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太阳能低温小型LiBr吸收式空调(产品)
成果简介:本装置是一种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力、采用环境友好的LiBr-H2O作为工质的小型空调系统。通过特殊设计的溶液提升管,实现内部溶液的自循环,无需电泵作为动力。运行温度在70至90℃范围,制冷量在5至10kW范围。特别适合中小型别墅或办公楼使用。本装置主要采用了狭逢通道小温差强化传热专利技术、激淋式横管和竖管降膜蒸发与冷凝技术以及多效回热、强化冷凝、强化对流等多项先进的强化传热传质措施,使装置具有节能、稳定和运行温度低的特点。只要有太阳能或发动机余热的地方即可使用,能在20~40℃的环境温度下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一种汽车馈能式减震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馈能式减震器,涉及汽车工程技术领域,它能有效地解决汽车行驶时产生的震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问题。包括工作缸、一组超越离合器和发电机,工作圆板与下工作缸的上端面固定,工作圆板的上端面设有轴承座;齿轮轴的两端通过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固定在轴承座上,超越离合器一和超越离合器二的内圈通过键配合并列连接在齿轮轴的左侧,齿轮一和齿轮二分别与位于在齿轮轴两侧的齿条一和齿条二啮合,齿轮轴的右侧设有与圆锥齿轮二相啮合的圆锥齿轮一;圆锥齿轮二通过键配合与发电机输入轴连接,发电机通过螺钉与工作圆板的下端面固定。主要用于电动汽车的电能补充。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19
能馈式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等)车辆牵引供电采用直流电源系统,目前的牵引供电由变压器和整流器构成,单套供电系统功率为数兆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起、停频繁,在车辆制动时一般优先采用再生制动方式。在现用的单向传递能量的变压整流供电条件下,车辆的再生制动能量将使得直流母线电压升高。为了避免母线电压过高,现在通常采用电阻消耗多余的制动能量,引起能源损失。我国已经将能馈式牵引供电系统作为国家科技支撑专项项目进行重点开发。 本项目组研发了一种特别适合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能馈式牵引供电方案,其核心技术已获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1-04-14
移动式太阳能智能灌溉系统
项目简介 建立了太阳能泵系统的匹配特性判断标准;建立了太阳能泵的出水量预测模型;建 立了太阳泵的多工况水力设计方法。建立了移动式太阳能抽水灌溉系统。系统主要包括 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水泵,系统如下表所示。该系统能够跟踪电池板最大功率输出, 实现水泵运行工况随光照变化而自动调节工况高效运行,同时可自动检测水源以及蓄水 池水位而自动运行。
江苏大学 2021-04-14
槽式光热发电多模型预测函数控制及其优化
针对太阳能集热系统扰动多、大滞后和大惯性等控制难点,建立了适合控制器设计的简化分段非线性模型,并设计了基于预测函数控制策略的集热系统出口导热油温度控制系统。该预测函数控制策略在调节速度、超调量以及稳定性方面的控制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PID控制策略;与未简化的多模型预测控制相比,简化后的多模型预测函数控制的最大动态偏差增大了13%,但计算量大大降低,控制器的实时性也得到增强。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5-21
槽式光热发电多模型预测函数控制及其优化
针对太阳能集热系统扰动多、大滞后和大惯性等控制难点,建立了适合控制器设计的简化分段非线性模型,并设计了基于预测函数控制策略的集热系统出口导热油温度控制系统。该预测函数控制策略在调节速度、超调量以及稳定性方面的控制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PID控制策略;与未简化的多模型预测控制相比,简化后的多模型预测函数控制的最大动态偏差增大了13%,但计算量大大降低,控制器的实时性也得到增强。
南京工程学院 2021-01-12
数控技术及数控机床
成果描述:近年来与数控机床主机厂、用户单位等共同承担了多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如“高速卧式加工中心整体结构动静刚度及高速主轴结构优化设计技术”(2009ZX04001-013-02)、“精密卧式加工中心整机结构优化设计、动刚度分析与抑振技术”(2009ZX04001-023-04)等,通过数字化建模、有限元分析、实验测试与结构改良分析与测试等工作,对高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关键功能部件和整机的动静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与相关主机厂和用户单位共同进行了面向数控机床特定功能与性能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市场前景分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领域对小微型、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通过开放式数控系统和基于复杂结构动静态特性分析的设计技术,设计制造满足特定多样化需求的桌面型柔性制造系统,为工业、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小微制造提供低成本、多功能、高精度、智能化的微型加工装备,为个性化设计的快速实现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与同类成果相比的优势分析:通过研究基于数字样机的数控机床结构多学科优化设计技术,提出从结构上保证精度稳定性的设计思路,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热误差对机床加工精度的影响并提出机床热误差补偿方法,建立热变形对机床精度稳定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机床几何误差及其补偿方法,研究加工误差综合动态补偿技术,形成实用补偿技术方法,并将上述原理方法的研究成果在高速龙门五轴加工中心样机中进行了应用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四川大学 2021-04-11
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 CAD/CAE/CAM 系统
成果简介利用 Visual Basic 开发的零件 CAD/CAE/CAM 系统, 对于简单形状零件可以直接进行零件的设计校核, 对于复杂形状零件如叉头利用 PRO/E 软件参数化设计出零件的三维结构和零件图, 并通过 ANSYS 有限元分析进行强度和刚度的校核,对所有零件进行总装以检查干涉, 对采用数控加工的零件根据三维模型自动生成数控加工程序, 所有三维零件均能 CAD 零件图, 装配图及符合使用和制造工艺要求。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系统的开发, 联轴器的开发效率得到显
安徽工业大学 2021-04-14
孙万臣
内燃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万臣,男,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09-1992.07 吉林工业大学内燃机工程专业本科生;1992.09-1995.03 吉林工业大学内燃机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03-1998.09 吉林工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1999.09-2001.09 吉林大学车辆工程博士后;2002.10-2003.10 日本北海道大学访问学者;2001.09-现在 吉林大学副教授、教授。现任吉林大学内燃机系主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代用燃料汽车分会秘书长、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动机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讲本科生课程发动机原理、增压技术、教授专题讲座;主讲研究生课程排气污染与控制、内燃机燃料与燃烧等。 主要研究方向:内燃机增压技术、燃料设计、燃烧优化与排放控制技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课题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检索20余篇,获授权专利8项。近年来重点开展了内燃机燃料与燃烧优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石油系燃料、气体燃料(天然气、液化石油气)、醇/醚燃料以及生物质燃料等,探索燃料理化特性及燃烧边界条件对于汽车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的影响规律,通过燃料理化特性与燃烧初始边界条件协同配合实现发动机的高效清洁燃烧。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烃类燃料特性对车用压燃式内燃机瞬态工况燃烧及排放影响机理的研究”(50476007)”、“燃料特性及燃烧边界条件对新一代柴油机微粒理化特性及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50876039)”、“宽馏程燃料及缸内活化热氛围协同控制实现压燃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的基础研究(51176064)”;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实现低排放、低燃油耗的柴油机复合增压中冷系统的研究”、“改善增压柴油机瞬态工况性能及排放的技术研究”(20040512)、“降低车用柴油机超细微粒排放的技术研究(20090542)”、吉林省重点项目“生物柴油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技术研究(20080349)”以及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可变喷嘴涡轮增压柴油机瞬态性能及排放的研究”等研究工作,揭示了柴油机瞬态工况燃烧及排放特征、燃料特性对内燃机燃烧及排放的影响规律、新一代超低排放柴油机燃烧模式特点、柴油机超细微粒排放及生成机理、重型柴油机二级增压优化匹配技术、燃烧初始边界主动控制的关键技术等科学问题,累计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30余名。
孙万臣 2021-06-23
王万铁
现任温州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世界华人医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名医协会理事、浙江省温州市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实践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编委、中华全科医学杂志编委、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编委、中国中医药学刊特邀编委等职业。
王万铁 2021-06-2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 6 7
  • ...
  • 293 29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