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驭AI”——光电学科“训AI促学”能力培养范式创新与实践
程孟凡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与趋势,正深刻重塑高等教育格局。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要求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在此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依托自身人工智能科研和学科优势,全面落实AI教育与赋能行动计划,推进课程、专业、教法等全要素改革,光电信息学院开展“智驭AI”——光电学科“训AI促学”能力培养范式创新与实践,探索AI赋能教育新生态新路径。
在AI赋能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AI虽功能强大,但在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尚不明确;其存在的“幻觉”问题可能导致学生获取错误信息;同时,还面临威胁人类自主性与能动性等风险,如学生依赖AI完成作业、教师被动使用AI教学。对于光电学科教学而言,核心挑战在于如何超越对“标准答案”的追求,以反思、批判、过程性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和科学问题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学会批判性看待生成式AI的输出结论,通过自主反思形成独立创新思路,并以循证实践检验能力,实现与AI的高效协同。
基于上述背景与挑战,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在“智驭AI”实践中,参考建构主义学习为核心的理念思路,构建“设计-实践-反思”的教学迭代循环,实现学生能力达成。打造了多智能体架构的“智驭AI”智能体创新平台,涵盖底层的云端算力集群,以及教师端的智能任务创建与管理、学生训练过程监测、智能体对比测评与反馈等功能,和学生端的专属智能体持续训练优化、多任务调用与共享等模块。
在教学场景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AI辅助完成基础、高阶、创新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并调试AI问答错误;锻炼学生复杂思维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与独创性。典型案例中,如音频信号的变换域分离任务,AI首次给出的设计思路常存在偏差,学生需结合课程知识指出错误并引导AI迭代优化,最终通过循证检验完成任务,提交的成果需具备逻辑、过程与验证支撑。此外,还融入真实科研项目作为创新任务,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持续改进方面,将进一步加强AI赋能的教学评估体系,探索学习过程分析与创新能力评价融合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形成可复制的工科教育智能化方案,推动人才培养转型,促使学生从“光电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创新实践者”,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科研和工程人才。
(本文系作者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同期活动“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