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由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科创中国·高等学校技术交易大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
会上,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国际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高新房作“探索赋权模式下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主题报告。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南京大学是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因此要从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向创造技术阔步迈进,打通成果转化的实施路径,使科技成果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南京大学的成果转换是基于学校自身创造的技术成果的转化,而不是拿来主义。这样的模式也就意味着南京大学转化的成果不会太多,学校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势产业领域主要在电子信息、资源环境、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几个领域,有大量的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南大要做一个从技术研究到技术创造再到成果转化的创新链,同时通过服务社会来汇聚资源,进而加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链条最终还能收回来服务学校发展建设。”他说。
南京大学的校企合作包括知识产权许可、转让、作价入股,联合技术开发,联合项目申报,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战略合作,共建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技术开发类项目合作方面,2019年至今,南京大学技术开发类合同共计5103项,合同金额超23亿元。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不断加强与行业龙头的互动合作,与华为、中国石化等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究机构;现正在运营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共有26家,签约金额2.243亿元。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截至2021年底,南京大学科研团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共计37家,已全部通过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
“关于新型研发机构,其实每一家或者每一个地方政府的理解都不一样。”他介绍,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是指围绕南京市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规划布局,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要任务,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行、现代化管理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独立法人组织。其主要功能为开展技术研发、孵化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集聚高端人才。
他同时指出,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科技型的企业,面临很多问题。首先,它的成果来自于高校,因此涉及到知识产权许可的问题;它的资源资金来自于地方政府,因此必须完成地方政府的一些诉求。新型研发机构可以说是一个很复杂的企业型的法人,目前处在探索阶段,南京大学跟地方政府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校内的质疑声音比较多,因为高校的传统就是以科学研究为主,成果转化的地位要稍微低一点。
他提出,科研人员出去挣钱,校内科研贡献又相对偏少的情况下,学校如何为这帮人保驾护航?这是值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工作人员要去努力思考的问题。2018年,南京大学出台了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实施细则管理文件,为科研人员合法合规创办新型研发机构保驾护航,促进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新型研发机构是学校科研人员在校外兼职创业企业,是关联企业。但是学校科研人员在校外兼职创业的企业不得使用南京大学的校名,企业去公关或者开拓商业版图时,不能说是南京大学的企业,只能说是南京大学科研人员创办的企业。第二,在规范的前提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并签订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例如,南京智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是2019年2月注册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学校赋予南大科研团队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在成立初期,学校与之签订了知识产权许可协议(5年),许可了16项专利(及专有技术),并通过“提成”方式收取费用,已累计到账许可费用2.82万元。该新研用较低的成本就可合规使用学校知识产权,只要孵化项目没有实体化运作,都可以在新研的“母体”内成长,而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孵化企业中,该新研参股的南栖仙策(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智能决策产品领域进行成果孵化,基于前期新研与学校之间清晰的知识产权关系,于2021年3月成功获得A轮融资4000万。南栖仙策孵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也同步与学校签订了专利许可合同(5年)。
他指出,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在横向经费、重大仪器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引进、学生实训等各方面给予了学校重要的支撑和反馈。部分新研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具备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转型发展的条件,在新研现有建设基础上,学校与地方政府启动二期建设方案——共建校外政产学研平台。比如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由祝士宁院士团队牵头,南京大学和南京江北新区共建,瞄准光电子芯片在5G通信、物联网、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依托一流光电公共技术平台,支撑光电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和高质量成果转化,支持和促进光电产业蓬勃发展。研究院拥有高水平研发人员40余人,孵引企业2021年实现总营收近2亿元,重点孵化项目获数亿元风投融资。近期已联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申报江苏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将注册成立事业法人单位。再比如江苏集创原子团簇科技研究院,研究院依托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王广厚院士团队牵头,由南京大学和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共建,加强原子制造前沿基础研究,以便从原子水平操控和制备新材料新器件。截至目前,研究院累计营业收入已达1.4亿元,申请专利51项,孵化引进企业13家。为加快推进原子极限微制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实现原子操控的工程化材料制造,在新研的建设基础上,2022年6月,南京大学与浦口区人民政府签署“南京原子制造所”(事业法人机构)共建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