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一种微型的桥式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型的桥式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四个悬 臂梁,金属桥面,四个金属桥墩和衬底;每一个悬臂梁均为 L 型结构, 悬臂梁的一端与一个金属桥墩垂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金属桥面连接; 金属桥面与悬臂梁位于同一个平面,四个悬臂梁将金属桥面悬挂于衬 底上,并在金属桥面的下底面与衬底之间形成空腔结构。方法包括在 洁净的衬底表面制备金属桥墩;在形成有金属桥墩的衬底表面涂覆牺 牲层;对牺牲层进行光刻处理后将金属桥墩顶部的牺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张弦结构体系分析设计理论及施工关键技术
土木建筑科学技术领域,提出了张弦(弦支)结构体系;建立了弦支穹顶结构成套分析设计理论;研发出滚动式和插板式拉索节点专利构造技术;形成了张弦结构体系智能化和可视化施工分析软件、健康监测系统、整体提升等成套施工技术。为张弦结构的推广应用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关键的技术支撑,在国内外81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天津大学 2021-04-14
张弦结构体系分析设计理论及施工关键技术
成果的背景及主要用途: 高效大跨度结构体系不仅关系到资源节约、施工便捷和效果美观,更是一个国家建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的梁板式结构用钢量大效能低、单层网壳稳定性差支座水平推力大、单一网格结构难以实现轻盈美观,研发新型大跨体系成为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课题组在较早开展张拉整体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从 1998 年开始对张弦结构大跨度建筑结构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张弦结构分析设计理论和施工成套技术,解决了张弦结构基础理论匮乏、分析方法欠缺和在工程应用中受到结构选型、节点构造、施工方法和监测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制约的技术难题,为张弦结构的推广应用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 技术原理与工艺流程简介: 1、系统研究基于张拉整体思想的张弦结构体系,提出了发明专利-弦支筒壳和弦支混凝土楼盖等新型张弦结构形式,建立了平面、空间等张弦结构分类体系,研发自制设备空气加热索膨胀系数测定仪和水域加热索膨胀系数测定仪,测定了张弦结构核心构件-拉索的膨胀系数,为张弦结构分析设计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确定了平面和平面组合型张弦结构的最优构成规律,揭示了平面和平面组合型张弦结构静动力特性和抗风性能,研发出专利技术—自平衡加载反力架并试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插板式拉索节点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解决了平面及平面组合型张弦结构分析计算和拉索连接节点方面的技术难题。 3、提出两种弦支穹顶分类方法和预应力二阶段分析方法,创建连续折线索单元分析技术,建立了弦支穹顶从找形、预应力设定到结构性能分析的设计方法,基于模型和实物试验及理论分析揭示了弦支穹顶结构静动力性能和稳定特性,研发了空间张弦结构的节点专利技术—预应力钢结构滚动式张拉索节点,形成弦支穹顶分析设计理论体系,解决了弦支穹顶应用中分析设计和节点构造的技术难题。 4、研发出张弦结构施工工艺仿真系统,提出了预应力施加方法和摩擦损失补偿方法,开发了张弦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解决了张弦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全过程控制、监测、安全和预应力损失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地面整体拼装、一次张拉外斜索成形”的施工方法,突破了大跨度索穹顶结构张拉成形的技术瓶颈。 技术水平及专利与获奖情况: 该项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 72 篇(其中 SCI 检索 9 篇、EI 检索 27 篇),获发明专利 7 项,实用新型专利 8 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项,天津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前景分析及效益预测: 本项目关键创新成果代表了现代大跨度结构技术的水平,引领了世界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大跨度技术在世界工程领域的地位,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可应用于体育场馆、会展中心、交通枢纽站房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工程中。项目发表论文 72 篇(9 篇 SCI、27 篇 EI),获发明专利 7 项,成果编入 10 本著作和 6 本规程,推动了土木工程学科发展,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结构工程科技人才,对现代大跨结构的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中国空间结构从大国向强国迈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领域: 该项目科研成果已应用于包括奥运会场馆在内的近百项大跨度结构工程中,可广泛应用于大型体育场馆、会展文化中心、重大交通枢纽、大型厂房等基础设施工程中,可推广应用程度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工程节支总额超过二亿元,对我国大跨结构技术的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天津大学 2021-04-11
基于真实项目的平台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创业学:服务创新与商业模式构建》教材为理论架构,围绕书中的核心理论展开常规的“学者+企业家”研讨,围绕书中的基础理论展开理论研究和工具开发,启动构建“基于真实商业项目”的创业教育研究数据库。
上海大学 2022-08-12
动力电池的设计、装配与应用
针对目前动力锂离子电池所存在的问题,采用全对称设计理念,严格控制动力锂电池工作过程中的热生成,抑制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设计出具有高安全性锂离子动力电池。该成果与中国直升机研究所合作,开发了高倍率纯电动直升机用动力电池组,具有功率大、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等优势;并在开发适合于电动汽车用的高能高循环、低成本、高安全性、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需求,解决动力电池目前所面临的安全性问题。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5-04
一种基于段结构的瓦记录转换层的读写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段结构的瓦记录转换层的读写方法,将瓦记录磁盘直接应用到现有的存储系统中,基于段结构的瓦记录转换层进行读写处理;对于地址映射表,采用段内动态块映射的方法,有效的减少了瓦记录磁盘的写放大倍数,提高了磁盘性能;同时,SSTL·828·使用了一种基于最近最久未被访问段的写缓存替换算法来管理瓦记录磁盘中的非易失性缓存 NVRAM;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基于段结构的瓦记录转换层的读写方法,有效的减少了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基于电喷印的立体结构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喷印技术的立体结构制备方法,包括:1)建立立体结构的三维模型;2)利用电喷印装置,根据三维模型生成对应的喷嘴运动路径和姿态;3)控制喷印溶液在电场的作用下从电喷印装置喷出,同时控制喷嘴根据上述运动路径和姿态运动,以进行增材喷印并固化;固化后,即可完成立体结构的喷印成型。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立体结构的制备装置,以及立体结构表面涂层的喷涂装置和方法。本发明具有更多的控制自由度和更高的操作灵活度,可制备独立的复杂曲面片体、镂空立体零件或在已有零部件表面形成微米级厚度的涂层。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高效催化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催化剂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高效催化体系的构建对于实现化学反应的快速化、专一化和温和反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实现绿色化学、节能减排意义重大。本团队在承担了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771046,20903048,21106054)的基础上,针对催化酯化、催化环氧化、催化臭氧化等反应开发了多种不同的体系,包括固体酸、分子筛、离子液体、纳米氧化物、金属配合物等多个类型,其中部分催化环氧化和催化酯化体系已经应用于工业催化。 关键技术、指标及创新点 (1)开发了针对植物油脂的无羧酸环境下催化环氧化的新工艺。先后开发了以铼系配合物、HMS 分子筛、光催化及 SALEN 配合物为代表的催化体系; (2)开发了针对酯化、酯交换反应的非质子酸新催化体系。先后开发了杂多酸、固体酸、离子液体、有机酸和纳米氧化物为代表的催化体系; (3)开发了针对有机物臭氧化降解的新催化体系。先后开发了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铈、分子筛和磁性纳米结构为代表的催化体系。 
江南大学 2021-04-13
锁链式震损可替换耗能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锁链式震损可替换耗能装置,包括U型预埋接头(1)、带开关的锁链式纽扣(2)、顶端附有连接圆环的钢筋套筒(3)以及耗能钢棒(4),该装置用于干接缝节段拼装桥墩中,U型预埋接头(1)分别预埋在承台的顶部和底部第二节段的底部,通过带开关的锁链式纽扣(2)将U型预埋接头(1)和顶端附有连接圆环的钢筋套筒(3)相连,耗能钢棒(4)两端连接接头(4.1)与顶端附有连接圆环的钢筋套筒(3)相连。使用本发明的干接缝节段拼装桥墩,不仅具有良好的自复位能力和耗能能力,而且可以通过震后替换本发明,实现对震后桥墩的快速修复。
东南大学 2021-04-11
一种基于氮化钛的新型纳米结构光阴极
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氮化钛材料的新型纳米结构光阴极;所述氮化钛光阴极包括衬底、氮化钛纳米结构层;还涉及了该型氮化钛光阴极的制备方法,及其电场辅助型光阴极测试装置,所述电场辅助型光阴极包括绝缘垫片、金属薄板阳极、上/下电极导线、外加偏压电源。本设计中核心的氮化钛纳米结构具有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会带来光子吸收增强和局域电场增强,且材料功函数仅约为3.7eV和导电性优良,有助于光致电子的发射;通过设计氮化钛结构的组成纳米图形和结构参数,可获得与入射激励光波相匹配的等离激元共振,实现可光调控的电子发射。因所述氮化钛材料还具有稳定的物化性质,从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作为稳定、高效率的光阴极。
东南大学 2021-04-1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7 18 19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