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玫瑰花提取物及其应用
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氧自由基不仅与衰老有关,而且与人类大部分常见的主要疾病均有关,从人类死亡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到人类最可怕的癌症以及艾滋病,无一不和自由基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防治自由基产生及清除已有自由基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目前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诱变性,在使用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所以国内外研究人员正在从植物中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叶中的茶多酚,甘草中三萜类,黄酮类;银杏叶提取物主要为黄酮类,萜类等。但从玫瑰花中提取抗氧化活性物质至今未见报道。 玫瑰
南开大学 2021-04-14
一种复合散热结构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散热结构,其包括铜基板,所述铜基板包 括两部分:上端(202)和下端(204),以及金属管(206);所述上 端(202)和下端(204)构成真空腔体,即形成微热管,在所述腔体 的内壁部分(208)烧结一层铜,或者采用细铜丝编织的铜丝网,所述 金属管(206)横穿所述真空腔体。由于铜基板内部有真空腔结构,采 用蒸发冷凝循环来传递热量,热阻远远小于同类金属板,而且液冷管 道的引入也可以提高冷却效率。在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环孢菌素 T 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我国草地农业发展缓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畜牧业发展也减 速,因而致使每年我国从国外进口的牧草以及购买婴儿奶制品的数量 逐年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缺少具有抗性的优异牧草品种, 尤其是具有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牧草。每年我国牧草由于植物病原真菌 的危害,造成大面积减产和生长缓慢,并且还影响奶制品的安全。虽 然现阶段化学合成的杀灭植物病原真菌药物在植物病害防治中起着 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大家对农药毒性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兰州大学 2021-04-14
高性能铝基合金制备及其应用
本成果为一系列铝基合金材料,包括铝硅合金、铝碳化硅梯度复合材料以及高硅铝合金壳体的成形方法和模具。将铝硅合金粉末和铝基复合材料的板坯直接铺设进行热压烧结,不需要经过冷压成型,减小热膨胀系数,易于控制铝基复合材料层的厚度和形状,确保工艺的可重复。 将铝硅合金与铝碳化硅有机结合,构成具有多层梯度结构的铝硅/铝碳化硅梯度复合材料,一方面利用铝碳化硅复合材料的高强度和高模量,为电子器件提供良好的机械性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铝硅合金的易加工、可镀覆、可激光焊接等优点,有利于加工成具有复杂形状的封装壳体,为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提供封装保护。本成果还提供一种加工模具,可以对高硅铝合金壳体的尺寸进行约束,使得成型后尺寸偏差小,且通过模具设计可以获得不同形状大小的封装壳体,成形后尺寸偏差小,合格率高。
中南大学 2023-08-03
牛支原体致弱菌株及其应用
该项目利用体外高温胁迫连续传代180代将牛支原体临床分离株HB0801致弱,获得致弱株系列,通过牛体试验证实,第150代致弱株(F150)可作为疫苗株。还利用细菌发酵技术,筛选与优化将牛支原体的活菌数由109CFU/ml提高至1010CFU/ml,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国内外均无此类产品上市销售,可申请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牛支原体致弱活疫苗为黄色或微黄色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疫苗每头份活菌数不少于1×108CFU/ml,纯粹无杂菌,免疫保护率可达70%以上,剩余水平小于4%,-15℃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8个月。牛支原体致弱活疫苗可应用于1-5月龄的本地黄牛和奶牛,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牛支原体肺炎的免疫预防。 市场前景:目前市场上均无牛支原体弱毒活疫苗销售,牛支原体每年给我国的养牛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市场上急需可以有效防控牛支原体肺炎的疫苗产品。牛支原体致弱活疫苗的市场前景广阔。 预期经济效益:销售成本:12/头份,销售价格:20元/头份,年产值:2000万元,年利税:400万。 转化条件: 按年产100万头份计算,投资总额:1000万 所需厂房:800-1000平方米 所需人员:10人;主要设备:GMP车间、发酵罐、脉动真空高压灭菌锅、洗烘联动机、分装扎盖机、贴签机等。 成果完成时间:2012年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玫瑰花提取物及其应用
目前研究结果显示,氧自由基不仅与衰老有关,而且与人类大多数疾病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从人类死亡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到人类最可怕的癌症以及艾滋病,无一不和自由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科研人员试图通过防治自由基产生或清除过量自由基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目前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诱变性,在使用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所以国内外研究人员一直试图从植物中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叶中的茶多酚、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和萜类等。本研究项目是从玫瑰花中提取抗氧化活性物质,并对其提取方法和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应用进行探索。 本项目涉及天然植物玫瑰花的提取,该提取物包括多糖类、蛋白类和有机酸类,总有效成分占提取物总量的 30%,其中主要包括含多糖 84.74%,蛋白 8.57%,没食子酸衍生物 6.69%。得到的玫瑰花提取物不仅对机体红细胞溶血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且对组织脂质过氧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高效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活性,是一种高效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 玫瑰花提取物通过防止机体的自由基产生和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预防与自由基有关的各种疾病的发生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用于天然保健品开发。该植物资源丰富,提取容易,安全无毒。
南开大学 2021-04-13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实验器
宁波华茂文教股份有限公司 2021-08-23
生物柴油制备生产新技术
完成人简介:申烨华教授一直从事资源化学、化学生物学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化学与蛋白质化学,研究课题包括以沙生木本油料植物长柄扁桃为核心从事沙生植物产业化开发研究、以自主开发的新型生物柴油固体催化剂为技术核心开发生物柴油新技术、以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复性及结构解析为技术核心从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抗癌机理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申请专利17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项(第一发明人9项),转让专利1项。陕西省科技厅鉴定科研成果3项,关于长柄扁桃食用油和蛋白粉的研究为国际首创,三项成果的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 成果内容: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适用于动植物油脂、餐饮废弃油和酸化油等原料,技术核心是拥有两种新型催化剂,酯化阶段用有机酸代替常用的硫酸催化剂,酯交换阶段用固体催化剂代替常用的氢氧化钠催化剂,通过“常压酯化、酯交换”等工艺,生产合格的生物柴油、生物重油、生物轻油、工业甘油等四种产品。该项技术入选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十三五低碳技术”。 成果优势及用途:针对中国生物柴油原料的特性,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是酯化酯交换蒸馏生产生物柴油。经过多年的生产总结,研究团队在优化酯化与酯交换两种催化剂,以及改造工艺和设备的基础上,研究出“常压酯化、酯交换、脱醇、水洗、干燥、减压蒸馏”生产合格生物柴油的工艺。此套新工艺从设备投资、物料消耗、能耗、产品品质及环保配套等多方面达到国内及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特点:(1)生物柴油产品收率高。收率≥92%,平均水平是87%;(2)消耗低。综合能耗≤200kg标煤/吨产品,目前的平均水平300kg标煤/吨产品。甲醇消耗≤130kg /吨产品,目前的平均水平≥150kg /吨产品;(3)无新增污染物。无酸渣产生,用硫酸作催化剂会生成大量的酸渣;(4)投资低。以相同原料5万吨/年生产装置比较,该装置投资为3500万元人民币;中压水解工艺为6500万元人民币;酯交换工艺4300万元人民币;(5)产品质量优异。产品可达欧盟5标准的质量要求。 投资预算:总投资约5000~6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200~4500万元,流动资产1500~1800万元。 成果知识产权情况: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科研成果鉴定1项。 
西北大学 2021-05-11
生物质高温高效燃烧技术
"古代发明热解浓缩生物质制炭,燃烧温度达到1400℃以上,成就了陶瓷、铁器的人类工业,高温是工业的生命。人类钻木取火至今,始终摆脱不了生物质因低热值,燃烧温度低,达不到大工业生产要求的瓶颈,现代工业文明依赖化石燃料的火源技术,是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不可持续的根源。 我校成功开发生物质单相燃烧的绿色高温工业火源技术,取名为霄,霄是继人类仅有的炭和煤之后第三代高温工业火源技术,获得国际专利。从钻木取火、木柴制炭、火药爆炸到化石燃料,人类每一次新火源技术的出现,无不使人类生产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生物质高温高效燃烧技术将构建领先世界绿色工业体"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0
生物柴油制备生产新技术
项目成果/简介:完成人简介:申烨华教授一直从事资源化学、化学生物学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化学与蛋白质化学,研究课题包括以沙生木本油料植物长柄扁桃为核心从事沙生植物产业化开发研究、以自主开发的新型生物柴油固体催化剂为技术核心开发生物柴油新技术、以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复性及结构解析为技术核心从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抗癌机理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西北大学 2021-01-1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4 85 86
  • ...
  • 999 1000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