 2023-07-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展示量子热机优越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王亚等人在金刚石氮-空位色心体系构建的量子希拉德热机上实验展示了量子关联导致的量子优越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3-10
微纳尺度腔量子电动力学新原理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光学腔的尺寸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达到亚波长尺度或者纳米尺度,同时伴随着非常局域的电场。由于金属的损耗以及低的收集效率,单个表面等离激元纳腔和单个量子发射体的强耦合很少被报道。论文通过精心设计光学模式,将金属纳腔置于金属或者介质纳米线提供的一维的电磁真空背景中,通过一维电磁背景强局域效应,可极大地增强单个量子发射体和金属纳腔的相互作用。理论指出在疏逝的电磁背景下,纳米间隙中的耦合系数可以达到真空中的4.2倍,同时荧光收集效率可提高到47%。此外,这个体系辐射出的光子,还可以通过纳米线的一维倏逝波导入到集成芯片上。
北京大学 2021-04-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现新型自旋量子放大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研究组在自旋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提出和验证了Floquet自旋量子放大技术,该技术克服了以往只在单个频率处量子放大的局限性,实现了多频段极弱磁场信号的量子放大,灵敏度达到了飞特斯拉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7-11
一种三维量子阱结构光电裸芯片
一种三维量子阱结构光电裸芯片,属于一种量子阱结构光电裸芯片,解决现有三维量子阱结构光电裸芯片工作面积有限、工艺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自下而上包括:衬底层、缓冲层、n 型层、量子阱层、p 型层,所述衬底层、缓冲层、n 型层、量子阱层和 p 型层表面形状走向一致,均为均匀分布的凸台阵列或者均匀分布的凹槽阵列,或者均匀分布的相间的凸台和凹槽所构成的阵列。本实用新型增大了衬底层工作面积,在其上直接生长一层缓冲层来进行应力与晶格匹配,克服了工作面积与衬底面积之比较低所带来的量子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中国科大实现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
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固态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自主加工的激光直写波导,实现了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存储保真度高达99.4±0.6%,该工作显著推进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在量子网络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6-02
供应各种窗片棱镜晶体等(定制)//长春博盛量子
产品详细介绍 滤光片滤色片(尺寸要求可定制)带通滤光片 截止滤光片 干涉滤光片 激光滤光片 荧光滤光片红光蓝光绿光可见光滤光片325nm-1064nm 产品名称: CS式滤光片支架 产品名称: 滤光片支架产品名称: 滤光片支架产品名称: 滤光片轮产品名称: 滤光片固定轮产品名称: 滤光片轮 FR 65 产品名称: 滤光片轮 FR 40 产品名称: 真空紫外滤光片产品名称: 激光线滤光片产品名称: 荧光滤光片产品名称: 拉曼滤光片产品名称: 光通信薄膜滤光片产品名称: Andover公司系列滤光片 产品名称: 双滤光片盒产品名称: AB系列滤光片 产品名称: AB系列全自动滤光片轮 产品名称: 滤光片轮产品名称: LDP系列滤光片 滤光片包含波段325nm355nm375nm387nm473nm488nm491nm532nm561nm632.8nm647.1nm670.1nm780nm785nm808nm830nm976nm980nm1047.1nm1064nm
长春博盛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3
融合反射强度和几何特征的铁路轨道半自动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反射强度和几何特征的铁路轨道半自动检测方法,包括步骤:步骤 1,分别 计算激光扫描数据中各激光脚点的局部几何特征,所述的局部几何特征包括激光脚点的邻域点分布的主 方向和法向量;步骤 2,利用反射强度和局部几何特征进行点云聚类,提取铁路轨道点云。采用本发明 可快捷稳健地实现铁路轨道点云数据的半自动化提取,提高了铁路轨道点云数据提取的精度、效率和自 动化程度,且方法简单、容易实现。 
武汉大学 2021-04-13
一种观测几何自动调整的水体表观光谱观测装置与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观测几何自动调整的水体表观光谱观测装置与方法,主要包括中央控制单元、旋 转驱动单元、方位跟踪单元、旋转台和底座;中央控制单元提供与外部通讯的接口,与旋转驱动和方位 跟踪单元电气连接;旋转驱动单元包括电机驱动板、步进电机、蜗轮传动装置;旋转台包括转动盘、支 撑转轴和仪器挂载杆;方位跟踪单元为一姿态传感器;底座具有由顶盖和底座壳体装配构成的中空结构, 中空结构内设有内部安装架,用于安装中央控制单元和旋转驱动单元。本发明的观测几何自动
武汉大学 2021-04-14
中国科大在分布式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徐飞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这为将来构建基于量子网络的高精度量子传感奠定基础。该成果于11月30日在国际学术知名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在线发表。 分布式传感是一种可用于同时执行远程空间多个节点上精密测量任务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和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该项技术可用于桥梁、飞机等大型结构的应力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的有效监测。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感技术也迈进了量子化时代。量子网络作为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重要组成,在执行各类远程多节点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对多个空间分布的参量进行测量时,分布式量子传感能够实现超越经典统计极限的测量精度。然而,分布式量子传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并制备能够实现对多个参量最优的测量精度的量子纠缠态。研究表明,对于某类分布式的最大纠缠态,理论上能够达到最优测量精度,即海森堡极限。 研究团队设计了最优的测量方案,基于多光子量子纠缠,通过操纵六光子干涉仪,实验演示了多个独立的相移及其平均值测量。实验结果显示,利用分布式纠缠态进行测量,其精度可以超越经典传感器的理论极限。基于光子纠缠和相干性组合的方案,研究团队进一步实验演示了多个空间相移的线性组合测量(参数数量总个数达到21个),与仅利用粒子纠缠的方案对比,该组合式方案不仅能够增加可测量参数数量,还能提高测量精度。 该项工作成功实现了多参量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原理性实验验证,评估了不同纠缠结构情况下的测量精度,验证了纠缠结构对测量精度的增强效果,扩展了资源利用率和可测量的参量数量,朝分布式量子传感的实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自然·光子学》杂志的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工作”(constitute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0 11 12
  • ...
  • 18 1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