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利用大头金蝇生物转化餐厨垃圾的研究
目前,城市餐厨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和焚烧,少部分用堆肥方式处理。因存在众多困难 与弊端,未能充分利用城市餐厨垃圾。通过生态调查,我们发现双翅目蝇类昆虫(大头金蝇蛆)为餐厨 垃圾的天然优势分解者。利用大头金蝇蛆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快速生长潜力,对餐厨垃圾进行高效生物转 化,在清除餐厨垃圾污染的同时,还可得到大头金蝇蛆(可作为畜禽养殖业的鲜活饵料或烘干后制成昆 虫蛋白粉)和有机肥两个优质产品,实现餐厨垃圾的百分百减量化、无害化、快捷化和高值化资源再生 利用。以每转化100吨餐厨垃圾为例,只需5~6天,即可产出畜禽水产养殖业和有机种植业大量需求的 优质昆虫蛋白粉约2 .5~3 .0吨(均价约2 .5万元/吨)和有机肥约50~60吨(均价约2000元/吨),日新增产值 16.2~19.5万元。
中山大学 2021-04-10
大型特种型材挤压工模具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应用
针对我国高速列车、地铁车辆、航天航空等领域对大型特种铝合金型材需求量急增,而关键生产装备和技术为少数国家所垄断,大型特种铝合金型材80%依赖进口等问题,以自主研究开发万吨级挤压机用大型成套工模具设计、制造与使用技术为目的,自1996年开始,与科研院所、大型骨干企业开展长期联合攻关,重点进行大型扁挤压筒研制、大型特种型材分流组合模优化设计、特种异型穿孔针的优化设计、固定挤压垫研制及其应用研究工作,在万吨级挤压机用大型扁挤压筒和大型复杂断面型材分流组合模的强度理论、优化设计方法、设计软件与制造技术,大尺寸异形固定挤压垫、异型穿孔针的设计制造技术,应用成套大型工模具挤压生产复杂大断面铝合金型材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打破了国外对高性能关键铝合金型材生产技术、产品的垄断和封锁,工模具制造成本和使用寿命、型材产品质量等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高铁车辆的研制和国产化、航空航天、舰船和国防工业等高新技术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本成果专家鉴定意见认为:“…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型扁挤压筒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1
内弯弧形筋片扁环填料的研究和应用
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内弯弧形筋片扁环填料,主要用于石油炼制、化工、环保、湿法冶金、医药等领域的萃取,精馏和吸收过程。
清华大学 2021-04-10
在原子核壳演化研究上的新进展
双幻核132Sn(Z=50,N=82)附近由于实验数据缺乏,人们对该区域壳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化一直存在着争论。因此,实验上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壳演化特征,探讨壳演化内在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课题,对理解核天体物理中的快中子俘获过程也有重要意义。图1. 奇质量Ag同位素第一个1/2-态和9/2+态 图2. (a) 理论计算的质子有效单粒子能能级差的系统性演化 曲线。(b) 中子在h11/2轨道的占据 近期,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智焕、华辉课题组和合作者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开展了对123Pd和125Pd核的β衰变实验研究,首次在衰变子核123Ag和125Ag 的低激发能区发现了具有β放射性的同核异能态。利用新发现的同核异能态,讨论了奇质量Ag同位素中由πg9/2 和 πp1/2两个轨道形成的Z=40次闭壳能隙在N=82附近的演化(见图1)。研究表明在N=82处,Z=40次闭壳能隙可能存在明显的减小。为了进一步了解壳演化的微观机制,使用包含了张量力的壳模型计算了这个质量区单粒子轨道的演化,结果显示相比于N=50处,Z=40次闭壳能隙在N =82处存在明显的减小,张量力对 Ag 同位素中πg9/2 和 πp1/2 轨道以及 Z=40 次闭壳能隙在接近 N=82 时的演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见图2)。
北京大学 2021-04-11
托珠单抗对重症COVID-19患者疗效的研究
2020年3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魏海明团队在chinaxiv上上传了题为 Effective Treatment of Severe COVID-19 Patients with Tocilizumab 研究成果,评估了Tocilizumab(托珠单抗)在重症或危重COVID-19患者中的疗效,并寻求新的治疗策略。2020年2月5日到2月14日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医院)和安徽阜阳第二人民医院对确诊为重症COVID-19的21位患者除常规治疗外,给予Tocilizumab治疗。回顾性地分析了临床表现、CT以及实验室检查的变化。发现在几天内,发烧恢复正常,所有其他症状明显改善。20名患者中有15人(75.0%)降低了氧气摄入量和有一名患者无需氧气治疗。CT结果显示,19名(90.5%)患者的肺病变吸收。治疗前,85.0%的患者(17/20)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比例下降,52.6%的患者(10/19)在治疗后的第五天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异常升高的患者有84.2%(16/19)显著下降。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19名患者(90.5%)包括两名危重患者平均出院天数为13.5天,其余情况良好正在恢复中。该结果显示Tocilizumab是COVID-19重症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其机制是阻断IL-6抑制炎症因子风暴,由于病人数量有限,后续仍需大量研究,本研究为COVID-19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4-10
从病毒学视角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
南开大学学者:从病毒学基础研究的角度讨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一些特征 首先,冠状病毒对人类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37年,科学家们就从病鸡的组织样本中分离得到了第一株冠状病毒。在目前已鉴定的7种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中,有3种会导致较为严重的人类疾病,其余4种引起普通感冒等轻微症状。从病毒分类上看,冠状病毒隶属于单节段正链RNA病毒,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拗口,让我们来做几个名词拆解吧:“RNA病毒”:说明冠状病毒的遗传信息由RNA(Ribonucleic acid,核糖核酸)来承载。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在复制子代病毒时发生突变的概率要显著高于以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为遗传物质的生命体;“单节段”,指的是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只由一条RNA链组成,在这条链上编码了十余种功能各异的病毒蛋白所需的遗传信息;而所谓的“正链”,意味着冠状病毒在进入宿主细胞之后,无需经过基因组的转录过程,就可以直接利用宿主的核糖体来生产病毒复制所需的蛋白质。当科学家第一次从电子显微镜下看到这类病毒的形状时,发现它的直径大约为120纳米左右,在病毒的表面呈现出一种类似于中世纪欧洲帝王皇冠的突起结构,于是根据形态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冠状病毒(coronavirus)。新型冠状病毒可能的传播循环途径
南开大学 2021-04-10
可预防冠状病毒感染作用的候选分子研究
南开大学药学院与天津大学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组建新药开发联合攻关团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点、传播特征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的潜在需求,开展了病毒防治相关药物的研发,从药食同源分子中发现了可预防冠状病毒感染作用的候选分子。 南开大学药学院与研究院联合攻关团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的虚拟药物筛选系统,从中药单体库、药食同源天然分子库和成药化合物库中筛选潜在的互作界面抑制剂,尤其关注药食同源类物质所含的活性分子。通过筛选和既往药理信息的综合分析,观察到多种药食同源的中药中含有抑制病毒与受体结合的潜在活性分子,为中医药方剂的配伍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南开大学 2021-04-10
泪水及结膜分泌物有新冠病毒的研究
新冠病毒除了呼吸道传播以外,是否还有其他途径,这一直是科研人员关心的热点问题。2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院副院长、眼科学科带头人沈晔教授团队,在《医学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工作,揭示在研究的新冠肺炎患者样本中,存在一名结膜炎患者的眼泪和结膜分泌物样本,在核酸检测中出现病毒阳性结果。该研究第一作者为夏建华,共同通讯作者为沈晔、郭东煜。论文第一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晔介绍,研究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于把握新冠病毒传染规律,改进疾病治疗方法和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浙大科研人员从1月26日至2月9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30例新冠肺炎患者,对他们的泪液和结膜分泌物混合物开展研究。在第一阶段6例样本研究中,均未发现核酸检测病毒阳性。团队果断认为,已有样本并不具有代表性与全面性,为此需要延长观察周期,继续留在隔离病房开展采样与研究。研究团队在一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发现,该病人左眼具有结膜炎症,即新冠引起的红眼病,而右眼没有此症状。而在此前的了解中,该患者入院前无结膜炎。本次研究中的其他患者样品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研究样本这位患者眼部的差异性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征得同意后,我们就研究结膜炎症是否与病毒具有联系。”通过核酸检测,浙大研究人员发现患有结膜炎的左眼新冠病毒检测为阳性,而右眼则是阴性。为确保研究准确性,对两只眼睛的结膜分泌物做了三次核酸检查,结果均一致。目前该患者通过抗病毒综合治疗,整体治愈的情况下,结膜炎症也转好,再次检测眼部病毒转阴。对于患者是如何因新冠病毒发生眼部结膜炎症的,科研人员表示仍在持续研究。
浙江大学 2021-04-10
穿山甲或为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研究
2020年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沈永义、肖立华等科研人员通过联合攻关,在新型冠状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溯源上取得重大突破。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这一最新发现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攻关团队通过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组样品,锁定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继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揭示穿山甲中β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为70%;进一步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颗粒结构;最后通过对病毒的基因组分析,发现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 以上结果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研究结果对本次疫情的源头防控具有重大意义,也对野生动物管控的相关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华南农业大学 2021-04-10
高速连续大应变钢丝的形变机理与应用研究
为满足国内市场对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混凝土(PC)用钢绞线的需求,开发高档次PC钢绞线用热轧盘条,以替代进口。项目组与江苏沙钢集团以1860MPa级PC钢绞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东南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70 71 72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