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科创中国·高等学校技术交易大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
会上,青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肖江南做“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基于青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主题报告。他表示,青岛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高校。一代代青大人“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之需要”,已从这里走出了40余万优秀校友。现有专任教师2660余人,其中,近2000人具有博士学位,科研为主型教师690余人,教学科研型教师1504人。另外,还有740余名博士后在站合作科研工作,720多位在读博士研究生,1056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
近几年来,以“三评改革”、“破五位”等为重点的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对高校的考核、学科评估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岛大学发展也进入了“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新阶段;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思想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大批青年专家学者希望有机会深入企业、社会,了解需求,重新梳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重点,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政府、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形势,新阶段,学校创新学科建设新思想、新理念,围绕国家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将原来的41个一级学科整合为医疗健康学科群、纺织学科群、师范与基础教育学科群、新能源新材料学科群、新一代信息技术学科群、时尚创意学科群和政治与社会治理学科群等七个能直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的学科群,在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革优化与完善。
他提出,学校由传统的学科建设思路向新的学科建设内涵转变,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精选服务重点,汇聚创新队伍,构筑高端平台,推进协同创新,造就拔尖人才,精选科研项目,加快成果转化。以“校地对接、信息汇聚、合作统筹、供需引导、招才引智”为原则,以“高水平、强辐射、有担当、重效益”为出发点,统筹全校创新资源,融入山东改革发展大局,出台了《青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青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青岛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细则》、《青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以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为突破口,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现拥有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专业领域青岛大学分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青岛大学基地)、山东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等服务平台,着力打通成果转化通道。于2021年11月成立了青岛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由分管校长担任院长,向社会和校内聘请熟悉企业,熟悉资本市场、熟悉成果转化的专家担任执行院长、常务副院长;成立了市场化运营服务公司,组建了专业化人才团队,建立了“技术经纪人”职称体系和评聘标准;鼓励教师面向企业、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向企业需求要课题,要经费,争取资源;打造校地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新天地,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他认为,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是高价值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源头。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是全国高校和各城市区域都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背后有许多共性的原因,教师的科研选题多来自于文献综述、信息不对称导致成果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高校教师擅长做学术而不善于“跑市场”、技术经纪人数量不多质量不高、不成果转化人员专业度不够、早期项目缺乏资金支持、成果转化缺乏中试平台、高校考核评估机制对成果转化导向不足等都阻碍了高校教师的成果转化。
建立政府、高校、不同专长的专业机构(成果评估机构、要素资源供给机构、成果定向推介机构)等整合平台、多方联动,帮助高校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风险”,让成果供需双方精准匹配成为青岛大学近期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工作的重点。
一年来,依托学校拥有的3400多位博士,以及由他们可辐射联系的国内、国际学术圈子,依托七个学科群,聚焦纺织、医养健康、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凝练形成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基于组学特征谱的原发性痛风分子分型研究、静电纺丝技术等15个重点项目、62个一般项目、25个智库团队,全方位对接服务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我校特色优势学科,着力打造纺织领域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和医学、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一高地”、“两中心”,提升科技成果的供给质量、提升技术转移体系服务能力、释放学校的转化活力、畅通产学研合作的道,同时带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的难点、堵点问题的突破解决,成果转化效能已经得到了整体突破和提升,推动了许多优质高端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落地。
他表示,学校主要通过选果、育种、搭平台、做活动四项措施具体落实。“选果”包括:建立高价值科技成果库、开展科技成果评估、成果转化需求分析三个方面。与山东产权交易中心等专业机构合作,对我校有效存量专利及授权专利进行成果经济价值、预期风险、发展前景总体测评。在半岛科创联盟、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分领域定期发布和更新科技成果包。今年,已评出5星专利290件,4星专利382件。委托青岛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分批次对入库成果进行可转化、产业化价值评估。今年已评估25项。对拟转化成果向社会招募项目经理,组建成果转化服务团队,对该成果所需资源进行需求分析,建立相应任务问题清单,专人负责、精准对接。
“育种”包括:建立研发项目库和人才库、建立企业需求清单和重点服务企业名录、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等四个方面。建立了一批专家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校内技术经纪人全程跟踪服务。组织专家分领域、分专业走访企业,对接具体技术需求,精炼技术方向,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形成常态化信息交流机制,力争实现企业需求精准“派单”。依托青岛大学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与市场化专利申请代理服务机构合作,对学校拟申请专利进行综合评估,有效提升专利申请质量。
“建平台”包括:搭建高端测试共享服务平台、打造“专业+”研发服务平台、做强大学科技园、做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四个方面。
依托青岛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生物医学实验中心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按照“应入尽入”原则将学校科技资源释放到全社会,为企业提供高效高质的研发服务和检验检测服务。依托“纺织+” “医学+”“新能源+”“文化创意+”“系统+”等,推进纺织与先进材料科创中心、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高端数字化医学诊断平台、国家区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地方电动汽车动力集成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提供概念验证、中试实验、临床试验等协同创新服务,降低试错成本,提高创新效率。集聚校友、师生等创新创业资源,建设成果集聚中心、展示中心、推广中心和洽谈中心等为一体的青岛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在研究院找专家,专家在研究院找需求,学生在研究院展形象,校友在研究院展风采。按照“前店后厂”概念,以产研院为店,全校科研团队、实验室、学院等为厂,打造“青大产业技术会客厅”和“项目成果集散地”。目前,青岛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在全省16地市布局分院,已经建成威海、菏泽等分院,今天,威海研究院院长谷正教授、楼涛教授也来参加今天的会议。
“做活动”包括:青大成果开放日、科技成果进直播间、双月创交会、技术经纪人培训、专家进企业、企业家进实验室、校友企业家沙龙、书记下午茶&校长午餐会等各活动。2022年计划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活动50场以上,为有效组织实施方案内容,建立了推进成果转化校地联席会议机制,统筹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转化质量和数量显著提升。
1.与企业合作,先确权再深度研发。
学校医学部徐文华教授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基于4D打印干细胞载体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山东土地城乡融合发展集团2000万元科学研究与项目转化经费,500万元仪器设备及600㎡场地支持。后期土发集团将协助团队建立市场化运营公司,将4D打印干细胞载体技术应用于严重灼伤修复,形成集生产、销售及科研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
2.专利转让,推动印染行业绿色发展。
学校房宽峻教授团队11项发明专利以直接转让的形式受让与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建成了印染全流程污水减量化末端深度处理示范线、印染浓盐水多效蒸发零排放示范线,使得该企业废碱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热能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印染废水回用率达80%以上。
3.入股合作,打造创新创业共同体。
学校韩光亭教授团队新型纱线及面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一种综合评价纺纱过程水平的方法”等10项发明专利作价500万元入股山东恒丰集团,专利涉及天然纤维精细加工、纺纱智能织造和植物染工业化研究等领域,解决了天然纤维精细加工、高端纺纱的质量控制和植物染色、色纺色织等植物染高端纺织品创制等产业化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联合共建德州市纺织服装创新创业共同体,支撑德州纺织企业增加品种、提升质量和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