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资源

李立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与目标

2022-05-26 09:00:0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https://heec.cahe.edu.cn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总体战略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发了人力资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贡献了积极力量,为国民素质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持。国家“十四五”和2035远景规划确定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和任务。教育发展必须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一致。在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需要对教育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准确判断,需要对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作出战略选择。新时代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赋予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内涵和目标,这就是要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自身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的需要。

从背景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服务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GDP总量突破100亿人民币大关,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站在了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上。预计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2万美元以上,稳步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从远景目标看,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人均GDP达到5万美元左右。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教育必须要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实现教育在国家现代化的超前发展战略,确立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定位。从教育与国家发展的规律与经验看,强国先强教,强国必强教,教育发展与强盛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大国的崛起离不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且教育发展要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纵观世界近代史,一个大国的崛起,有很多因素,但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德国对英国的超越,20世纪上半叶美国和苏联两强的崛起,还是战争后日本等国家的经济腾飞,都离不开与本国国情适应的、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国强必然教育强,当然,教育强不一定国强。并且,教育发展要先于国家的崛起,为国家发展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撑。德国各州在18世纪后期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在1810年组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柏林大学,美国在19世纪后期颁布《增地法案》,各州组织面向工农业的高等学校,并且开始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苏联则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规模发展教育和普及教育,日本在二战后提出科技立国和教育立国的口号。这些国家,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崛起,并且教育现代化早于国家现代化大约10-15年左右。我国要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需要建立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而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发展。

第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新发展理念既有广泛的实践来源,即来自于对国内外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有深刻的理论属性,即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创新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要以创新的理念和战略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协调注重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高质量教育体系要系统解决区域、城乡和不同群体的教育不均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符合教育规律和育人规律,在规律基础上发展教育。开放发展注重的是内外联动问题,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交流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公平正义问题,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教育公益性,坚持教育的公平正义,切实实现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础。新发展理念贯穿高质量教育体系全过程各环节,从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先行者。

第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并不是均衡布局和均衡发展,由于历史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高等教育发展并不均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如何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从现在的省域主导到区域布局主导,建立面向区域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回顾历史,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建立了行业部门所属的高等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习苏联,建立起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计划经济体系,全国一盘棋。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我国逐步建立了与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根本特征是以行业为主导建立分门别类的专门性学院。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中形成了行政化省域高等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实行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办学格局,建立以地方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地方高校占到了95%左右,使高等教育走向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发展路径,极大调动了地方及社会各方面参与办学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省域为主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只有100多所,绝大部分属于地方管理,其优点是适应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相一致,缺点是各个省市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不能适应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区域发展尤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心特大城市带动的城市群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态,突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划的约束与壁垒,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形态,需要构建面向区域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

从内涵和概念层面看,高质量教育不仅是内涵发展的自然延续,更是教育内涵发展认识上和理念上的拓展与深化,是教育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功能的再升级,旨在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并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育必然是高质量的体系和系统。

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加强调教育发展是一个体系和系统问题,不能孤立地就教育看教育,应该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人的发展维度来认识教育的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是一个体系,内涵发展更侧重于教育自身,高质量教育发展是内外部协同的、以质量为导向的发展。从教育与外部环境看,教育体系必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发展要求,体系具备现代性、适应性、先进性等特征。从教育自身看,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体系具备横向衔接、纵向沟通、多样性、便利性、包容性等特征。高质量教育体系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我国建设现代化,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依靠掠夺其他国家占领殖民地和无序开发自然资源作为发展模式,应该寻求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和推进创新驱动,实现经济腾飞与国家发展。这就要求教育体系具备现代性、适应性和先进性等特征,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充分展开,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具备现代教育元素和特征,高质量教育体系解决的是如何全面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综合实力,全面加强教育发展的国家制度建设,强调形成把我国的人口优势、制度优势和教育优势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适应性是教育体系要适应中国国情,包括中国历史与传统,体现中国特色,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教育事业看,高质量教育体系也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教育实践中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形成中国教育发展模式,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同时也是向世界各国探索教育发展提供经验、模式与借鉴。先进性是指教育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从育人功能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看,人力资本理论强调的是围绕经济增长服务的教育发展模式,近年来盛行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强调的是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教育发展模式,而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发展模式,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至上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价值取向。教育体系应体现先进的制度与理念,注重多样性,突出开放性,搭建起多元便捷的教育“立交桥”,适应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

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以质量为核心,但是不局限于质量层面,而是包括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过程与结果、投入与产出、贡献与服务以及教育投入、条件保证与支持体系等的综合指标。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以质量为导向,处理好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的辩证关系。在我国教育发展的现阶段,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有很大的数量增长空间。比如作为国民教育体系最顶端的研究生教育,从国际比较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视野看,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注重处理好规模、质量与结构、效益的关系,注重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作为支撑,要求建立合理的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坚持教育公平公正原则。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年02期

作者简介:李立国,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DOI:10.14138/j.1001-4519.2022.02.0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