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面向现代通信和导航领域多应用兼容天线设计技术
综观5G、智能化电子设备、导航定位、柔性可穿戴、RFID、物联网、覆盖系统、通信系统等领域,都需要不同类型的高性能换能器件─天线。对于不同的应用体系、不同的频段,天线具有不同的形貌及技术特征。随着以上多种应用日益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多功能调控管理一体化技术研究的深入,对于这个基本器件的需求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着持续不断增长的需求。团队具有从设计理念到器件材质选取/研发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具有按合作方需求完成多种交叉应用的按需新产品研发天线及相关产品能力,兼顾系统EMC集成化的设计,完成一体化智能化的高端装备制作。 天线是应用面极为广泛、技术含量极高的产品,制作各类天线的材料小型化后用量有限,本身价格一般不超过成品售价十分之一,既可以通过购置知名品牌的基材满足常规需求,也可以通过本团队联合的研究团队按需开发特种基材,获取更高的天线特性。从投资的角度,天线批量制作工艺要求并不复杂,采用常规具有一定精度的机械加工设备或者高稳定度的PCB制版设备就可以完成平面小型化天线,设备寿命较长,在高科技设计技术的保障下操作调控也很方便。扣除产品的后期包装和推广成本,利润极高,需求量大,保守估计各种类别的天线年产值都会在数千万以上,前端创新的可以有数亿,属于低投入高回报的产业。 项目投资额视合作关系而定,一般前期投入每个特需专项前期 100~150万人民币,后期再追加及提成(不包括厂房等投入)。
厦门大学 2021-04-11
周亮教授荣获IEEE多媒体通信领域最佳论文奖
2018年5月23日,IEEE通信学会(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公布了2016-2017年度多媒体通信领域最佳期刊论文奖(Best Journal Paper Award),我校通信与网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周亮教授以唯一作者身份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上的学术论文“On data-driven delay estimation for media cloud”摘得这一奖项。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多媒体通信领域最佳期刊论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获评篇数不超过2篇,旨在从最近两年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Journal/Magazine的高水平期刊论文中遴选出有重大理论创新、重要技术突破的学术论文。本次评选共有78篇期刊论文进入初选,经过评奖委员会(Award Board)9位多媒体通信领域专家严格把关、层层筛选,周亮教授的上述论文获得了这一奖项,这也是2016-2017年度唯一获奖论文。获奖理由是:该论文通过对视频业务从数据到内容的深度分析,设计了端到端用户体验(QoE)客观化表征模型,有效解决了网络多媒体业务用户主观体验难以实现客观化表征的技术难题,且进一步提出的面向大规模、海量多媒体业务的QoE自动测评与提升技术,具有复杂度低、准确度高、易部署等优点,为大数据环境下高效多媒体通信与服务开辟了崭新的解决途径。   周亮教授的获奖为提高我校信息与通信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南京邮电大学 2021-04-26
揭示了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研究的重要进展
通过分析全球尺度的自然草地调查数据(Herbaceous Diversity Network),发现“多样性-生产力”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形式,不相关是主要关系形式,其次才是负相关和正相关,这与人工草地控制试验的研究结果差别很大。研究同时发现,“多样性—生产力”关系会随着环境条件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在低产环境下以正相关为主要形式,中产环境下以不相关为主,而在高产环境下更容易表现为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全球尺度上,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不是提高生产力,而是稳定生产力。该项研究不仅统一了“多样性—生产力”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还将“多样性—生产力—稳定性”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同一个生态学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
中山大学 2021-04-13
发表期刊-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领域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谢琎课题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李林森课题组合作,在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近日,该研究成果以 Simultaneous enhancement of interfacial stability and kinetics of single-crystal LiNi0.6Mn0.2Co0.2O2 through optimized surface coating and doping 为题,在美国化学会旗下学术期刊 Nano Letters 上在线发表。该工作提出的单晶颗粒表面从 ALD 涂层到表面掺杂的转化方法为稳定高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原子层沉积在设计储能材料界面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机遇。 物质学院谢琎课题组 2018 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包文达和上海交通大学 2017级博士研究生钱冠男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谢琎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李林森特别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上科大刘志课题组博士后蔡军、助理研究员余毅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孟德超、马紫峰教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感谢上科大物质学院电镜中心、分析测试平台的大力支持。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项工作受到了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科大启动经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上海科技大学 2021-04-13
在立体三维显示领域取得研究新进展
发现了光化学除氧溶液(二甲亚砜DMSO就是一种典型的光化学除氧溶剂)体系中长寿命磷光化合物的光活化磷光发射(PAP)现象。在此基础上,陆为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基于磷光化合物光活化磷光发射(Photo-activated Phosphorescence, PAP)的立体三维显示系统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研究人员首先选定了含两种磷光化合物(光敏剂Pt(TPB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钙钛矿单晶光电器件领域研究新进展
新型光电器件中载流子传输层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异质原位集成的关键问题,在无机电子传输层上异质原位生长高质量全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在全无机电子传输层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短波红外光电探测器领域取得新进展
短波红外(SWIR)光电探测器可探测1.0–3.0μm的光谱,可广泛应用于遥感、成像和自由空间通信等领域。传统的商用SWIR光电探测器主要依赖于HgCdTe或InAs/GaSb II–型超晶格和InGaAs/GaAsSb II–型量子阱,但是它们都存在一些瓶颈。譬如,HgCdTe半导体存在原料毒性和均匀性差、产率低等问题。而且,HgCdTe SWIR光电探测器必须在低温下工作才能抑制热噪声,以此获得较高的比探测率。此外,基于II
南方科技大学 2021-04-14
微胶囊化松果仁粉及其制造方法
微胶囊化松果仁粉及其制造方法,它属于冲调型饮品及其制造方法.它包含按重量百分比的松果仁粉28~60%,辅料25~55%,乳化剂2~15%,包埋壁材4~17%的原料.制造方法是将松果仁放入温水中磨浆,再用胶体磨精磨,向松果仁粉浆中按比例加入辅料和预膨润好的乳化剂及包埋壁材,送入加热缸中在沸腾下保温,冷却后在240~500Mpa下均质两次.泵入高位槽进行喷雾干燥,晾粉.本发明的产品色泽洁白,保持了原料中的天然成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减少,长期服用对大脑有营养保健作用.尤其是它可长期保存(18~24个月)而不酸败.其制造方法简单,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05-04
一种薄膜型LED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薄膜型LED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器件包括:薄片型线路基板,免金线倒装结构LED芯 片以及一层透光保护膜。本器件LED芯片为倒装结构,芯片电极通过共晶焊接方式固定于薄片型基板,实现免金线键合的电气互联,一层透光保护膜覆盖于芯片和 基板表面。本发明公开的LED器件电极位于器件底部,易于实现表面贴装技术。本发明公开器件厚度在0.25-0.6mm之间,具有厚度薄,体积小,发光角 度大,光效高,可靠性高,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等诸多优点,适合大功率及普通功率LED封装,可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等领域。截至目前,已累计创造产值超过33.66亿元,新增利润2.60亿元。2017年,以本专利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半导体发光器件跨尺度光功能结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且本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
华南理工大学 2021-04-10
三维非硅微纳集成制造技术
随着支配半导体技术数十年的摩尔定律日益接近其发展极限,多种功能器件集成被认为是超越摩尔定律延续集成电路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能够满足多种功能器件高密度集成的制造技术。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就是为此而开发的,该技术通过在更大范围内优选结构/功能材料组合,开发异质集成制造工艺,大大拓展了功能微器件创新设计和制造的腾挪空间。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已形成了涵盖金属、聚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MEMS异质异构制造技术体系,并在多种类型功能器件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初步展现了其基础性支撑作用,相关技术获得2016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微系统集成发展趋势 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  获奖情况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6年团队获奖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 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7年 超薄超快高热流密度微通道散热器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在长期研究经验和技术积累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高热导率材料组合构造的复合结构微通道散热器设计方案,并基于多元兼容集成制造技术完成了多种尺寸样品研制,其中,热源面积与常用功率芯片尺度相当的超薄散热器冷却能力达到800W/cm2以上,在保留传统微通道散热器良好系统兼容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散热能力水平,为解决高功率芯片系统超高热流密度散热问题提供了一个深具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高温薄膜温度传感器研究  发动机燃烧室等极端恶劣环境下(高温、强振动、强腐蚀等)的工作参数现场监测对传感器技术是严峻挑战,国内外研究广泛。交大团队基于特种材料微纳集成制造技术的长期积累,在高温绝缘薄膜材料、多层薄膜应力调控、曲面图形化和高温敏感介质等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成功开发了多种可与现场结构共型的高温薄膜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环境扰动小、响应快、灵敏度高、可分布式安置等优点,该团队已经掌握了温度、应力/应变、热流等多种高温状态参数测量技术,适用温度在800-1300℃之间。 薄膜绝缘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及测试结构 高温薄膜温度传感器制造及曲面图形化技术 薄膜温度传感器在发动机不同部位测温需求 无线温度传感器测温系统 高性能转接板 基于转接板的多芯片封装是2.5D高密度集成最具可行性的方案之一。但是传统的硅转接板性价比不高,阻碍了广泛应用。上海交大团队基于非硅微加工技术的长期积累,突破了硅转接板绝缘层完整性和再分布层热隔离的难题,成功研制了漏电流极低的低成本高性能硅转接板。此外,还开发了复合材料非硅转接板,TCV陶瓷转接板,TGV玻璃转接板等各种三维封装基板,实验室能够针对不同类型器件三维高密度封装的具体要求,定制开发不同功能的专用转接板,为多功能、高密度、高功率、低成本封装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TSV-3D 高密度封装概念图  金属-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非硅基转接板实物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5-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0 21 22
  • ...
  • 64 6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