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资源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构建适应普及化阶段发展的多样高等教育体系

2020-09-15 11:17:4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https://heec.cahe.edu.cn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高等教育发展变革与趋势,共同探讨高等教育的未来形态和教学模式革新,积极推进“线上+线下”双向融合的会展模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9月14日在北京举办“疫情之下的高等教育变革学术论坛暨云上高博会启幕发布会”。

会上,东北大学校长赵继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为题作主题报告。

多样化是普及化阶段国际高教发展的一般规律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迈入普及化阶段,由此也带来一个时代课题:我们该如何应对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赵继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其实并不存在严格的分界线,普及化阶段同样存在着“精英化”“大众化”阶段的各种特征,这本身就是多样化的一种形式。

从整体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持续进行着多样化的进程,高等教育多样化既是普及化的推动力,也是普及化阶段的必然特征。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体现在宏观层面,包括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的多样化,体现在中观层面,包括办学主体、投资方式、管理模式等的多样化,体现在微观层面,包括培养方式、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育要求、学科体系等的多样化。

赵继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优秀大学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在各自特有的大学文化基石上追求卓越、特色发展的产物。大学不应该陶醉或困扰于排行榜,更不能被大学排行榜绑架。一所好大学的特色是独一无二的。在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呼唤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不断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也注入新的理念,使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有特色高质量的多样化是国家和人民的时代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也是如此。那么,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赵继指出,通常在老百姓的概念中,“985”“211”“双一流”高校耳熟能详,但无论是空间、资源,还是教师队伍,这些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是有限的。中国必须支持发展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行业大学、区域高水平特色大学,这些大学可能不是综合性的,甚至也不完全是以追求学术卓越为取向,但它可能在技术转移、技术应用、产学研结合、社会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具特色。

同时,在当下的历史阶段,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和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满足具有差异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世界高等教育从整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要走出国门,就需要以多样化的形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赵继认为,在未来,无论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还是应对突发性事件,或者是应对更多经济上的挑战,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在高质量、特色化和多样性上有所作为,进一步提高贡献力。

经济结构多样化是高教多样化的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之间互相影响与适应的过程。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迁,带来了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专业设置、办学层次的新变化。

赵继表示,随着高校日渐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心,引领和驱动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社会向高校输入资源和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向社会输出人力资源和解决方案。高校承载对外输出的基本单元是学科,因此需要在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在多样化进程当中,一流大学也同样面临着学科专业发展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与之建立更紧密联系的问题。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应该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找准自身定位,办出特色,追求卓越,为国家和区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服务和发展中提升实力和水平。

赵继将此归纳为一个模型,其原则是学科,依托学科构筑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和其他一些科技创新机构,围绕重大科技问题,汇聚团队、凝练方向,核心还是培养人,包括学者的自主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他强调,大学需要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释放学科创新的活力,将创新人才培养置于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开放育人、协同育人。

深化管理和评价改革是高教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高校发展可以竞争,但排名没有意义!”赵继认为,社会上流行的由商业机构主导的“大学排名”,因设计理念、数据采集以及其它原因,过于偏重于知识基础和学术创新,对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技术创新、成果贡献、人文社科、大学文化、服务需求等重要方面体现不够。对于大学排行,高校应既看又不看,可以用来找短板,但是不能成为学校发展的导向。

赵继还提到,高校要构建多样化分类评价体系,不同的教育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能搞大而全,特别是要在高校发展中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推动放管服、管办分离,特别是要解决制约高校发展的机制问题,鼓励高校在国家授权和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他同时指出,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高校内部迫切需要建立两个机制:一是来自高校内部的基于高等教育规律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二是来自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