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北大席鹏团队/河北大学高保祥团队联合开发新型荧光探针,多尺度成像揭示线粒体内膜环境与功能的奥秘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该探针能够特异性地靶向线粒体内膜,并通过荧光寿命的变化报告脂质极性和膜序的变化,进而反映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呼吸水平。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3-21

东南大学张在琛团队“无线光通信+无人机载5G基站”系统试验成功

近日,由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在琛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无线光通信+无人机载5G基站”系统在南京无线谷试验成功。
[详细]
东南大学 2025-03-20

西湖大学马丹、吴旭冬、卢培龙团队揭秘产能“燃料”进入细胞能量工厂全过程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丹课题组与吴旭冬课题组、卢培龙课题组合作,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es and mechanism of human mitochondrial pyruvate carrier),他们首次揭示了人体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搬运工”MPC运输“燃料”的全过程,并找到抑制“搬运工”MPC活性的通用方式,对以MPC为对象开发特定代谢依赖性癌症、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靶向药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详细]
西湖大学 2025-03-20

北大深研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杨卢奕团队在阴离子吸附调控正极界面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杨卢奕研究团队采用多种原位界面表征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阴离子在IHP处的吸附行为及其对CEI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不同阴离子在LiCoO2(LCO)表面的吸附行为直接决定了CEI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稳定性。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3-20

北大电子学院常林团队在光子芯片时钟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电子学院常林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李王哲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Electronic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Microcomb-synchronized optoelectronics”的研究文章,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光子芯片时钟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3-20

北大对齐小组align-anything框架提供全模态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处理和测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研究院杨耀东团队、北大对齐小组近期开源的align-anything框架,为全模态大模型的对齐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训练、数据处理和测评框架,旨在使全模态大模型与人类意图和价值观对齐。
[详细]
北京大学 2025-03-20

​东南大学王金兰、凌崇益团队在催化剂设计理论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王金兰、凌崇益团队提出“单原子饱和度(SSA)”模型,将客体金属电子-几何效应、主体金属调控规律及中间体吸附构型纳入统一框架,为单位点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提供了“原子尺规”。
[详细]
东南大学 2025-03-19

​东南大学杨洪课题组化学合成首例石墨烯纳米带热致液晶分子

近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杨洪教授课题组通过化学法合成首例石墨烯纳米带热致液晶分子,相关研究成果以“Graphene Nanoribbon Core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 with a Well-Defined Molecular Structure”(具有精确分子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带热致液晶)为题,在国际权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在线发表。
[详细]
东南大学 2025-03-19

北科大查俊伟教授团队 Adv. Mater.:高温储能聚酰亚胺电介质双重击穿自愈机制

北京科技大学查俊伟教授团队通过一种重新设计分子结构单元的策略,设计了一种兼具高玻璃化转变温度(256 ℃)和宽带隙(4.58 eV)的脂环聚酰亚胺(PI),在高电场和高温条件下,其电导率比传统PI低一个数量级以上。
[详细]
北京科技大学 2025-03-17

AI助攻!西湖大学破解多肽分子设计密码

3月14日,未来产业研究中心、西湖大学理学院王怀民实验室,联合未来产业研究中心、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晶团队,在《自然·材料》上发表最新一项科研成果——他们开发了人工智能模型TransSAFP,首次实现对多肽分子自组装行为及生物功能的精准预测,且效率可提升百亿倍。
[详细]
西湖大学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