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创赛专家报告荟萃⑤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5-09-28 16:34:51
高等教育博览会 https://heec.cahe.edu.cn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刘云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突破固有认知,聚焦天赋与努力的动态生成,从识别逻辑到环境构建,进一步探索学与习、教与育的特征。

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特征

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特征,在于天赋与努力,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它们不是静态割裂的,要形成动态共生的关系。其中,天赋并非名词,因此不是要找神童,贴标签,天赋是“动名词”——用任务与努力不断激发,持续转换的生长状态。正如数学家陈省身所言,天赋仅是“入门的门票”,更重要的是对未知的敬畏感、持久的好奇心,以及精神上的谦卑与执着。这种天赋会转化为跨学科整合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在已知与未知的“混沌边界”敏锐捕捉问题本质。

努力则需源于直接兴趣与积极动机,而非功利性的间接目标。他们既具备独立钻研的韧性,面对失败能快速复盘迭代;又拥有团队协作的意识,可在交流中碰撞创新火花。更关键的是,他们能将创造过程与自我塑造融为一体:在攻克复杂问题时,不仅产出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谦逊、坚持的品格,如陈省身所说,数学教会他“尊重自然逻辑,也尊重他人视角”,进而形成“在疑问中生活、在探索中成长”的核心特质。

二、从如何识别到营造教育环境

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已从传统“找神童”的静态模式,转向动态系统的认知视角。早期识别多聚焦智力本质主义,比如筛选钟摆曲线前1%-3%的“早慧儿童”,或通过考试成绩定义“学习容易度”,如部分学校的少年班“掐尖”模式。但随着认识的深化,更倾向于伦祖利(J.S.Renzulli)的“三环理论”:以“旋转门”机制筛选前15%左右的潜力者,再通过有挑战的任务,提供资源与支持,让其在对任务的执着中,最大限度激活潜能,观察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思维强度。

营造适配的教育环境,核心是构建“多样、开放、容错”的生态系统。首先需提供丰富学习机会,如小班课、本科科研项目,让学生有时间深度投入;其次要允许试错,避免因畏惧错误扼杀探索欲;更关键的是有挑战的任务,让个体、任务与环境动态磨合。譬如,北京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提出“低门槛、多扶梯、破天窗”的原则,营建创新友好的教育生态,它应该有以下指标:资源多样性、差异性,容错率,同时,考察学生兴趣的满足率以及志趣的坚持率。

三、如何学与习?

拔尖创新人才的“学与习”,核心是全神贯注的深度投入,实现“知”与“能”的统一。学习需以“做”为核心:通过动手实践将理论活化,比如在科研项目中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知”的本质——“只有能去做了,才是真正的知道”。

同时,学习需找到“兴趣、特长与意义感”的交汇点,以此激发持久激情。让学生在适度挑战中进入“心流状态”:任务难度要适切,既不能简单重复,让人厌倦,也不过超过能力太多,引发焦虑,如导师需像“登山教练”,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而非将去扔到“汹涌的大江大海”里,看谁淹不死。此外,学习需保持时间连续性,真正的知识是“从地里长出来的”,需在持续实践中培养忍耐性、坚持性与精神力,最终在“已知与未知的混沌边界”有所突破。

四、如何教与育?

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与育”,需兼顾“道法术器”四层维度, “气”是基础知识,需通过系统传授让学生掌握;“术”是方法技巧,需教师示范并让学生练习,如解题思路、科研工具的使用;“法”是方法论,需教师身体力行,彰显榜样,展现“探究未知的勇气”,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道”是精神风尚,需通过环境熏陶与感染。

教师的角色绝非“保姆式辅导者”或“绩效评价者”,而应是“示范者、启蒙者与提问者”:作为示范者,需身体力行探索未知,让学生看到“如何面对困惑”;作为启蒙者,需像“显微镜聚焦”,帮学生看清模糊的未知世界,破解“学习悖论”(我已经知道的不会再去学习,而我不知道不知道的,我不会去寻找);提问者的意象是“电鳗”,电鳗触碰人,会带来“发麻”——它把困惑带给人,让学生从舒适区走出来,真正面对困惑,困而求之,困而知之,困而行之。

“育”的核心是“化育”,即涵养一个人“精气神”:通过构建“求真共同体”,让学生安于在问题中生活,培养否定性能力——不满足于标准答案,敢于质疑权威,如陈省身批判的“中国学生需敢于想象”。同时,需传递“精神韧性”,让学生理解“重要的不是急于找答案,而是在难题中活出答案”,最终在求真共同体,在已知与未知的“同频共振”中,实现生命样态的蜕变与学术精神的传承。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自组织的生态系统,需以动态视角构建开放生态,让个体在探索中成长,师生同频共振,孕育创新潜能的涌现。

(本文系作者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同期活动“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上的报告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