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靶向分子探针的肿瘤精准给药筛查技术的产业化
本项目属于肿瘤靶向药物的体外药敏检测,是基于化学靶向药与 其靶蛋白在细胞死亡时也可结合的特性,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发光基团与靶向药连接,得到一系列候选探针,经细胞筛选、裸鼠荷瘤切片共 定位、人源病理样本孵育验证,筛选获得靶向药探针。将探针与患者 活检样本共孵育后,通过检测其荧光分布及强度即可直接得知患者对 该靶向药的敏感程度,从而给予患者更加精准的给药建议。该技术检 测耗时短、结果准确、方法便捷、易于推广,能够与基于大数据的基 因检测技术形成很好的互补融合,帮助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出更加精 准的诊疗方案。 技术创新点: 该探针能够实现将靶向药与患者活检样本的结合情况进行原位 显色并相对定量,其荧光的分布及强度直接提示患者对该靶向药的敏 感程度,目前国内尚无其他技术能够实现。该技术能够弥补基因检测 只能从基因水平间接预测药物敏感度的不足,给出的结果更为准确和 个性化。目前我们已合成并检测了包括 3 种肺癌靶向药探针在内的 6 种探针,项目一期预计合成国内已上市的 6 种肺癌化学靶向药的全部 探针。 市场应用前景: 近年来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愈发蓬勃,2016 年其国内市场估值 已达百亿。精准医疗大致分为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两大板块,目前精 准诊断一般依靠间接法或直接法。间接法主要通过基因及表观遗传学 检测和大数据分析,对同一亚型的患者给出相同的诊疗方案,其准确 性强烈依赖于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及大数据库的完善程度。一代 Sanger 测序虽成本较低易于普及,但只能检测单基因突变,且灵敏度较低、 检测耗时长、工作量大,无法满足庞大的测序需求;二代测序 NGS 具 有通量高、敏感度强、能够获得未知突变信息等优势,但其仪器和试 剂要求极高价格昂贵,且能够准确解读数据的科研人员十分稀缺。同时,基因检测不能检出基因表达过程中旁路对于待测基因表达的影响, 将直接导致给药建议有误差。直接法主要是肿瘤药敏技术,如 MTT 比色法、ATP 荧光检测法等,需要依托原代肿瘤细胞培养技术,该技 术由于巨大的个体化差异,成功率很不稳定,使得该类技术普及困难。 基于以上情况,开发一种更加精准敏锐且操作便捷、易于推广的肿瘤 精准给药筛查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该技术能够与现有的精准诊断 技术形成强有力的互补,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 案,为患者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为国内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一 个全新的思路。 合作方式: 融资共同开发,优先与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合作。 鉴于技术保密性,暂未申请专利。
南开大学 2021-04-13
农田信息地-空-星多尺度获取与精准管理关键技术及装备
农作物生长环境及不同生长阶段水分、养分和病虫害等关键信息难以适时、全域、快速准确获取,地面定点测试、无人机低空监测和卫星大面积遥感的地-空-星三位一体多源信息获取与融合技术体系,充分发挥了地面定位涓星的灵活精确、无人机检测主动快速、卫星遥感高效面广等综合优势,满足了全周期、全天候、大面积、低成本信息获取与肥水药精准管理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农田信息的地面点测量效率低、成本高,无人机监测载荷小、作业面积有限,卫星遥感分辨率低、受周期性和云雾影响,单一检测手段难以满足精准生产管理要求。 浙大团队研发了农田定点信息地面车载动态快速获取技术与装备、田块尺度作物信息无人机低空遥感高效获取技术与装备、区域尺度农田信息卫星遥感解析和多源融合技术与系统,解决了地面实测信息、无人机低空感知与卫星遥感信息的时空融合难题,在省域土壤缺水量与墒情预测、省/市/县三级耕地地力管理与测士配方施肥、田块肥水药精准管理进行了广泛应用。 该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其中在多尺度农田信息快速获取与融合技术、无人机变量喷药作业技术及肥水药一体化变频控制和喷施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近三年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推广应用,累计综合效益13.7亿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浙江大学 2023-05-11
长三角区域肉羊规模化高效精准养殖关键技术
一、项目分类 显著效益成果转化 二、成果简介 项目组历时15年,围绕长三角肉羊系统地开展了遗传资源挖掘与选育、高效繁育与繁殖营养调控、营养标准制订与全混合日粮开发等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筛选和鉴定了一批肉羊高繁殖力候选基因,系统开展了湖羊和地方山羊的保护、提纯复壮与选育,建立了高繁育种核心群,获得了批量克隆和转基因克隆羊。 (2)系统揭示了高繁母羊生殖内分泌规律和卵泡发育机理,阐明了营养因素对肉羊卵泡发育和孕体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为提高母羊的繁殖力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3)率先研究了湖羊及杜湖杂交组合不同阶段营养需要量参数,制定营养标准,填补了空白。率先开发肉羊TMR颗粒饲料配方、调制及饲喂工艺,提高了非常规饲料资源利用率,为肉羊精准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撑。 基于该成果,项目组累计推广出栏种羊74.32 万只,出栏肉羊72.07万只,TMR颗粒饲料推广量达50万吨,推动以海门为中心,辐射带动启东、太仓等区域,打造海启仓“一机两翼”肉羊特色片区,已经入选2020年农业农村部“一县一业”样板县,并通过肉羊养殖技术扶贫助力产业脱贫攻坚。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一种人类多能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方法及培养添加剂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类多能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方法及培养添加剂。人类多能干细胞包括人类胚胎干细胞和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为人体内各种组织,可以用来制作疾病模型、进行药物毒性检验,并可通过细胞移植,取代损伤病变的细胞,促进机体创伤修复和治疗疾病。造血干细胞终身存在于人体,能够分化为血液系统的各类细胞,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小胶质细胞、树突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NK-淋巴细胞等,在临床治疗血液类疾病、癌症等方面有重要价值。目前诱导人类多能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途径主要有:拟胚体分化法和基质细胞共培养法。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拟胚体法一般需要消耗大量多能干细胞,其分化阶段的不一致导致其分化效率普遍较低且耗时较长;基质细胞共培养法效率不稳定,会引入动物源成分。例如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OP9细胞共培养,会引入鼠源性成分,为诱导分化的造血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带来安全隐患。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类多能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方法及培养添加剂。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制备造血干细胞的试剂盒,包括培养液II、培养液III、培养液IV和培养液V;
清华大学 2021-04-10
一种多能干细胞形成必需蛋白CREPT的在诱导多能干细胞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领域中,一种多能干细胞形成必需蛋白CREPT的在诱导多能干细胞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制备多能干细胞及不能诱导为多能干细胞的细胞模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下述X1)或X2)的方法:X1)多能干细胞的制备方法,包括:增加名称为动物细胞1的出发动物细胞中CREPT蛋白质的含量和/或活性,得到重组动物细胞,利用所述重组动物细胞制备多能干细胞;所述动物细胞1非干细胞;X2)不能诱导为多能干细胞的细胞模型的制备方法,包括:降低名称为动物细胞2的出发动物细胞中所述CREPT蛋白质的含量和/或活性,得到不能诱导为多能干细胞的细胞模型;所述动物细胞2非干细胞且表达所述CREPT蛋白质。所述动物细胞1和所述动物细胞2均为离体的动物细胞。利用所述重组动物细胞制备多能干细胞可利用Yamanaka因子进行。Yamanaka因子为Oct4、Sox2、Klf4和c-Myc。
南开大学 2021-04-10
国科大毕业生合作在体外人8细胞期胚胎样细胞方面取得研究新进展
该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非转基因、快速且可控的重编程方法,首次真正将人多能干细胞(PSC)诱导为全能性的8细胞期胚胎样细胞(8CLC)。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06-01
软骨细胞仿生培养模型及其制备方法
关节软骨损伤及其退行性病变-骨关节炎给社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劳动力损失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骨软骨生物医学研究日益深入,但另一方面,减少动物的使用又是一个巨大挑战,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趋势。因应这一挑战,体外模型,包括多种类器官,被开发出来并用于体外生物医学研究,有效减少了实验动物使用数量,并提升了研究的准确性。本项目通过制备仿生模型,为骨软骨的缺损和再生研究提供了体外、准确的研究手段。
北京大学 2021-02-01
鉴定和定量低频体细胞突变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鉴定和定量低频体细胞突变的方法,特别涉及鉴定转座子基因组定位、方向和拷贝数的方法。本发明利用不同转座子家族的特异位点,通过构建文库灵敏、特异地富集转座子插入序列;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准确地鉴定样本中转座子的基因组定位、方向、拷贝数和类型。使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经济地、精准地鉴定生殖系和体细胞转座子插入事件。此外,本方法可应用于检测任何序列已知区域内的低频遗传变异。在临床诊断应用方面,本方法在检测由转座子插入导致的遗传疾病上有重大潜力,并在理解体细胞嵌合突变的产生及其潜在致病性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 2021-02-01
细胞死亡化学生物学研究综述
 细胞死亡是最重要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之一。目前我们所认知的细胞死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细胞坏死(necrosis)和细胞凋亡(apoptosis)。长期以来,细胞坏死被认为是不被调控的,然而近些年研究表明某些细胞坏死也是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受到基因严格调控。细胞坏死参与很多重要的生理过程中,并与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肿瘤、急性胰腺炎、缺血性心脑管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因此,深入研究细胞坏死的分子机制和与之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然而,由于许多和细胞死亡相关的调控基因都存在“致命性”,而且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非常复杂,目前经典生物学研究方法遇到了很大瓶颈。因此,开发出通过运用小分子探针,且具有高效、可视、可控、和定量化的化学方法来研究细胞死亡的生物作用机制和调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 2021-04-11
细胞焦亡抗肿瘤免疫功能的研究
在活体内实现肿瘤选择性的蛋白功能调控,对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药物开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是化学生物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该研究工作一方面展现了基于三氟化硼脱硅反应的“双靶向激活”策略效率高、生物正交性好的优势,揭示了将探针改造为激活剂(Probing-to-Perturbing)这一设想在活体蛋白激活上的巨大潜力。利用这个新颖的生物正交技术,该研究揭示少部分的肿瘤细胞发生焦亡,就足以有效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激活很强的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该发现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Gasdermin家族蛋白也成为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这类蛋白的激动剂则很有可能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方向。
北京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5 16 17
  • ...
  • 567 56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