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宁夏职业技术大学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一所集现代职业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为一体的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另辖宁夏农业学校)。承担着高等职业教育、远程开放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学历教育、技工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办学任务。学校由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宁夏重工业职工大学、宁夏职工科技学院、宁夏机械技工学校、宁夏农业学校、宁夏农垦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宁夏轻工业学校7所院校合并组建而成,保留了“宁夏广播电视大学”牌子。学校由三个校区组成:新校区占地1583亩,电大老校区占地37亩,原轻纺校区占地30亩,另建有农科综合实训基地508亩。 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常规和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113个,校企合作兴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0个。建有高水平的中国(宁夏)现代物流、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综合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正在积极筹建现代纺织公共实训中心、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实训中心,以及宁夏职教园区共享共用培训宿舍楼和中国(宁夏)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学校现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35980名,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9244名(含高职学生6184名、中职学生3060名),全区电大2015-2017学年在籍本专科学生26736人。 学校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职业教育园区,是自治区第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42所高校成员单位之一,全国文明单位。拥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真实和仿真环境实验实训室113个,校企合作兴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6个。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709名,副教授、高工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89名(其中正高职称人员93人),硕士以上学历188名,“双师”素质教师229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实施专业领军人才、高精尖人才、国际人才培养计划,聘请了48名在行业企业极具影响力的技能大师作为专业带头人,聘请了300多名行业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了一支“行业专家引领型”的双师教学团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干部。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1名、全国优秀工作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名、宁夏“313人才”2名、宁夏“塞上名师”1名、宁夏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名。 学校紧贴宁夏产业发展需求,开设50个专业(方向),涵盖农林牧、材料与能源、化工技术、装备制造、制药、电子信息、财经旅游、现代纺织、艺术设计传媒、健康服务等10大类。其中,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示范专业3个、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2011-2017年,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国际赛事奖项1个、获得国家赛事奖项39个、获得行业赛事奖项31个、获得自治区赛事奖项358个。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传承了“开放、合作、包容、发展”的办学传统,确立了“笃信好学、志在生民”的教育使命。经过长期积淀,这些文化基因已经凝聚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学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盯经济结构调整趋势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全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学研同步推进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宁夏职业技术大学 2021-02-01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2022-05-24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在自然指数期刊《Inorganic Chemistry》发表封面研究论文
研究利用天然植物多酚化合物木犀草素与微量营养元素金属锰离子成功合成了一种具有类酶活性的材料(Lu-Mn纳米酶),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在微酸性条件下(肿瘤微环境)可高效地将H2O2转化为具有肿瘤细胞清除能力的·OH,能够有效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四川农业大学 2025-02-24
专家报告荟萃㉟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明教授: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探索
北航有幸入选全国第一批10家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2022年9月份正式挂牌,目标是实现“一个特区”“三个转变”“五个强化”,在重大工程创新实践中培养科学家式的工程总师。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2-26
专家报告荟萃㊴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志群:产业学院的理论与实践
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专家报告产业学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志群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3-11
专家报告荟萃⑲ |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赵玉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蜕变与嬗变
学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2019年率先制定一流本科教育的行动计划、新工科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以及新时代五育方案,架起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持续推动新工科的建设。
高等教育博览会 2025-07-0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为服务国家创新发展需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逐步起建立了校领导主管、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学院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并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定期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部署并出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效举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2-08-10
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大规模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其发电、负荷、设备故障以及天气等因素的多重不确定性交互渗透,对信息控制系统产生严重依赖,使系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全面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防御风险的能力,华北电力大学刘文霞和张建华教授团队在 2007 至 2016 年间 ,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 5 个纵向课题,同时与贵州、海南和吉林省等多家电力公司合作,从电网规划、运行、应急和信息四个应用领域入手本项目从电网规划、运行、应急和信息四个应用领域入手,开展风险评估理论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   (1)创新提出了表征新能源不确定性影响的电压波动风险量化评价方法,突破了复杂大电网风险评价效率和风电场模型精度低的技术难题,研发了计及多重风险的大规模风电并网规划方案辅助决策系统(见图1、图2a);   (2)提出了大规模风电并网下电力系统小信号稳定性与运行风险评估新方法,建立了融合运行风险的优化调度框架,率先研发了电网短期和超短期风险评估系统(见图2b),填补了国内外该应用领域空白;   (3)提出了电力系统大停电风险的辨识与预警方法,解决了大规模风电接入情况下电网自组织临界态的辨识难题,首次建立了区域电网大停电风险的应急管理体系;   (4)系统地提出了设备、厂站及广域系统三个层面的电力信息安全评估方法,突破了信息-物理域耦合带来的安全性量化难题,为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信息安全技术支撑。   基于此项目,研究团队共申请发明专利 11 项,已授权 7 项;软件著作权 3 项;发表论文 76 篇,其中 SCI 论文 10篇、 EI 期刊论文 46 篇,总被引用量 29237 次;专著 1 册。同时,此项目成功应用于北京、华北电网的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有利支撑了奥运保电;研发的应用系统应用于贵州、海南和吉林等省,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华北电力大学 2021-02-01
大型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协同优化与智能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复杂多变海况与恶劣运行环境中,大型综合电力系统各类型扰动和故障频繁,严重影响了大功率变频装置与高精密仪器的可靠运行,系统安全稳定问题远比陆地电网严峻,亟需突破解决。提高装备性能和系统调控水平,是保障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围绕综合电力系统优化与智能运行技术难题,历经十余年的产学研攻关,取得了多项独创性技术成果: 1、发明基于多电平功率模块的大功率变频系统及自适应虚拟同步电机控制技术,研制国产5MW大功率多重优化控制变频装置。 2、首创多频带混合电力滤波器及参数动态优化技术,开发变压器可控预充磁装置,研制船舶电能质量诊断与协同优化控制系统。 3、提出大型船舶电站-电网自适应广域协调保护方法,研制协调保护装置与模糊多目标故障智能自愈系统。 4、发明船舶负载功率波动模糊分频与协同优化分配技术,提出综合电力系统分级协同稳定控制机制与方法,开发船舶能量动态智能优化管理系统。 项目获16项专利,成果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解决了我国民用船舶电力系统关键装备“卡脖子”的问题,有效支撑了综合电力系统的优质运行。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海洋981”半潜式钻井平台、“雪龙2”等综合科考船、大型箱船,其中“东方红3”科考船电网运行参数部分世界领先,获CCTV、新浪网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项目核心装备与系统打通了高技术船舶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了上海船舶工业高端化转型与发展,近三年新增产值10.39亿、利润1.48亿、利税0.5亿,衍生技术已拓展应用至多个配电网示范工程。 图 2 自主优化控制大功率变频装置 图 3 混合滤波器实物图  图 4 电能质量主动优化控制系统 图 5   智能保护与自愈系统现场应用及测试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5-11
大型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协同优化与智能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成果/简介:201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复杂多变海况与恶劣运行环境中,大型综合电力系统各类型扰动和故障频繁,严重影响了大功率变频装置与高精密仪器的可靠运行,系统安全稳定问题远比陆地电网严峻,亟需突破解决。提高装备性能和系统调控水平,是保障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围绕综合电力系统优化与智能运行技术难题,历经十余年的产学研攻关,取得了多项独创性技术成果:1、发明基于多电平功率模块的大功率变频系统及自适应虚拟同步电机控制技术,研制国产5MW大功率多重优化控制变频装置。2、首创多频带混合电力滤波器及参数动态优化技术,开发变压器可控预充磁装置,研制船舶电能质量诊断与协同优化控制系统。3、提出大型船舶电站-电网自适应广域协调保护方法,研制协调保护装置与模糊多目标故障智能自愈系统。4、发明船舶负载功率波动模糊分频与协同优化分配技术,提出综合电力系统分级协同稳定控制机制与方法,开发船舶能量动态智能优化管理系统。项目获16项专利,成果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解决了我国民用船舶电力系统关键装备“卡脖子”的问题,有效支撑了综合电力系统的优质运行。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海洋981”半潜式钻井平台、“雪龙2”等综合科考船、大型箱船,其中“东方红3”科考船电网运行参数部分世界领先,获CCTV、新浪网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项目核心装备与系统打通了高技术船舶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了上海船舶工业高端化转型与发展,近三年新增产值10.39亿、利润1.48亿、利税0.5亿,衍生技术已拓展应用至多个配电网示范工程。图 2 自主优化控制大功率变频装置图 3 混合滤波器实物图 图 4 电能质量主动优化控制系统图 5  智能保护与自愈系统现场应用及测试知识产权类型:发明专利 、 软件著作权技术先进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方式:与企业合作获得政府支持情况:国家级计划/专项类别:科技部重大专项、上海市重大项目等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56 57 58
  • ...
  • 185 186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