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基于POMs的新型储能材料
POMs开放式的结构适合大的金属阳离子(比如Na+、Mg2+等)的快速传输,单个多金属氧酸盐团簇处于纳米尺寸(1~5nm)在发生可逆的多电子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能够保持其团簇结构的稳定,从而实现稳定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该类材料易于设计合成,易于回收,是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储能材料。首次报道了Li7[V15O36(CO3)]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1.9-4.0 V的电压窗口范围能发生稳定可逆的14个电子的反应,表现出250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而且依然能够保持Li7[V15O36(CO3)]团簇结构的稳定。展示出POMs材料作为储能材料的应用潜力。同时,后续的研究发现{V15O36(CO3)}团簇中,由于不同位点的钒展示出不同的电化学性能,对金属锂表现为不同的氧化还原电位,因此{V15O36(CO3)}团簇展示出同时作为正极和负极的潜力,作为锂离子对称电池,在100 A g-1的电流密度下仍然能够提供高达51.5 kW kg-1的能量密度。同时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周,容量保持率仍然在80%以上。显示出POMs材料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V15O36(CO3)}团簇不仅具有良好的储锂能力,而且作为钠离子电池材料也显示出优异的性能。 {V15O36(CO3)}团簇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能够释放240 mAh g-1的容量,全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390 Wh kg-1(Adv. Mater. , 2015, 27, 4649–4654; Adv. Energy Mater. 2017, DOI: https://doi.org/10.1002/aenm.201701021)。
厦门大学 2021-04-11
新型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
在十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多次强调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说明,当前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发展循环经济,除了资源节约,更重要的是环境友好,因为这涉及到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国民身体素质的优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污染越加严重,特别是有毒重金属的污染不仅蔓延到江河湖泊地下水,也已渗入到植物、动物,因此通过食物、药物已影响到国民的健康及生命。有毒重金属污染的治理较为理想的方法是:即可去除污染的重金属,使污染的水达标排放;又可将重金属资源循环再利用;其三,用以处理重金属的材料也可循环多次使用,从而达到“三循环”,实现最大资源化。本成果可根据具体污染源,设计专一性的重金属离子吸附材料,该材料可高效专一性吸附所涉重金属离子,使污染水质达标排放后,所吸附的重金属离子可选择性解吸附使重金属离子资源回收再用,而所用吸附材料也可再生重复使用。应用领域: 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与回收利用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4-13
全固废新型建筑材料
工业固体废渣的有效处置、生态环境污染的源头治理、新老建筑物的节能降耗、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排水蓄水、美好城市建设中的路面装饰及传统建材生产对土地资源的消耗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成果以尾矿(黑色金属尾矿、有色金属尾矿、稀贵金属尾矿和非金属尾矿)、燃料废渣(粉煤灰、煤矸石、石油焦等)、冶炼废渣(钢铁冶金渣和有色金属冶金渣)、建筑垃圾、水处理污泥及工业粉尘等工业固体废渣为主要原料,制备建筑物隔热保温隔声用泡沫陶瓷、海绵城市建设用透水陶瓷、裸露路面及建筑物装饰用陶瓷板等新型建筑材料制品,提供全固废或以工业废渣为主要组成的新型建筑材料的产业化技术与方案。 根据不同尾矿、燃料废渣、冶炼废渣、建筑垃圾、水处理污泥等工业固废的化学组成与物相特点,利用各废渣化学组成间的协同-互补-相克原理,通过组成的科学设计和工艺控制,实现工业废渣的最佳组合、最大化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通过化学键合和物理包埋技术,实现对废渣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离子的固溶与固封,使制品不产生二次污染。其中,泡沫陶瓷的固废含量为100wt%,体积密度0.37-0.61g/cm3,气孔率78.3-88.5%,抗压强度2.9-8.1MPa,抗弯强度1.4-4.3MPa;透水陶瓷的固废含量为100wt%,透水系数4.68×10-2cm/s,抗压强度72.3MPa,抗弯强度13.3MPa;陶瓷板的固废含量为100wt%,体积密度1.96~2.01g/cm3,最高抗压强度346.5MPa。 优势:(1)原材料优势:以工业废渣为原料,无需消耗化工原料及矿产与土地资源;(2)技术优势:利用各废渣化学组成间的协同-互补-相克效应及固溶-固封技术,既可实现废渣的最佳组合、最大化利用,又可赋予制品优良的综合性能,还可降低烧结温度与时间,从而减少制备过程的能源消耗与排放。(3)其它优势:与有机泡沫材料相比,无机泡沫材料耐高温,无安全隐患;与免烧结泡沫水泥相比,烧结泡沫陶瓷的强度高,使用可靠性强。
中南大学 2022-12-15
新型橡胶材料一一杜仲胶
内容介绍: 杜仲胶与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丁基橡胶、乙 丙橡胶等之一、二共混、硫化得到硫化胶,其滚动阻力和生热在已知轮 胎用胶中是最低的。通过改变配方中杜仲胶的含量,可以获得性能优异 的弹性体。该弹性体最大的特点是:滚动阻力小、动态压缩生热低、耐 疲劳性能优异,同时耐磨性和抗湿滑性也很好,具有轮胎行驶性能的较 佳综合平衡,是发展航空、越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4-14
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近几年来,纳米材料的研究风糜全球,在高科技领域中有如下应用:光催化有机物降解材料;保结抗菌涂层材料;阻燃,抗紫外线材料;敏感器元件材料;复合材料的增硬增韧等,应用范围日益广泛。目前,我们能提供以下几种纳米材料的制备,应用和性能检测方法,如:二氧化钛,二氧化锌,二氧化铈等,这些氧化物的生产已达到批量(2公斤)以上,纳米二氧化钛能使树脂的硬度提高8倍,韧性也有很大提高。
厦门大学 2021-01-12
高性能大规格复杂截面铝合金型材挤压成形及应用 技术
本项目研制了 20 余种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和大规格优质挤压用铸锭的制备技 术;研发了大型精密挤压模具优化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试模次数≤5 次,模具 寿命≥35t/套;研发了挤压工艺控制与优化技术,以及型材后处理专用设备和技 术,使大规格复杂截面铝型材成品率提高到 62%以上。本技术获国家科技支撑 计划项目资助,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利用本技术,已累计研制生产了生产高性能铝型材 68570 吨。为 300 余列 高速列车、280 列地铁轻轨列车研制提供了车体型材;在半挂载重汽车、船舶 中获得广泛应用,为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韩国 DU 等研制了系列高性 能大规格复杂铝型材。
山东大学 2021-04-13
铝型材挤压模的 CAD/CAE/CAM 一体化技术
项目研究内容 :铝合金由于重量轻、强度高、色泽鲜艳、易于加工等 特点,因而近年来在航空、汽车、交通、建筑等部门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 应用。根据统计,我国的铝型材生产能力已达 200 万吨 /年,位于世界第三, 仅居美国、日本之后。目前,我国国内铝型材生产线 2,000 余条,年需挤 压模约 30 万套,但目前我国国内的挤压模设计仍主要凭借人工经验,所 设计制造的挤压模(特别是型材截面较复杂的挤压模)挤出的
南昌大学 2021-04-14
新型活体测温技术
目前热应变测温技术存在两个难题。一是测温范围不超过 52ºC,即组织温升不超过 15ºC。第二个难题是该技术在活体中的应用,关键是对活体生理运动的补偿。 本项目组当前正在开发一种可用于活体、大量程的热应变测温技术,目标是解决上述两个难题,将该技术植入商用超声设备,推向临床活体应用。1. 对于测温范围小的问题,我们将热应变与声速-温度关系进行理论整合,提出新型非线性测温模型(发明专利,已受理);2. 对于活体应用的问题
南京大学 2021-04-14
新型基因编辑技术
该技术可利用人体自身存在的机制进行RNA的单碱基编辑,避免了任何由于表达外源效应蛋白而引起的潜在问题。 新型基因编辑技术(魏文胜团队)   LEAPER (Leveraging Endogenous ADAR for Programmable Editing on RNA)是一类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可利用人体自身存在的机制进行RNA的单碱基编辑,避免了任何由于表达外源效应蛋白而引起的潜在问题。LEAPER技术具有高精度、易于递送、长时效、高安全性等多种优点,并在包括遗传性疾病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可观的优势及潜能,成功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    LEAPER技术原理   近年来,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该技术在临床治疗应用中遭遇瓶颈。根源之一在于当前的基因编辑体系依赖于外源编辑酶或效应蛋白的表达,从而造成 (1) 蛋白分子量过大使得通过病毒载体进行装载及人体内递送十分困难;(2) 由蛋白过表达引起的DNA/RNA水平的脱靶效应;(3) 由外源蛋白表达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及损伤;(4) 机体内的预存抗体使外源编辑酶或效应蛋白被中和从而导致基因编辑失败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摆脱传统技术依赖于外源蛋白表达的桎梏,2019年魏文胜团队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为LEAPER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与RNAi类似,LEAPER充分利用了细胞中天然存在的机制:仅用一条RNA 就实现了精确高效的RNA单碱基编辑,从而避免了任何由于表达外源效应蛋白而引起的各种潜在问题。研究人员利用LEAPER成功修复了来源于Hurler综合征病人的缺陷细胞,为未来相关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此外,LEAPER还有希望衍生出多种延展型技术,为生物医学等研究提供新型工具。
北京大学 2022-08-12
新型储氢材料 、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
本团队先后承担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二项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一项。针对氢燃料汽车的氢储存问题,目前研发出了新型镁基复合储氢材料,其储氢量(达 6.0wt.%以上)已经超过美国能源部所要求的储氢量指标(5.5wt.%),具备了实际应用价值。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领域,本团队还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孙学良院士合作,开展新型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目前通过界面改性显著提高了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及寿命,相关成果发表在《ACS Applied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上。一种高容量储氢材料;一种高容量长寿命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改性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9 10 11
  • ...
  • 997 998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