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厦门医学院
厦门医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是福建省三所医学本科高校之一,是福建中南部唯一的一所医学本科高校。办学渊源可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鼓浪屿医学专门学校。历经百年,厦门医学院形成了“德厚立人,术湛立业”的校训文化,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学校立足厦门、面向福建乃至全国,致力于为医疗卫生行业和生物制药、健康养老产业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厦门医学院坐落于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厦门市集美区,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占地面积500余亩,总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近50万册。 厦门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系、口腔医学系、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技术系、基础医学部、公共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部等9个教学机构,设有图书馆、科学实验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等3个教学辅助机构,拥有附属第二医院(三甲综合性医院)、附属口腔医院(三级专科医院)等2所直属附属医院。为满足我省、我市人才需求,补足民生短板,2018年学校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等6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新增精神医学、康复治疗学、海洋药学和医学检验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同时设有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学、药品生产技术、药品生物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质量与安全、化妆品经营与管理、医学美容技术、健康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等20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 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升。现有教职医护员工2253人(含直属附属医院),专任教师292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7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96%;拥有博士学位的85人,硕士学位的155人,硕士学位以上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2%;“双师型”教师148人,占50.5%;兼职教师83人。学校共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师德标兵、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2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8人,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2人,市拔尖人才1人,市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市青年创新人才1人,市台湾特聘专家1人、台湾特聘专才4人,iF设计奖、德国红点奖获得者1人。 专业建设扎实推进。学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多项重点建设专业或特色专业、示范点及课程等,其中国家级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全国健康服务类示范点1个,全国养老服务类示范点1个,国家行指委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包括服务产业特色专业1个,精品专业1个,示范专业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精品课程9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教学成果奖3项,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市级包括重点专业5个。 科研能力加速发展。学校现有省级科研平台4个,市级科研平台2个,校级科研平台5个,其中,2017-2018年新增福建省机能与临床转化高校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研究所,新申报口腔生物材料工程中心。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技类立项97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6项,市厅级83项;社科类立项市厅级以上59项,其中省级6项。横向课题23项;校级课题275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授权专利43项;授权著作权42项,转让科技成果4项;发表科技类论文492篇,其中SCI收录70篇;社科类论文162篇。 医教协同不断深化。学校建有临床及口腔类别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除2所直属附属医院外,还拥有厦门市仙岳医院(三级甲等)、泉州市儿童医院(三级专科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拥有16所教学医院和17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1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9.13%,就业率连续六年保持在99%以上。2017年,在校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技能比赛获奖励25项;毕业生参加临床、口腔、护理3类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均列全国领先。 对外合作交流卓有成效。学校与台湾阳明大学、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台北医学大学、台湾慈济科技大学、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台湾嘉南药理大学、台湾中台科技大学、韩国金泉大学、韩国大田大学、德国科隆实践应用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互派学者、学生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的交流。 新时代,新征程,厦门医学院将围绕“一”个总目标,即建成一所立足厦门、服务地方、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迎接首届临床医学本科生的执业医师考试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两”个大考;全力做好党建、业务(教学、科研、医疗)和安稳“三”项重点工作;大力培养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单位尽责、对病人尽心的“四尽”人才;努力实现党建强起来、车头带起来、人心聚起来、士气鼓起来、水平提起来“五个起来”的内涵发展;全面实施党建引领、特色办校、人才兴校、质量立校、改革强校、依法治校“六大战略”。
厦门医学院 2021-02-01
厦门工学院
厦门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特区之一、海上花园城市——福建省厦门市,坐落在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华侨领袖、中国民办教育优秀典范陈嘉庚先生的故乡——集美大学城。学校占地面积86.94万平方米(1304.13亩),已投入使用的校舍建筑面积39.71万平方米。这里毗邻杏林湾、浔江湾、园博苑,近旁还有碧溪风景区与交通枢纽厦门北站。背依青山,前瞻大海,校舍俨然,鸟语花香,拥有靓丽的校园风光和充裕的学习条件。 学校目前设置有机械与制造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商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十个教学单位,共设33个本科专业,还设有国学院等机构,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学、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校。 学校已经建设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素质上乘的教学管理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73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9.0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19人,占比33.06%。教师队伍中,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8人,曾担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的47人。 学校图书馆总面积3.9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80余万册,可使用电子图书88.7万种。拥有CNKI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加入“福建省高校数字图书馆”FULink平台,还可以共享西安交通大学数字图书馆资源。 学校不仅建有完备的教学设施,而且建设了系列的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至未园、卓尔园、天工园、天鹭园、音乐厅、音乐港、射艺馆、工程文化馆、展览馆、艺术展览厅等等,构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表达体系。 学校建有142间各类实验室、实训室。其中,工程坊拥有先进的实习实训设施。学校还建有135个校外实习基地,与许多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学校现有4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还有若干高校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近年来获得了一大批省级科研与教改项目。 学校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积极对接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推动国际化办学,与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部分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学校内部进行国际化教学实验。 学校还与西安交通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共建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人才,推动了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学校以“明志、博学、修身、力行”为校训,以“百年树人,百年名校”的宏大愿景为办学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开展博雅教育,实行学院与书院双院协同育人,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2017年,学校荣获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的福建省民办本科院校发展潜力排名第一名。近些年,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7%以上。一批批优秀学生或升学深造,或奉献企业、行业,或积极创业,展示了厦门工学院学子的优良素质。 学校在经过十年发展之后,正在向着更高的办学境界努力发展。
厦门工学院 2021-02-01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办学始于1952年,是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福建省最受考生欢迎的高职院校之一。学校座落于拥有“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多项殊荣的中国经济特区厦门,位于厦门市岛内主城区,校园依山傍海,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学校占地516.87亩,有教职工521人,其中专任教师291人,正高职称教师15人,副高职称教师93人,专任教师中有75.26%是硕博士,其中硕士186人,博士33人,拥有一支规模稳定、专业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6035人,开放教育学生4532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072人,来自7个国家的留学生171名。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跨界融合、服务需求、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以奋斗者为本的治校,致力于培养有职业尊严的劳动者。近年来,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省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入选“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项目、“福建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荣获福建省文明学校、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秉持“因城而生,为市则活”的信念,主动对接厦门现代产业体系需求,围绕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自贸区建设和厦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紧贴厦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了智能制造、云计算、旅游会展等10个专业群。 学校汇集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的多方资源,互利共赢,协同育人,与海翼集团、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LED国家检测中心等一百多家企业和单位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厦门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办了国内首个非公组织党建人才订单班,组建了福建省首个轨道交通方面的职教联盟,建成了全国职业院校中第一套地铁综合运营仿真培训系统,开建了福建省首个建行校园E银行。 学校成立了校内二级学院——国际职业教育学院,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中国“工匠精神”的专才。 学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引入行业精英团队充实师资力量,将企业的岗位培训前置,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学校注重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融为一体,以中华技能大师、杰出校友“盖军衔精神”为引领,实施“等待、陪伴、支撑、相信;严格”的大爱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我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97.58%,有83.69%的毕业生留在厦门工作,已成为地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与厦门市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厦门分部)一体化办学,协同开展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学校主动承接了厦门社区书院的建设与运行,满足市民对终身学习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求。 目前,学校正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机遇,努力培养有尊严的劳动者,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2021-02-01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于2002年4月开始筹建,2004年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建院,实施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一所具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的民办综合性艺术高职院校。学院最初在鼓浪屿办学七年,2009年11月,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学院整体搬迁到翔安校区。学院目前已经完成了新校区校园第一期180亩土地的征地工作,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校园首期规划设计方案也已获市规划局审批通过,现已进入施工阶段。 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院长曾讲来教授系原集美大学党委副书记,在高校党委及行政领导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先后兼任过多种社会工作职务,积累了丰富的高校管理工作经验。同时,学院拥有一支团结奋进,富有开拓精神,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领导团队,正在带领着全院教职工把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的教育发展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学院现设音乐系、舞蹈系、科艺系、音乐剧系、编导系、戏剧影视系、经管系、公共基础部等7个系一个部,开设“舞蹈表演、音乐表演、影视表演、艺术设计、公共事务管理、编导、音乐剧表演、电子商务、影视多媒体技术、航空服务、旅游服务与管理、中西面点工艺、财务管理、工程监理”等14个高职专业,涵盖20多个专业方向;2011年还开设了舞蹈表演及音乐表演2个成人专科专业。 学院现有在校生近千人,教师100余人,其中有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名校的专家、教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为莘莘学子搭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平台。 我院建院以来以培养市场需要、知识全面的艺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以特色办学著称,办学成果显著。2007年我院开办了全省唯一的音乐剧专业并于2008年进行全国首部原创校园音乐剧《铁窗歌手》的创作与演出,赢得了省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而这一创举也被省教育厅列为2009年“省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2010年学院科艺系承接的厦门市科技局科研项目“鼓浪屿三维仿真旅游导游系统”,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成果,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学院在办学实践中自觉地对艺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艺术教育之路。2010年学院成为教育部高教司立项的特色学校案例研究的全国首批5所"特色学校"之一,2011年学院案例研究《民众艺术》一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全国出版发行,获得热烈反响。十余年来,广大师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捷报频传,据统计,我院师生在厦门市、福建省、华东区直至全国的艺术比赛中以及在香港、新加坡举行的国际比赛中获奖已达二百余次。其中,文化部与教育部主持的国家级奖项8项;华东六省一市奖项4项;福建省级奖项14项。2004年受教育部和中国文联派遣,厦门演艺职业学院艺术团赴法国、荷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深受各国友人的好评和欢迎; 2006年学院舞蹈系参加第八届全国学校“桃李杯”舞蹈比赛,参赛节目分别获两个三等奖、三个优秀表演奖和四个优秀剧目奖;2007年参加首届华东六省一市大学生舞蹈比赛,我院群舞《火的节日》和现代舞《永不止步》分别荣获表演大奖和创作类二等奖;2008年9 月06级音乐系唐啸同学在“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中荣获“钢琴演奏”单项第二名;2009年,群舞《麦田里的守望者》获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金奖; 2010年参加全国第七届“荷花杯”校园舞蹈比赛,群舞《醉梅园》获创作金奖;在韩国首尔举办的世界青少年舞蹈比赛中《醉梅园》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荣获两项首尔国际金奖。2011年,音乐系多位学生在新加坡国际钢琴大赛、香港国际钢琴公开赛以及“魅力中国”国际艺术节、第六届海峡两岸四地青少年艺术节中获奖。2012年——2014年,我院师生参加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分别获得艺术表演奖、优秀创作奖、艺术作品奖等多个奖项。2013年音乐系教师创作作品《练声曲》入围“海峡两岸现代科技音乐节”,郭刚老师获得福建省第二届“金钟花奖”声乐比赛优秀歌手;褚震老师获得厦门市第三届青年歌手大赛美声组一等奖;戏剧影视表演系杨健老师代表厦门市文化局在文化部主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小品《等》获得戏剧类群星奖;舞蹈系获得福建省第二届“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创作铜奖和优秀组织奖;这几年,我院学生还屡获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的多个奖项,2014年,我院洪烨幸子同学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艺术专业技能(中国舞表演)三等奖。同年7月,音乐系褚震老师在“第四届孔雀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获二等奖。这累累的硕果彰显了我院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灵活开放的多元艺术教育领域的继续教育体系,2010年我院设立了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与集美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合作,开办专升本函授教育;2011年经北京市教委和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北京舞蹈学院福建函授站在本院挂牌,目前专升本专业有舞蹈编导、舞蹈表演、音乐剧方向、国际标准舞方向、舞美设计和公共事业管理等6个专业方向。为满足社会考生的需要,继续教育学院还同北京舞蹈学院建立了高中起点直升本科的高起专合作模式。此外还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省舞蹈家协会建立的少儿舞蹈考级基地。近年来,每年为社会培训服务达三千人次以上,同时还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拥有中国舞考级教师资格证的舞蹈教师。这些教师在基层各自的岗位上,播撒艺术的种子,传播艺术的芬芳,培育了大批少儿舞蹈考级的优秀学员。我院还率先在学院学生中开设国家级"素质教育舞蹈课",有利于学生将来毕业后,能适应教育改革和海峡两岸艺术交流的新需求。 为贯彻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深化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我院认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厦门歌舞剧院、厦门鼓浪屿音乐厅、厦门闽南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厦门大姆哥动漫股份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事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了二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我院的实践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院重视闽台文化艺术交流,自2010年与台湾高凤数位内容学院签署《高凤数位内容学院与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议书》后,利用厦门的区位优势,每年都邀请台湾著名的艺术家、艺术团体来我校做专题讲座、学术交流。他们是:台湾爵士钢琴协会创始人蔡佩志教授、舞蹈艺术家廖末喜;闽籍台湾舞蹈家周晋中、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吕国梁、台湾媛婷民间舞团;台湾音乐教育博士洪再添教授;台湾著名音乐艺术指导、打击乐演奏家林水永教授等。2014年我院派往台湾大华科技大学交流学习的三名学生(叶嘉惠、任子琳、高凡青)荣获国际创新发明海报竞赛铜牌。 我院把改革创新作为学院事业发展的动力,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办学十余年来,不断调整原有办学模式,一方面坚持以艺术专业教育为学院特色学科加以发展;另一方面,为增加学院办学活力,增强学院的生存能力,同时响应国家和厦门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建设“美丽厦门”的新要求,我院已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扩大信息传媒类专业和旅游、酒店管理类、经管类、建筑类的新专业,以适应海西经济区和厦门经济特区的人才需求。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我院将加倍努力,与时俱进,在上级和社会各界的领导和支持下,加快学院内涵建设,使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的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厦门经济特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海西的腾飞与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 2021-02-01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创办于2000年,前身为厦门南洋专修学院。学校是由海内外热心教育的十五位学者、企业家联合发起创办的,学校坐落于美丽温馨的海上花园城市厦门,校园占地587亩,设计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由瑞士著名建筑师设计,集现代、生态、数字、环保等多重概念于一体,2014年学校被厦门市绿化委员会评为“花园式单位”。 学校校内实验实训教学面积2.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175.53万元,纸质藏书48.7万册。校内教学设施完善,生活配备齐全、交通出行便利。学校现有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含橱柜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外国语与旅游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部,设置有物联网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工程造价、服装设计、酒店管理等46个专业,涵盖装备制造、土木建筑、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等高职教育专业大类,其中工科专业25个,逐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与管理、文化艺术、土建、财经、商贸等7大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309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特色办学,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创业型、创新型、开放式”办学,注重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一流的师资,保证一流的教学质量,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聘请一大批专兼职教授、副教授、讲师来校任教,并有特聘外教、企业家来校授课。学校推行校企合作与闽台“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双轨教学。毕业生获取“双证书”比例高于85%,学校努力与境外乃至国际接轨,目前已与台湾、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30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在校修完相关课程后,可择优推荐到海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 学校地处经济特区,拥有开放办学和就业创业先决条件,毕业生深受企业青睐。学校每年举办“百场千家”校园招聘会,每年都会有上千家企业来校招聘毕业生,每个毕业生在校内至少拥有3个以上就业机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6.6%。2005年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目前增加到1370万元,为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支持,郑智勇和廖江湖两位毕业生曾于2006年获得首批创业基金人民币12万。为反哺母校的扶持,成功创业的校友郑智勇捐赠母校100万元设立“慧赢教育创业基金”,支持本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学校成立艺术团、模特队、礼仪队、蓝球队、足球队、文学社、创业协会、英语协会、日语角、PC俱乐部、吉他协会、漫画社、网球队等多个学生社团组织,其中艺术团、模特队、礼仪队、蓝球队、足球队已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社团。 学校设立学生勤工助学中心,为在校生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服务,每年皆有数千名学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在特区中外资企业兼职。学校设立理咨询中心,建立了心理咨询四级保健系统。 学校实施多元化办学模式,推行校会合作、校企合作、闽台合作、国际化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与福建省和厦门市橱柜商会合作,成立国内第一个橱柜专业,培养橱柜行业急缺人才;与6所台湾高校和十几家台资企业合作开展“校校企”合作项目,引进台湾高校优秀师资和课程,建设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6个闽台合作专业,选派学生赴台学习交流,培养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急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的高校合作,开展师生互访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世界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十余年来,学校秉持“以人为本,特色办学,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曾出台免费生政策,总结并推广“六个坚持”治学方略: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创新,坚持以质量和特色取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坚持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坚持走现代化、开放式办学之路;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四育人”,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学子:“2003年感动厦门十大人物”林婕;“爱心大使”福建省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张良健;2004年福建省IBM 电子商务软件设计大赛冠军钟小坚;2005年亚洲小姐总冠军王磊;2006年福建省第十届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专业计算机组第一名刘强、田翠;世界小姐上海赛区冠军、厦门市旅游形象大使吴捷;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电子商务软件设计一等奖获得者余凯、卢孔锦、赵建志;导游之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秦雪丽;首届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福建赛区)公外组一等奖获得者高慧。…… 学校承担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3项,取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项,建成福建省示范专业2个,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精品课程4门,6个专业在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中进入前十名。学校是福建省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院校之一,具有招收海外留学生资格。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福建省“4A级中国社会组织”,厦门市“5A级平安校园”、“绿色校园”、“花园式单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市民最喜爱的厦门职业院校”等荣誉。2011年在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中名列第一;2014年荣获教育部思政司“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特等奖;2015年成功承办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论坛,被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研究分会授予“特别贡献奖”;在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发布的“2015年福建省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潜力排名”中位列第一;2016年被厦门市政府确定为唯一一所支持升本的民办高校,并列入厦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2021-02-0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香港举办内地与港澳大学校长圆桌会
内地与港澳15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生命科学开放联盟正式成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8-13
厦门算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算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5-03-18
厦门理工学院
厦门理工学院位于“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国家中心城市——厦门,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遵循“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积极探索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的服务地方发展道路,建设“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1981年建校(前身鹭江职业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2012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3年,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入选教育部、发改委“十三五”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全国100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66所)。2018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2019年,学校更名大学工作成功获教育部批准列入“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2020年,新增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峡商贸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影视与传播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软件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8个院、部。学校现有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艺术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含研究生、留学生);截至2020年3月,学校共有专任教师近11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为93%,拥有包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师、闽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在内的一批高层次师资队伍。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学校确立了“强工程、厚经管、大文化”的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布局,重点发展机械装备、车辆工程、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材料应用技术、城乡建设与环保、文化产业、创意与设计、商贸及金融服务等10余个专业群。现有机械工程省级高原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等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2个省级应用型培育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校企协同育人、中外合作、闽台合作等多种培养方式。2012年以来,在福建省本二批高考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居省内同批次高校首位;半数以上专业列入本一批招生;具有篮球(女子)和健美操两个国家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2018年学校开始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学校毕业生以“务实精神好、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足、外语水平高”等特点广受业界欢迎,一次性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我校学生在国内外各类学生竞赛中成绩突出,自2017年以来,已获各类学生竞赛奖项近2500项,国家级奖项超过1000项,学生获奖人次达8000人次,连续三年全省名列前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发布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结果中我校位列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名。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及世界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世界大学生健美操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光电设计、结构设计、物流设计、机器人、英语竞赛等国家级重点大赛中获冠军、金奖或一等奖200余项。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现有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1个,省级12个;特色专业国家级1个,省级9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1个,省级7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国家级5个、省级6个;省级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精品课程82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省级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1项;省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5项;优秀教材国家级4部,省级3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1个,省级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5个;省级示范性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263项,省级713个;被评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智慧教学试点项目”院校。2009年以来,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7项。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6个专业通过台湾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通过认证数量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精心实施“阳光雨露计划”,培育了以“周末文化集市”、“文明班级创建”、“素质养成主题周”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学生带进舞台中央,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素质养成平台上的主角。积极搭建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服务育人平台,“厦理工e起来”微信公众平台获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大力倡导“守望相助”的校园亲情理念,激发学生自助互助的热情,引导学生亲情体验,完善阳光健康人格。科研平台建设扎实。现拥有福建省客车及特种车辆研发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与安全技术研究院、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光电技术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风灾害与风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医疗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软件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农村污水处理与用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福建自然灾害监测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两岸文创研究院等省级科研平台31个,厦门市科研平台20余个。科研水平快速提升。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和经费总额连续十年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2012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项目2100余项,横向项目180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超过4个亿。“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级项目105项,省市级重大项目9项,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6项;新增省部级以上奖励4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及以上奖项7项;授权发明专利319件,发表高水平论文1300余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在厦高校中率先启动《服务海西/厦门行动计划(2009-2013年)》;制定并实施《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2018年)》;成立大学科技园,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吸引了一批优质上市企业入园,园区产值超过2个亿。与ABB公司、冠捷科技、宸鸿科技、玉晶光电、联芯电子、开发晶照明、麦克奥迪集团、翔业集团、好慷在家等在内的30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全球安卓系统研发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中心、触控产品检测中心等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福建省时尚设计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在龙岩打造了全国首个高校红色孵化器-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深度参与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积极参加“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每年发布“两岸创意经济研究年度报告”。与中国航天集团、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冠捷显示器等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多项项目获得工信部立项,项目总投资近3亿元。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探索实施“先导项目”,2016年以来,累计拨付先导资金3000余万元,立项 “企业委托型”项目30余个,“团队培育型”项目20余个,由此引导立项的校企合作项目经费达6000余万元,累计为合作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先后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60多所优质大学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共建轨道交通研究中心,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共同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爱尔兰科克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海外名校共同开展师生交流和本硕士生的联合培养。实施海外高端外专引智和海外教授聘请计划,招收侨生、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国际生到校学习。在闽台合作上先行先试,与30多所台湾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不断创新闽台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与台湾铭传大学共建“海峡商贸学院”,与逢甲大学等合作“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与宸鸿科技集团开启双元制教学模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与台湾科技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元智大学联合设立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学校的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学校”,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誉为“地方经济的人才摇篮”等。近年来,学校办学成绩学校的综合改革、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等工作多次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肯定。根据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显示,我校在福建省高校发展潜力排名中进步明显,我校发展潜力跻身福建省11所重点建设高校第6名。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2-01
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纳入高考统招计划,具有独立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大专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办学区位优势】 学院座落在“国际花园城市”——厦门。厦门是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风景秀美,重视教育,有“教育城”的美誉,多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和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办学理念领先】学院提出“立足厦门,面向海西,合理定位,科学发展”的服务海西行动计划,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办学模式,坚持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相应专业与专业群,大力培养当地紧缺实用的技能型人才,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把学院建成一所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优异的创新型高职院校。 【办学条件优越】东海学院是由一批成功企业家和优秀教育家投资举办的一所新兴高校,办学资金雄厚,设备精良,管理先进。校区目前占地260亩,规划用地1000亩。校内环境优美,教学与生活条件优越,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均配备电梯,教室、实验室、阅览室配备空调,是莘莘学子深造成才的理想学府。 【师资队伍完善】学院拥有一批知识渊博、学术精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和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院领导班子主要成员、系部领导与专业骨干教师都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校园文化丰富】学院除了校园网、广播站和《东海简讯》、《梦之源》、《听潮》等校刊校报外,学生社联会还组织了文学社、书法社、计算机协会、心琴吉他协会、市场营销协会、足球协会、散打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社团,积极开展演讲赛、辩论赛、书法赛、歌咏赛、舞蹈赛、拔河赛和各类球赛,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各类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能力。 【就业优势明显】厦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城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内外大企业纷纷落户厦门,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我院各专业都有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这为我院学生勤工助学、教学实践、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渠道。近几年来,我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低于96%,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高考统招的全日制高等院校(院校代码14059),也是福建省支持并主导倡办的省内仅有的两所软件职业院校之一。学校坐落于厦门集美大学城,这里依山面海,风景优美,交通便捷。 厦门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是著名的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人文荟萃、信息发达、经济活跃,拥有“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 集美,一个闻名遐迩的侨乡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历史文化丰厚,环境恬静幽雅。这里不仅积淀着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公益教育精神,还蕴藏着集美学村、鳌园、园博苑等标志性文化园林名胜。这里是厦门的几何中心,还有高等学府林立的大学城。 学校占地面积800亩,规划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设计独具特色,完全建成后可容纳20000人生活、学习。现建成有雄伟壮观的联体教学楼群、财政部扶持省内最大的校内实训基地、温馨明亮的花园式公寓生活区及国际标准足球场、篮球场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此外,还建有软件开发实训室、动画渲染集群实训室、无纸化动画实训室、三维动画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VR室内设计展示实训室等60个实训室,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2000千多万元,纸质和电子图书 40万册,教学用计算机2976台。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先后与110家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着力打造“一个核心”即软件和信息服务,“三大产业链”即电子信息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链、现代服务业链,“六大专业群”即软件与网络技术专业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数字创意专业群、文化创意专业群、经济与信息服务专业群、国际商务与贸易专业群的特色专业集群。学校设有软件工程系、数字传媒系、经济管理系、设计艺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外语外贸系等6个系32个专业,形成了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为主,动漫艺术设计、财经、旅游、电子商务等大类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先后获批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市级重点专业3个,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获得省教学成果奖6项,同时被授予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材重点培训基地。 学校拥有一支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占75 %以上,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80 %以上,“双师”型教师占70 %以上。其中8名教师被聘为省教育评估专家,4人进入省级专业带头人行列。 学校近年来相继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第十一届“文明学校”,福建省“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诚信教育进校园先进单位”,福建省“诚实守信示范单位”,厦门市“5A级平安校园”和厦门市“绿色校园”等荣誉称号。 2013年4月,学校由民办非企业转制为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办好学院,2016年5月,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国有企业厦门建发集团、联发集团支持办学。 学校坚持职业教育的实用型和职业性,坚持产学合作,以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学做一体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努力践行“德才兼备,学做一体”的校训,积极构建学生素质养成体系,不断深化改革教学模式。 学校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时将生产一线信息反馈、吸纳到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实训实习场所,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技能。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实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笔试、口试、练习、作品制作、论文、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着重检查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形成项目促教、竞赛促学、以赛代考的特色机制。学校学生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各类比赛获奖100多项,获全国、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89项,成绩列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在第四届全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二、个性化培养的的教育体系 学校秉持“爱校如家,育生如子”的教育理念,师生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齐抓校风学风,共建校园文化。教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秩序,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注重自身发展。 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秉承“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高职教育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及课堂上去发现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实施针对性教学;注重设置“潜能导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尤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评价体系,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三、人才为本的办学理念 学校秉承“人才为本”的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环境,努力打造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团队。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根据办学需要,积极引进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和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担任专任教师,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工程师来校兼课,以闽台合作交流为契机引进台湾优秀师资,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学校鼓励支持教师继续深造,提供多渠道的进修培训、学习交流、实践锻炼等机会,注重提升师资的综合素质。 学校创造良好环境,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鼓励人才创新,营造舒适、健康、协调的工作氛围。 四、以地方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 学校采用类型多样、形式灵活的服务模式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研发服务,积极为厦门市培训服务外包人才,我校是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的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承办单位及培训单位、福建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授予的“福建省软件适用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商务局、厦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首批厦门市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集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的“集美区公共实训基地”,多年来培训了大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 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技能鉴定,多次荣获省市“职业技能鉴定优秀单位”。 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拥军项目,为部队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实用软件等,受到部队等相关单位欢迎和赞誉。 五、对外交流的典范 响应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及教育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学校依托地域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闽台交流合作,选择对口的国外高校和台湾高校、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合办专业、互派师生、合编教材、合作研发项目,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一流的实训设备、先进的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认证,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学校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英国中央南开夏大学、台湾逢甲大学等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包括合作办学、学术交流、师生交流、合作研究、双校园学习等。 六、校企合作的标兵 厦门市是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软件产业是厦门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关企业迅速增多,而软件人才,尤其是软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却严重匮乏。作为厦门市软件园三期的配套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秉承“立德树人,协动产业”的办学理念,邀请行业企业高管、技术技能专家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保证校企合作、产学合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对接产业共建专业。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建专业(方向)协议,共建课程,实行订单式培养,实现学生就业与岗位无缝对接。学校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邀请行业企业高工高管与本校教授一起负责专业建设和专业教研室工作。学校还邀请行业企业的高工高管与本校教师共同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规划,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聘请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与本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 融合产业共同发展。与企业共建职业培训基地,面向企业和社会培训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引入企业共建科研中心,共同申报科研课题。正与多家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双发共同发展。学校每年不断向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很多人已成为业界精英。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将充分运用体制机制和国有企业厦门建发集团、联发集团的资源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不断增强办学治校能力,努力将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172 17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