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一周科创资讯|4月10日-16日

2023-04-17 09:38:49
高教科创 https://heec.cahe.edu.cn

一、科技部等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

近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国资委、海关总署、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工程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以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作为先行启动区,加快形成连片发展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有力带动成渝地区全面发展,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协同创新网络,逐步构建“核心带动、多点支撑、整体协同”的发展态势。

到202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若干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在物质科学、核科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实现原创引领,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科教产城人”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80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00家以上,高技术产业营收年均增速8%,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5%以上。

到203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前列,集聚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重点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原创成果突破,主导产业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营造全球一流创新生态,引领成渝地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科技部等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二、我国拟设立国家科普奖项!《科普法》修改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4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在科技部官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明确,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并提出国家设立科普奖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现行《科普法》于2002年颁布实施,是对于深入推动科普发展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一部法律,也是我国科技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修改完善科普发展体制机制,总结凝炼促进科普发展成功经验,并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普工作,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目前修改草案共9章66条,现行法内容全部保留,一些条文进行了扩充、完善。关于科普人员,草案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老年科学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国家设立科普奖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都应当支持科普人员开展科普工作和从事科普活动,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

三、第二届科创中国·高等学校技术交易大会在重庆举行

4月9日,由中国科协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重庆市级相关部门共同举办,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三所高校参与承办的第二届科创中国·高等学校技术交易大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顺利召开。本次大会包括主论坛及低碳与能源、集成电路、数字经济三大产业分论坛,大会围绕产学研合作和产业创新发展展开深入讨论,助力高校成果转化及产业创新发展,现场同时举办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会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助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在致辞中指出,高校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强自立、人才引领驱动一体推进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应瞄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广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和区域高质量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也将以科技服务专家委员会智库平台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为依托,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发展和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创新资源支持。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第二届科创中国·高等学校技术交易大会在重庆成功召开

四、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改革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才培养,明确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三大主体,围绕学校层面怎么规划设置、省级层面怎么统筹管理、国家层面怎么宏观调控,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改革措施。学校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省级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国家层面,要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强化示范引领、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

五、教育部公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

4月11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拟认定5751门课程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1095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47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1801门,线下课程2076门,社会实践课程307门。公示期为2023年4月11日至4月17日。

据悉,此次教育部公布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按第一建设单位统计(一门课程有多个主要建设单位的,按第一建设单位统计),四川大学总计64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所有高校中最多;浙江大学紧随其后,被认定61门;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认定课程数为50门及以上。

2020年11月,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共有5118门课程入选。前两批一共认定1086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