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发展素质教育 培养时代新人
朱之文
(2023年4月9日,重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在上个世纪90年代作出的战略决策。1994年,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同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系统部署。此后中央出台的重大教育文件,都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系统部署,提出了一揽子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特别强调“发展素质教育”。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对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有着深切考量。一方面,体现了中央对近30年来实施素质教育成效的充分肯定,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央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寄予的厚望。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不少短板,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还需要加大力度、持续深入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加快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源源不断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素质教育,既要全面总结20多年来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鼓舞斗志,坚定信心;又要全面查找差距和不足,改进工作,着力补足短板。发展素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发展新时代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教育方针的要求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教育方针是总的纲领,指引着办学方向,规范着办学行为,是教育活动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发展素质教育将教育方针系统化、具体化,使其可操作、可评估、可检验,确保能够落地落实。对基础教育而言,重要的是把握好以下6个方面:
1.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对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共同要求,必须坚持有教无类,每一名学生都不能落下。在教育实践中,有的学校关注成绩优异学生多,关注学业后进生少,在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方面投入的精力不足。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能用少数学生的素质发展代替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实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把握好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全面”。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前的重点任务是,采取有力措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培养其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个关键词是“个性”。学生的先天禀赋存在差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方式,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每一所学校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一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条件,让素质教育成为各地各校的生动实践,惠及每一名学生。
2.必须扭转过度强调应试的倾向,着力深化考试评价招生制度改革。中央在上个世纪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旨在推动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测评,但反对过度应试,尤其反对将应对考试作为教和学的目的,本末倒置。多年来,我们在扭转过度应试上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在实践中,许多学校一方面想搞素质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组织应试,往往将主要精力花在应试上,导致素质教育没有持续深入下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教育观、政绩观的影响,追求短期效应、显性效应,总是有意无意将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深化考试评价招生改革,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考试评价体系。一是完善考试制度。考试的内容和方式要导向素质教育,不仅考察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要考察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考试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更加紧密结合起来。要提高考试命题水平,增强考卷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使其更加科学、更加公平、更加合理,体现素质教育的导向。二是完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应当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学校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多元评价,全方位考察学生、教师的能力素质,尤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教师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改进提升情况,不再简单地以分数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考核教师和学校。三是完善招生制度。要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及对拔尖人才选拔的部署,支持学校提高自主选拔、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让有天分、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拓宽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
3.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升学校的整体育人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新课程改革。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要围绕新课程实施,针对广大教师开展系统培训,让每一名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会用新教材。要加强新课改调研,不断总结经验,研究问题,改进教学,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能够落地。二是深化教学方式改革。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性、主导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坚持教学相长,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项目化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双减”背景下,尤其要聚焦课堂这个主阵地,让课堂活泼起来,变得更加高效,对学生充满吸引力。三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要加强通识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表达、实践动手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科技发展、产业革命、社会变革的需求,为今后成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强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四是高度重视拔尖人才培养。要系统构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根基。
4.必须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影响最大。某种意义上讲,教育质量能不能提升,关键靠教师;素质教育能不能深入下去,关键也在教师。在实践层面,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不仅仅是受评价指挥棒的影响,同时还受教师能力素质的制约。虽然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和要求都已耳熟能详,但在教育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未能很好地落实。在新的起点上发展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以下两个方面,我认为尤其重要。一方面,要在教师培养和培训环节,强化素质教育相关内容和要求,构建素质教育导向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帮助广大教师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自觉在教书育人实践中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更加关注每一名学生素质的发展,尤其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人格塑造等施加影响。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素质教育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上赋予教师更大的自主空间,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营造适宜的环境,使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调动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尤其要注重中小学书记校长队伍建设,注重发挥书记校长的作用,提升广大书记校长领导素质教育实施的能力。
5.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学生素质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浸润。校园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既有具象性又有抽象性,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教育力量。作为学校长期办学成果和经验的积累,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的内涵、品味和特色,是办学治校水平的重要体现。许多历史悠久、办学成绩卓著的中小学校各具特色,但没有一所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都将校园文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作用,强化文化的育人功能,将校园文化内化为办学治校的价值引领,转化为学校各具特色的教育实践。对每一所学校而言,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目标是共同的,但路径是多样的。广大中小学校要着眼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是要将文化建设融入立德树人,贯穿育人实践各环节、全过程。课程、教学、教师、管理、资源、环境等各方面,都应体现文化内涵,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二是要将学校的办学目标、价值导向和办学特色,通过文化载体进行表达,探索富有特色的办学治校模式,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以文化支撑学校特色发展。三是要将文化融入学校制度建设,通过制度文化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引领学校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6.必须加强家校社协同,着力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合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过程发展,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应当看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价值观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塑造等,光靠在校期间的教和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校外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以贯之,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付诸努力。尤其要看到,如果家庭和社会与学校教育不能相向而行,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很可能对冲学校教育的效果。发展新时代素质教育,需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强化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一是要建立健全家委会、家长学校等机制,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向广大家长普及科学教育理念,把握好自身的定位,提升家庭的教育能力。二是要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博物馆、科技馆、自然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企业、乡村等各方面的校外资源用于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素质发展创造条件,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三是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理念,宣传各地各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典型做法和成功实践,不断凝聚全社会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发展素质教育,让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地,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党中央的要求、全社会的期盼,是新时代赋予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不断深化改革,着力强弱项、补短板,促进素质教育扎实深入实施,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