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2025-09-18 20:23:55
国新网 https://heec.cahe.edu.cn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9月18日(星期四)下午3时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科技部部长阴和俊、科技部副部长龙腾、科技部副部长林新、科技部副部长邱勇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继续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科技部副部长龙腾先生,副部长林新女士,副部长邱勇先生。

下面,首先请阴和俊先生作介绍。

科技部部长 阴和俊: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先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出了向科技强国挺进的总动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这五年,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整体承担。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统筹,央地协同、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

这五年,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

一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二是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三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

四是区域科技创新呈现良好态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五是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这五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2024年,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为26.2%,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三是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

这五年,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一是支撑农业强国建设,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支撑健康中国建设,重大传染病防治、“四大慢病”精准诊治等取得新突破,上市国产创新药是“十三五”时期的2.8倍,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制造。

三是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助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

四是支撑平安中国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灾、社会治理等领域智能化、精准化水平,筑牢安全屏障。

此外,在交通、文旅、体育等多方面,科技创新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五年,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

一是科技政策统筹进一步加强,科技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人才等政策更加协同高效。

二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机制进一步完善,项目凝练更加突出战略需求导向,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模式,加强项目监督检查,探索完善经费“包干制”。

三是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政策进一步优化,推进分类评价试点,深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去帽子化”改革。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80%。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持续强化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公民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四是科技金融体制进一步健全,推出科技金融政策“组合拳”,各部门各地方积极行动、加快落实,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到8000亿元。

这五年,国际科技合作广泛深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速构建。

一是全方位、多层次科技合作不断拓展,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二是“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加快铺就,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实现机制化运行,“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全面布局建设。

三是我国牵头发起的“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稳步推进,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面向“十五五”,我们将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很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寿小丽:

谢谢阴和俊部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举手提问。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这些年我们看到路上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很多前沿技术转化为了新产品新产业,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请问“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在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谢谢。

阴和俊:

谢谢您的提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十四五”期间,我们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加快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在高端装备领域,“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不仅突破了单月掘进542米的新纪录,更实现了对地面建筑的无扰动,目前已在工程中成功应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正式入列,钻采系统国际领先,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在先进制造领域,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单个矿山百台级、总量达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为全球矿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是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我国持续深化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信息领域,我国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升级发展。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为全球减碳目标作出中国贡献。

三是筑牢未来产业成长根基。我们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促进了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脑机接口领域,已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已实现全面商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临床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成为人口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科技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比如,高铁让我们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了现实,创新药物惠及了更多的老百姓。请问“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在提升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有哪些进展?谢谢。

阴和俊:

这个问题请龙腾副部长回答。

科技部副部长 龙腾:

谢谢您的提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做好科技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以天更蓝、食更优、行更快、更健康等目标,进行了系统性布局,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在天更蓝方面,围绕实现绿水青山的目标,部署了环境污染防治、长江黄河绿色流域构建等重点任务。比如,通过科研攻关,搞清了京津冀及周边重污染形成机制,中长期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显著提升,精准防治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了18%。

在食更优方面,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乡村全面振兴等目标,部署了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等重点任务。例如,利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育成小麦、玉米、水稻等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实现了抗病、抗干旱、品质及丰产性的协同提升,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创新梯田水稻、丘陵玉米、山地果蔬等生产智能装备及系统,研制大马力动力换档拖拉机等,填补了我国大型农业高端动力装备的空白。

在行更快方面,围绕交通绿色化、智能化,部署了交通载运装备、川藏铁路关键技术等重点任务。关键设备研发取得突破,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可以达到400公里,不断刷新“中国速度”;C919实现从“首飞”到“首航”,再到“常态化商业运营”,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目前累计获得国内外订单超过1000架。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取得新进展,川藏铁路开创了在极端复杂环境下一整套领先世界的建造技术、标准和装备体系。

在更健康方面,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部署了高端与应急医疗装备、新药创制等重点任务。比如,研发了全球首款5.0T全身扫查磁共振医疗装备,大幅降低了检查成本;研发了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实体瘤双抗药物,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为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的免疫治疗选择,减轻了广大患者的经济负担。

这些事例充分说明,科技创新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撑。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持续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产出更多可用好用的创新成果,让科技更有温度,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谢谢。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刚才,阴部长在开场白中提到深圳-香港-广州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的榜首。请问,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谢谢。

阴和俊:

这个问题请林新副部长回答。

科技部副部长 林新: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区域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四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区域统筹、央地协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形成全国一盘棋。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系统布局。重点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创中心,布局建设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鼓励各地立足自身禀赋、锻造科技长板,初步形成高地引领、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格局。

二是建强科创中心。聚焦3个国际科创中心的功能定位,给予针对性政策支持,优先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技任务,开展科技金融试点,设立长周期的科创投资基金,在科学数据出境、外资研发机构保税研发等方面开展政策先行先试,3个国际科创中心的高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北京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比超过16%;上海产业创新实力快速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突破1.8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创新集群。3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重点领域布局,在航空航天、光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三是推进区域协同。支持跨区域和重点城市群协同创新,实施联合攻关、仪器共享、平台共建。比如,京津冀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共同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联合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沪苏浙皖四地同步分别印发《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以地方立法保障协同创新。东西部科技合作也取得明显成效。

各地方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大幅提高财政科技投入,优化创新生态,主动布局培育新产业,向企业开放政府应用场景,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中国的集群数量最多,这是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支持地方探索形成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又适应地方特点的创新发展模式,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

去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五年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请问一下我们有哪些考虑?谢谢。

阴和俊: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0年时间了,未来五年是十分关键的攻坚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些都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五五”时期,我们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坚持“四个面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营造世界一流的创新环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建成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考虑。

一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国家战略亟需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持续增加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三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和产学研融合用人,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培养造就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四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联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健全国家科技评价制度,构建有利于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和潜能的创新环境。

五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继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发起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未来五年是极具挑战的五年,也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五年,我们将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全力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知道,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落地的重要关口,请问“十四五”时期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们有什么样的亮点举措?谢谢。

阴和俊:

请邱勇副部长来回答。

科技部副部长 邱勇:

首先,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关心。我们知道,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根一直到开花结果很重要的一环,也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达6.8万亿。近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2020年开始,我们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共40家单位在三年试点期内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累计120.9亿元,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带动28个省市近700家单位开展省级赋权试点。2022年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带动17个省市开展改革实践,探索更加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这些试点形成的经验做法,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二是推动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比如,西安交通大学与241家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研究院,形成了大学“出团队、出设备、出场地、出保障”,企业“出题、出资”,并且作为成果的“阅卷人”全程参与的模式,累计联合开展2500多项难题攻关,培养2000多名工程硕博士。

三是协同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健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3家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12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及高校院所自建的1084家技术转移机构,高校和企业共建的19000多家研发与转化平台,1.6万家各类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共同形成多层次技术交易网络。技术经理人也作为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目前江苏、上海等省市从业者均达到万人规模。

四是加快布局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支持各部门各地方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平台。例如,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与创新创业、投融资机构合作,形成了覆盖试验验证、市场对接等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谢谢。

中国教育报记者: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刚刚阴部长提到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水平进一步提升,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效?谢谢。

阴和俊:

这个问题请龙腾副部长回答。

龙腾:

谢谢您的提问。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不断强化平台基地与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壮大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一是在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方面。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渠道,大力支持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原创性成果。例如,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为容错量子计算奠定理论基础;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为完善全月演化框架提供关键科学证据;构建了新型可编程的染色体大片段DNA精准操纵技术,首次实现兆碱基级别多染色体的精准操纵。

二是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方面。聚焦国家需求,在基础研究领域部署了纳米前沿、催化科学、物态调控等重点研发任务,突破了一批重大科学问题。例如,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架构无线通信系统,为6G技术提供了前瞻性的基础支撑;建立了稀土资源的绿色高效采集、精选和冶炼理论,为稀土材料引领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纳米限域催化理论用于煤炭、天然气的高效清洁转化,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三是在平台基地与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统筹,重组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基地,强化担国家责、做国家事的使命定位。我国各类学科稳步发展,前沿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的1/3,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

四是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方面。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渠道,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的支持。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的47.2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57.5万人年。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长了50%,占全世界的1/5。

下一步,我们将谋划好“十五五”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强化基础研究的统筹协调,持续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知道,金融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要,现在有一些企业特别是科技初创型企业遇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请问“十四五”期间在科技金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谢谢。

阴和俊:

请邱勇副部长回答。

邱勇: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科技金融工作的关心。科技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既是金融部门的事,也是科技部门的事。“十四五”期间,我们和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密切合作,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形成了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科技金融工作实现了“破题”。围绕这些政策的实施和落地,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导创业投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将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加速布局了一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基金,签约金额突破3800亿元。联合社保基金会、大型银行和地方政府,推动设立科技产业融合基金、科创协同母基金、创投二级市场基金等,规模将超3500亿元,为创业投资“引流”“疏堵”。

二是推动银行信贷更大力度的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增加到了8000亿,再贷款利率降低至1.5%,支持的范围更大、贷款的利率更低。联动实施“创新积分制”和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累计向21家银行推荐了超过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签订贷款合同超2900亿元,企业融资的获得感显著提升。推动国家开发银行设立3000亿元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金融支持。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截至6月底,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6.1个百分点。

三是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健全资本市场“绿色通道”机制,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等提供便利;推出了科创板改革“1+6”措施,进一步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正式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长期、更低利率的融资渠道,目前已经有288家主体发行了超6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

四是“全国一盘棋”推进科技金融工作。建立了跨部门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指导北京等13个重点区域开展科技金融的试点示范,推动济南等7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和上海临港等3个科技保险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近期,我们正在实施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揭榜挂帅”,引导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展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和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密切合作,从科技创新的需求侧出发,扎实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谢谢。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作为主力军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果。请问“十四五”期间,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谢谢。

阴和俊:

请林新副部长回答。

林新:

谢谢您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关心。青年科技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也是国家科技人才政策的重点。2023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从职业早期培养、赋予青年科技人员更多担纲领衔机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落实中央部署,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作用。“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为43.3%;同时,我们还专门新设了青年科学家项目,已累计支持15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80%的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承担。在“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骨干力量,有的项目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也就30多岁。

二是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设立专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出国(境)交流培训。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用在年轻人身上。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职业早期的青年科技人才科研专项,用于自主选题研究,配备学术导师,帮助其顺利开启科研职业生涯。

三是营造青年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持续推进减负专项行动,帮助青年科技人员从填表、报销等非科研负担中解放出来,保证他们充足的科研时间。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中,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破格晋升职称,对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探索5-10年长周期考核,鼓励他们潜心研究、勇于突破。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调研了解青年科技人才在职业成长中的困难和需求,不断完善符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的政策,让更多青年人才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脱颖而出、建功立业。谢谢。

寿小丽:

继续提问。还有两位记者举手,最后两个问题。

中国日报记者:

近年来,我国连续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获得各国广泛参与和积极响应。我的问题是,“十四五”期间,中国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的做法和进展,特别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哪些科技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有哪些成效?谢谢。

阴和俊:

谢谢您的提问。中国始终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十四五”以来,我国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支持中外科学家携手开展科技创新,与各国分享科技发展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科技创新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期间,我们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发起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倡议,建立了广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机制,扎实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及科技园区合作4项举措,启动可持续发展技术、空间信息科技、创新创业、科技减贫、人工智能和中医药等6项“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专项合作计划。

在共建合作平台方面,与近50个国家共同启动建设70余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面向东盟、非洲、拉美等地区建设10个国际技术转移平台,“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已经达到78家。

在联合研究方面,与共建国家共同资助近4000项联合研究项目,取得众多科技创新成果,助力提升共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在人文交流方面,支持5.5万余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交流,培训共建国家科技和管理人员2.3万余人次,“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覆盖60余个共建国家,培养的众多科技人才已成为共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开放交流合作是科技创新的底色,中国科技开放的大门将会越开越大。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世界科技发展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谢谢大家。

寿小丽:

最后一个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近年来,“中国天眼”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并陆续产出成果,非常振奋人心。我们知道,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请问“十四五”期间,在这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成效?

阴和俊:

这个请龙腾副部长回应。

龙腾:

“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系统部署了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设施平台建设。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设施平台体系,有力支撑了我国重大科研任务和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围绕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我国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在探索科学前沿方面,许多成果实现了国际领跑,正如您刚才所说,“中国天眼”发现了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的总和,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了中国力量。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的难题。在支撑产业创新方面,通过核聚变、光源等设施的建设,推动了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二是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十四五”期间,我们重点加强科学数据统筹和服务能力建设,促进科学数据整合集成与开放共享。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了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了5倍。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例如,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了第一个微生物数据的国际标准。

三是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保藏和共享了一大批宝贵的战略资源。“十四五”期间,我们重点加强了资源库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资源保藏与开发应用能力。现有的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已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其中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四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支撑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第一手长期观测数据。目前,我国在相关领域布局建设了167个国家野外站,获取长期、连续的野外科学观测数据,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例如,我国始建于1955年的“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积累了长达70年的野外科学观测数据,有效服务于“三北”工程区的防沙治沙。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目前已有14.7万台(套)单价在5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纳入了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还积极组织实施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次新疆科考,服务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以及新疆资源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谢谢。

寿小丽:

谢谢阴和俊部长,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来源:国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