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8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告》,确认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583人。中国工程院发布《关于公布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告》,确认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55人。后续将进行外部同行专家评选、院士选举,并最终产生新当选院士。
据悉,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于5月31日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90名,增选名额进一步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二、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学教师团队等199个团队入选。《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通知》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坚持精神奖励、典型宣传与发展支持相结合,结合现有科研计划和人才计划,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在拓展发展通道、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围的团队给予专门支持。教育部将在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把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创建情况作为一个重要观测指标,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团队建设支持力度,组织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团队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的宣传。《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的常态化管理,优化考评方法,形成长效机制。教育部将委托相关机构和专家,采取材料审核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结果认定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来源:教育部)
三、“科学与中国”组委会发出“千名院士·千场科普”倡议
9月2日上午,“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会上,“科学与中国”组委会发出“千名院士·千场科普”倡议,号召两院院士进一步发挥“四个表率”作用,以每年有千名以上两院院士参与千场以上科普活动为目标,勇担新时代使命、树立大科普理念、坚持人民需求导向、讲好中国创新故事,做国家科普事业的引领者、社会精神文明的创建者、高质量科普的示范者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带动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2002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发起,中国科学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正式启动,至今已在全国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来源:科学大院)
四、13位科学家获颁2022年度陈嘉庚科学奖、青年科学奖
9月2日,2022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等人为获奖项目和获奖科学家颁奖。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旨在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科学家和青年科技人才。2022年度,共有6个项目、7位科学家共同获得陈嘉庚科学奖,6位青年科技人才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来源:《中国科学报》 )
五、《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
《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日前发布,本市将通过16项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实现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能级跃升,畅通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渠道,促进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若干措施》将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在京落地集聚,支持知名跨国公司和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在京首次设立实体化研发创新中心或开放创新平台,并推动打造国际研发集聚区。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外资研发中心落地最高可获5000万元资金支持;本市还支持在京外资研发中心由区域级研发中心提升为大区级或全球级研发中心,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若干措施》还包括一系列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政策。本市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共性技术基础平台、科技信息公共服务等资源将向外资研发中心开放,科研物资通关和监管机制也将优化,并支持研发数据依法有序跨境流动。(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