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人民网】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推动行业特色地方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
作为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暨第三届大学校长论坛日前在重庆举办。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接受人民网专访,分享了自己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思考。
云上高博会 2023-04-27
华南理工大学:参与绘制全球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全细胞“地图” 创新班学子在Nature发表论文
发布了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猕猴)全身器官百万单细胞图谱。该图谱将被用于物种进化、脑科学以及药物评价和筛选等相关研究,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资源和工具,为疾病诊疗、靶向药物开发提供助力,为人类更好地探究生命的进化提供可能。
华南理工大学 2022-04-18
《Nature》报道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程斌教授与合作者在量子模拟领域实现突破
强关联体系中的巨大电子库伦相互作用能够诱导产生丰富奇异的量子多体物态,包括非常规超导、莫特绝缘体、维格纳晶体态、非费米液体、量子自旋液体等。
南京理工大学 2022-10-12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是2001年经江西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并经国家教育部确认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独立学院。2015年,学校成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目前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适当开展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与华东交通大学在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会计、翻译五个专业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办学条件:学校位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南昌市,地处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黄家湖畔。随着2019年6月新校区正式动工建设,学校目前形成两校区一基地的办学格局,校园占地3169.08亩。学校配备有大型电子阅览室、智慧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中心,以及物理、机械、汽车、检测、力学、建筑、电工、电子、通信、单片机、网络、3D打印、物流、摄影、演播等17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建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817.06万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122万余册,电子文献122万余册。学科专业:学校现有土木建筑分院、机电工程分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分院、经济管理分院、人文法学分院、艺术与体育分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基础学科部等七院一部。学校目前开设了3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法、文、艺、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及管理学类专业有26个,占全部专业的70.27%,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并且在交通工程类专业形成一定特色。近四年,学校共有25个专业参与全省专业综合评价,有5个排名第一,9个排名第二,总体排名靠前。通信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3个专业被列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数控机床与编程》《中级财务会计学》3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教育教学: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学校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重达40%左右。学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先后与大唐移动、省建科院、江西中核测绘院、南昌铁路局、江西运通汽车、中铁二十四局等几十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合作办学,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达100%,进一步健全了“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依托铁路系统单位、校企合作单位和江西省浙江总商会的丰富企业资源(在赣企业6万多家,上规模企业1万多家,亿元企业1千多家),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位于江西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考研(含出国留学)、参军入伍、录取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国企、上市大型企业等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屡创新高,三年来共获国家级奖项25项,省级奖项668项。科研创新: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组建了“能源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所”“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高水平教研机构,积极开展“产学研用”探索,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三年来,学校获批省级科研立项一百多项,签订横向课题12项,发表SCI论文、CSSCI论文、EI论文、中文核心论文、出版教材专著等数量也有所增加。荣获省级科研成果奖、市厅级科研成果,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二百多项。学校移动通信实验室获批南昌市重点实验室,节能与结构实验室获批赣江新区重点实验室,微纳米功能材料团队获批赣江新区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师资队伍:截止目前,学校共有自有教师694名,外聘教师174名,折合专任教师总数781人,生师比为17.80:1。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30.73%;研究生学历占比48.53%;双师型教师占比10.5%。开放办学:学校于2016年成立了国际交流中心,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已与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组织学生赴海外研学交流,有近百名学生出国留学深造。党建思政: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初心和使命,把党的建设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彻教育事业,切实以“服务学生成才、服务教师成长、服务学校发展”为核心,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保证政治方向、领导思政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凝聚智慧力量、推动学院发展”的政治核心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党建成果。《独立学院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研究与实践》荣获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学生党建中心》获全省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实践创新成果一等奖;《学生入党公开答辩机制》获江西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成果三等奖;获评江西省高校标准化党员活动室一个;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一个。社会声誉:学校严格规范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开拓办学思路,办学水平已位于全国独立学院前列,省内独立学院第一方阵,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教育总评榜综合实力独立学院20强”“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学校”等5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未来。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育人为本、服务社会”为宗旨 ,秉承“自强 厚德 求实 创新”校训精神,恪守“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立校、开放办学、特色发展”办学理念,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造德育教育特色、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抓手,聚焦“双转”目标任务,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成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2021-02-01
2019年“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大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大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1-12-16
2019年“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体系下电力能源领域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始终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动向,与南方电网等主要电力能源企业在“本科-研究生”两个层次、“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建设”四个维度同步推进,形成更加多元、开放、可持续的联合办学格局和体系,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为国家特别是南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卓越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1-12-16
报道太原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超快混沌物理随机码(密钥)研究成果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全球科学新闻发布平台“EurekAlert!”及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等国际主流学术媒体分别以“Ultrafastall-optical random bit generator”和“Photons can enable real-time physical random bit generation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pp”为题对该成果进行了报道,认为该技术可消除物理随机码实时产生技术面临的电子瓶颈,在信息安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太原理工大学 2022-06-07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国铁集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历史沿革: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与上海铁道学院各自继续办学。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办学条件:学校坐落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学校临江怀湖、依山傍水,校内百鸟齐鸣、百花争艳、百树竞发,是一所宜学、宜教、宜研、宜居的山水学园。占地面积2816亩,各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1亿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234万册,电子文献233万册。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副教授6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以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双千计划”、“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170余人次。教师博士化率达51.1%。 学科专业:学校涵盖工、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4个学科成为江西省学科联盟牵头学科,具1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是硕士研究生推免工作单位。50余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中1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15个专业入选省一流专业。拥有4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参加全省高校首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16个获评第一、13个第二、6个第三。 教育教学:学校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各类学生3万余人。2014年,学校面向基层一线多维互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先后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推动育人理念从“本科教学”转变为“本科教育”,主体地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自2015级学生起实施完全学分制,大力推行小班化、互动式教学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卓越工程师班”“中铁国际班”等特色班级;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实施“天佑学子培育计划”,成立天佑学院,发挥天佑学院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特区和试验基地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具有领袖、领军潜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西首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奖项300余项。 科研创新:学校现拥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水果智能光电检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科技平台40余个。近5年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80余项,省级项目680余项,获各类科研经费总计4.26亿元;获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江西省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和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奖励;拥有国家级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获2018年度江西省科技奖11项,其中一等奖4项,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近1/5,位居全省第一;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300余篇,其中,14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900余项;出版论著教材580余部。 招生就业:学校面向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招生,部分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在22个分批次招生的省份中,均参加一本批次招生。近年来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生源质量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连续20年获全省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评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及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位居全省高校前二。每年两成以上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四成以上到国企就业,85%以上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学生毕业5年后的平均月收入、职位晋升次数、自主创业比例较全国同类高校分别高出45.9%、0.5次和1.3%。毕业生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五得”交大人才特质,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开放办学: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40余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学分转换及师生交流交换项目,合作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不断深化“校企、校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2-01
专家报告荟萃㊸ | 北京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李旭珊: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届高校心理健康创新发展论坛是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同期学术活动。期间,李旭珊主任以《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她提出,数字化时代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共同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3-14
2020年“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华南理工大学校企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风景园林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落实教育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工作部署,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20年8月启动了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推选工作,经资格审核、通讯推选、路演答辩、走访考察以及网上公示等环节,共有103项案例认定为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近期,“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微信号将陆续推出“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推介专栏,欢迎关注。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2-02-18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 9 10
  • ...
  • 178 17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