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科学院举行全体院士大会,选举产生91名院士、211名通讯院士和48名外籍院士,其中有7人来自中国,以表彰他们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今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人有:吴季(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曹进德(东南大学)、吕永龙(厦门大学)、金之钧(北京大学)、张百春(北京师范大学)、黄路生(江西农业大学)以及高福(中科院微生物所)。
俄罗斯科学院是俄罗斯联邦最高学术机构和最大的科研实体,于1724年在圣彼得堡成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入选的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有郭沫若、李四光、宋健、周光召、路甬祥、白春礼、黄克智、王贻芳、郭华东、黄维,以及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杨振宁、丘成桐等。
吴季
吴季是空间科学与探测技术领域国际知名科学家,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卢森堡航天局空间资源咨询委员会(ABSR)委员,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ISSI)理事会成员等。
他领导研制完成了国际上第一台全尺寸的同步轨道卫星毫米波大气探测仪原理样机,获得了国际上该类仪器最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该技术正应用于海洋盐度卫星、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二期)背景型号项目“鸿蒙计划”、子午工程(二期)稻城圆环阵太阳射电望远镜等任务中。从1997年开始,他牵头实施了我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该计划与欧洲空间局的“星簇(Cluster)”计划相配合,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协调探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宇航科学院(IAA)2010年度的杰出团队成就奖。2006年至2017年,他牵头组织论证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推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一期——悟空、量子号、慧眼、实践十号卫星正式立项并担任专项负责人。鉴于他在空间科学领域里的贡献,2016年被英国《自然》评选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之一,2017年获欧洲空间天气与气候马塞尔·尼科莱(Marcelo Nicolas Space Weather Award)奖,2018年获中国航天基金会特别奖。
曹进德
曹进德,现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理学部主任、数学学院院长,江苏省网络群体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数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江苏省高校数学联盟理事长,曾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等,IEEE Fellow,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曹进德积极参与和推进中俄科技创新合作,尤其与俄罗斯南方联邦大学(Southern Federal University)和伊诺波利斯大学(Innopolis University)合作紧密,在依托伊诺波利斯大学新获批成立的“国家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俄罗斯联邦)重要平台中,他是三个全球特邀国际权威专家之一。
吕永龙
吕永龙,博士,厦门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9年当选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
长期从事环境地理学、可持续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研究,主持或参与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基础性专项、国家重大国际合作专项、国家重点基金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余项,在区域环境与发展的耦合效应、环境污染的区域生态风险及其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就。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60多篇,其中Science、Nature、Science Advance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收录250多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7部,生态学领域高被引学者。
现任联合国秘书长任命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TFM)10人组”成员,太平洋科学协会(PSA)主席,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前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专家组成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Science Advances副主编,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创刊主编,创建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并任副主编等。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SCOPE杰出成就奖,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学中国人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金之钧
金之钧,1992年博士毕业于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随后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石油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93年回国,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中心主任、副校长,2002年底调入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先后担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和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2020年,金之钧加入北京大学,担任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创始院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同时也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兼职国家能源行业页岩气行业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科技部第一届基础研究战略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部“十四五”基础研究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十四五”规划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等;曾经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家页岩油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大奖、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等。已发表论文80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34项,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张百春
张百春,1993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欧美同学会理事。研究方向:宗教学,东正教,俄罗斯哲学。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译文多篇。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会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黄路生
黄路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主任,德国哥廷根人文与科学学院通讯院士,德国洪堡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科技部/江西省部省共建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家猪的遗传育种研究。在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解析及其分子育种改良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系统研究了欧美商业猪种及中国地方猪种生长、繁殖、体型、毛色、抗病和肉质性状的种质遗传特性,并阐明了家猪脊椎数量、肉的品质、胴体长度、抗病能力、毛色、骨骼长短等经济性状的遗传机制,是国际上发现并鉴别家猪质量性状及复杂数量性状因果基因及其因果突变最多的专家之一,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多肋、肉色、系水力、优质猪肉选育以及抗仔猪断奶前腹泻等多项专利,创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基因芯片“中芯1号”,在全国24个生猪主产省份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我国种猪业的行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
以第一主持人身份,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江西省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以及省部级奖励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97篇,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3篇,其中在畜牧学科50种国际学术期刊JCR排名前10%的刊物发表通讯作者论文90篇。任国际学术期刊《BMC Genetics》Editorial Advisor以及《Genetic Selection Evolution》Associate Editor.
高福
高福,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1983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1986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跨种传播机制与免疫学领域研究,针对病原跨种传播机制,特别是在病原与宿主界面的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免疫细胞与感染细胞(靶细胞)的相互识别机制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创新性工作。曾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科技奖(1988),Thomson Reuters Research Fronts Awards 2008,首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基础医学奖(2012),日本日经亚洲奖(Nikkei Asia Prize)等。曾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201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2016年当选为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2017年当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