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IPT信息管道技术及DMCS智能物联分布式测控系统集成方法
1.痛点问题 物联网技术是工业4.0和数字经济智慧化时代的标准性特征技术,是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大数据等核心技术的底层技术基础。物联网技术的本意是希望实现万物直接互联,并能主动协同工作,但目前尚没有一项技术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目前现有的物联网系统架构种类很多,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的顶层软件设计方面,软件研究较多也做得很好,但其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各种底层设备(包括不同厂家生产的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等功能部件)如何联接?在目前现有的各种物联网技术方案不仅系统结构复杂,也只能实现万物间接互联和被动协同工作,而无法实现物联网所需的万物直接互联和主动协同工作。 2.解决方案 本成果所涉的核心技术是IPT(InformationPipeTechnology)信息管道技术及基于IPT信息管道技术的DMCS(DistributedMeasurement&ControlSystem)智能物联分布式测控系统集成方法,以下简称DMCS/IPT。 在基于IPT信息管道技术的DMCS智能物联分布式测控系统中,所有节点均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去中心化”),也无需通过任何指令进行协同工作(“去指令”),所有节点及其联接的底层设备均可直接通过在信息管道中自动交互的测控信息的驱动来实现系统预期的各种测控功能,而若想改变系统功能,也只需改变系统中联接各分布式智能测控节点虚拟的信息管道联接关系即可,多数情况下,无需编程即可实现分布式智能测控系统的快速集成及其功能重构。DMCS/IPT及其所衍生的IPT云/IPT雾智能物联系统架构,能完美实现物联网所需的万物直接互联和主动协同工作。IPT雾是一种可以弥散到工业现场任何一个角落的DMCS/IPT智能测控网络,整个网络只需一条线缆(有线或无线物理链路)即可位于工业现场不同位置的底层设备及其对应的IPT节点彼此联接起来,不仅可通过信息管道实现“去中心化”和“去指令”的智能协同工作,而且可在IPT雾网络中任意位置接入的IPT远程智能联接节点联接至IPT云网络,或者直接联接至任意指定的普通云服务器,并与云端现有的各种物联网专业软件实现对接。IPT云网络则是架构在IPT雾网络之上的DMCS/IPT智能测控网络,可进一步联接不同的IPT雾网络,并通过信息管道解决不同IPT雾网络之间的测控任务协同,以形成更大规模的智能物联网。IPT云网络同样具有“去中心化”和“去指令”等明显技术特征,也能在IPT云网络中任意位置通过接入一个IPT远程智能联接节点,将整个系统联接至任意指定的普通云服务器,并与云端现有的各种物联网专业软件实现对接。 合作需求 1、合作企业现有产品需在某行业或某领域已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且非常熟悉所在行业或领域的业务流程,并深度了解客户的痛点和需求; 2、合作企业需有良好的信誉记录,并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DMCS/IPT新产品的研发,且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技术人才来完善相关产品; 3、合作企业需有愿意跟其他非竞争性企业一起联手打造智能物联网生态圈的愿望。 具备以上合作条件的企业可联系清华技术转移院,通过专利普通许可方式开展各自领域的新产品研发及其推广应用,聚集多方力量,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打造一个可满足数字经济新时代需求的、造福于国家和社会的、国产化的智能物联技术产品生态圈。
清华大学 2022-05-07
一种带漂移干扰的模型预测控制器的建模质量监控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漂移干扰的模型预测控制器的建模质量监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模型;根据闭环控制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给定的控制目标,设计过程的动态模型 MPC 控制器;采用干扰模型及 MPC 控制器控制闭环控制系统,并采集闭环控制系统运行所得的过程数据;根据闭环控制系统结构,对过程输出及过程输入数据进行正交投影,获得过程估计干扰更新;根据闭环控制系统既定参考信号和过程实际输出,获取闭环控制系统的实际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三相六开关整流器负载电流观测的直接功率预测控制方法
三相六开关整流器负载电流观测的直接功率预测控制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相整流器负载电流观测的直接功率预测控制技术,其步骤是:A、通过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分别测出三相电流、三相电网电压和直流侧电容电压;B、通过测量的直流电容电压计算出八种开关组合(000,001,010,100,011,101,110,111)对应的电压矢量;C、给定的直流电压通过滤波器后得到本采样周期的瞬时参考电压,根据直流侧和交流侧功率守恒原则获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一种燃烧后CO2捕集系统的多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烧后CO2捕集系统的多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该预测控制方法以基于化学吸附的燃烧后CO2捕集系统为被控对象,贫液阀门开度和汽轮机低压缸抽汽阀门开度为系统控制输入量,CO2捕集率和再沸器温度为系统输出量;首先基于子空间辨识方法,利用系统运行产生的数据,在不同工况点处建立系统的局部状态空间模型;接着使用间隙度量的方法调研被控对象的非线性分布;进而在合适的局部工况点处建立预测控制器,并设计隶属度函数将其加权组合,建立燃烧后CO2捕集系统多模型预测控制系统。本发明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全局非线性控制能力,能够有效适应系统大范围变工况的需求,快速追踪CO2捕集率设定值,提高CO2捕集系统深度快速灵活运行的水平。
东南大学 2021-04-11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高阶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
实时荧光P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核酸检测技术。然而,由于主流荧光PCR仪器检测通道数目的限制,单个反应所能检测的靶基因数目很难超过6个,限制了该技术在检测涉及多靶点的复杂疾病上的应用。
科技部生物中心 2022-03-23
植物-环境信息快速感知与物联网实时监控技术及装备
项目属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围绕农田信息快速感知、稳定传输和精准管控三大瓶颈难题,在植物养分/生理/病害信息快速感知,土壤水/盐/养分特性多维快速测试,农田复杂环境下信息无线稳定传输,基于作物生长需求的物联网环境调控和肥水药精准管理等核心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研制了系列产品和系统,总体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成果已经在全国20 多个省市的农田、果园与设施农业等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推动我国数字农业和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 2021-04-11
络筒机车间的数据实时采集网络与分析系统
本系统针对络筒机车间的特点,提供一个运行在局域网的数字通信网络软硬件系统,将各分散的络筒机设备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从络筒机生产过程与全车间等不同层面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统计、处理分析、故障检测与状态估计及预测。系统功能: 对络筒机进行实时故障检测;采集络筒机的生产数据:纱织、批号、长度、班产量速度等;质量监控:清纱器切除次数、机械效率\锭、最低效率;提供报表自动生成系统,显示供纱管情况:供应管数、失误数;结合外部市场和本地运行状态实现动态成本监控;根据生产情况进行资源状态计量管理;络筒机的性能分析。将实际制造过程测定的结果与过去的历史记录和企业制定的目标以及客户要求进行比较。
东华大学 2021-02-01
超低功耗、高可靠和强实时微控制器芯片
本项目重点研究面向物联网极低功耗微控制器关键技术,包括宽电压标准单元和片上存储器设计技术、工艺-电压-温度(PVT)偏差检测技术与自适应动态电压和频率调节技术、快速响应的宽负载高效率电源转换技术、低功耗高精度模数转换电路设计技术、极低功耗快速启动晶体振荡器技术;面向工业控制微控制器关键技术,包括高可靠处理器架构、低延时访问存储策略、纳秒级中断响应处理技术、容错型自纠错SRAM 设计技术、高精度时钟基准电路设计技术。
东南大学 2021-04-11
cPCI6U加固高性能实时处理系统(产品)
成果简介:cPCI6U加固高性能实时处理系统是一套基于HPPMI架构、采用cPCI/PMC工业标准和ADI公司的SHARC/TigerSHARC系列DSP技术而构建的标准化、模块化、可扩展、可重构的雷达实时数字信息处理系统平台。该系统采用标准ATR加固设计,处理能力可扩展、对外接口可替换,可以广泛应用于机载、车载等恶劣工作环境下的高性能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任务 项目来源:自行开发 技术领域:电子信息 技术特点:  并行处理规模可扩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面扫描三维测量系统精度的实时调整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扫描三维测量系统精度的实时调整方法。 首先通过判断相机内外部参数是否符合当前工作状态要求来确定面扫 描三维测量系统的精度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相机内外部参数符合当前 工作状态要求则继续测量,否则利用 Levenberg-Marquardt 算法对相机 内外部参数进行优化,使目标函数的平均值最小,此时认为相机内外 部参数是最优的;接着判断目标函数的平均值是否小于误差阈值,是 则用优化后的相机内外部参数继续测量,否则提示用户重新进行标定。 本方法能实时、在线地进行精度自检测和相机参数自动优化,在不重 复标定的情况下,能够使得相机的重投影误差平均值保持在 0.0028 像 素左右达 20 天以上。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14 15 16
  • ...
  • 22 2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