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芭蕾苹果鲜食新品种
一、品种简介 鲜食芭蕾苹果优良新品种包括金蕾1号和金蕾2号,两个新品种均是以金冠为母本,舞乐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育成。2006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成果鉴定,同年通过北京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新品种示范推广。其共同特点是:树体矮化,树冠紧凑,柱型,短果枝结果,具有一定的腋花芽结果能力。果实短圆锥形或长圆锥形,果形指数0.80,平均单果重180g,最大果重220g。果面绿而光滑,无果锈,果皮薄,果肉细
中国农业大学 2021-04-14
圣光131油菜新品种
可以量产/n该成果属于甘蓝型半冬性温度敏感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品种,全生育期201.8天,比对照早熟1.4天。幼苗半直立,叶绿色,顶叶长圆形,叶缘浅锯齿,裂叶2~3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蜡粉,无刺毛;花瓣长度中等,宽中等,呈侧叠状。株高194.85厘米,中部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4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43个,每角粒数21.64粒,千粒重3.21克。菌核病发病率为9.09%,菌核病病情指数5.20,菌核病病谱诱发鉴定结果为低感。病毒病发病率0.92%,病情指数0.42。抗倒性强。籽粒含油量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秋香607香菇新品种
可以量产/n该品种是从“秋栽6号”子实体群中选择优良变异个体经组织分离、定向选择育成的香菇新品种。子实体粗脂肪含量1.8%,粗蛋白含量17.92%,多糖含量2.72%。秋季棚架栽培生物转化率95~115%。该品种属中熟秋栽香菇品种。菌盖圆整较肥厚,菌柄较短,花菇率较高。菌丝长速快,转色、出菇、转潮均较快,出菇整齐度好,潮次明显,单生为主,转色偏深时菇体分布较均匀,转色偏浅时有丛生菇蕾。菌丝生长温度范围5℃~28℃,最适生长温度23℃~25℃,适宜出菇温度5℃~23℃,最适出菇温度8℃~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圣光158油菜新品种
可以量产/n圣光158属甘蓝型半冬性温度敏感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品种,全生育期224.4天,比对照早熟0.5天。幼苗半直立,叶绿色,顶叶长圆形,叶缘浅锯齿,裂叶2~3对,有缺刻,叶面有少量蜡粉,无刺毛;花瓣长度中等,宽中等,呈侧叠状。株高149.74厘米,中部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6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67.17个,每角粒数23. 87粒,千粒重3.23克。菌核病发病率为27.08%,菌核病病情指数14.51,菌核病病谱诱发鉴定结果为低感。无病毒病发生。抗倒性较强。籽粒含油量43.79%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马铃薯抗病优质新品种
研发阶段/n华恩1号由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恩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合作选育,利用晚疫病水平抗性材料393075.54和391679.12进行有性杂交,经抗性、产量、品质严格选择育成。该品种株高80cm左右,株型半扩散,茎叶绿色,浅紫色花。从出苗至成熟85天左右。结薯集中,薯形扁椭圆,薯块表皮光滑,芽眼浅。大中薯率80%左右。食用品质优良。块茎淀粉含量17.0%,还原糖含量<0.1%(鲜重)且抗低温糖化,Vc含量11.85mg/100g鲜薯,适于油炸薯片和马铃薯全粉加工。抗晚疫病且抗性稳定,感普通花叶病毒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1-12
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新品种‘沈农T120’实现成果转化
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新品种‘沈农T120’实现成果转化
沈阳农业大学 2025-05-21
大豆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
我国是世界大豆主要消费国,近年来的年消费量超过7000万吨.但是,我国消费大豆约80%依赖于进口,造成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严重萎缩,危及我国食品安全及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的保持.所以,大豆是我国最需发展的作物,也是发展潜力极大的作物.发展大豆生产,品种是基础,而品种的培育则取决于种质资源的创新和育种技术的发展.因此,本项目开展大豆分子育种技术和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研究,把RNA干扰技术应用于大豆蛋白质改良,建立大豆品质快速改良的新途径;分离和克隆大豆品质,抗性相关功能基因,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选择依据;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聚合高产,优质,抗病基因,创制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并示范推广.项目从2004年开始实施,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吉林农业大学 2021-05-04
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技术分析 梨是我国第三大水果,我国梨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在农业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针对我国梨品种结构不合理,晚熟梨占比过大,果实品质无法满足消费需求,传统杂交育种效率低,培育优异性状聚合的新品种极其困难等突出问题,项目组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重点开展梨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与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成果。 1、创建梨种质资源库,挖掘优异种质,并作为育种材料。系统收集不同生态型梨属植物1600余份资源;创建分子与表型相结合的梨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并开展资源的规模化评价;创建梨DNA指纹图谱数据库,以及包含成熟期、果实品质、抗性等29个重要性状的表型数据库;构建包含180份特异种质的骨干亲本资源库。 2、揭示梨的分子遗传基础,创建梨高效分子辅助选择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应用于育种实践。解决高杂合植物基因组组装的世界性难题,绘制了国际首个梨全基因组及遗传变异图谱;建立世界首个梨基因组数据库,系统挖掘调控梨成熟、色泽、石细胞及抗性等重要性状功能基因42个;构建最高密度梨遗传连锁图谱,精确定位11个品质性状32个QTL,发明果实色泽等性状的分子鉴定标记13个,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创建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以花粉“速冻缓融”长期保存、促进杂种萌发成苗为核心的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并应用于育种实践。 3、育成了优质早熟、中熟及特色红梨新品种12个,优化了梨品种结构、提早了市场供应期。利用“骨干亲本+种间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效育种技术,创制122份优异种质;育成早熟品种‘翠冠’、‘早白蜜’、‘宁早蜜’、‘宁酥蜜’和‘夏清’,提前了鲜果供应期。 4、创新梨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创建梨“刻槽高接”品种更新技术,发明倒“个”形高光效新树形,解决了品种更新慢、传统树形不合理及果实品质差等问题;发明梨树液体授粉技术,授粉用工量节省90%,实现节本增效;研发梨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制定了《梨花粉制备与质量要求》、《梨施肥技术规程》等标准10项。 该项目已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3件、实用新型专利6件;育成早熟、中熟及特色红梨新品种12个;制定标准10项;发表论文272篇,其中在Genome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8篇(被SCI论文引用694次);出版《梨学》专著。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重离子诱变玉米新品种
一、 项目简介利用重离子辐照对玉米自交系进行辐射处理,采用本地种植、海南加代的模式,缩短育种年限并对辐射后玉米自交系M1-M10代的田间跟踪调查,对田间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采用RAPD技术、SDS-PAGE电泳技术和SSR分子标记方法分别对各个剂量下的玉米自交系进行了DNA遗传多样性分析、种子贮藏蛋白的多样性分析和遗传稳定性分析;探索突变自交系的培育和杂交新品种的组配模式,对离子辐射诱变育种模式进行大胆探索,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育种流程;实践表明相比传统育种周期,离子诱变育种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从突变材料后代中筛选得到210个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自交系,在此基础上经过广泛的组配测试筛选出“福生”系列杂交玉米新品种。二、 项目技术成熟程度已完成中试阶段工作。三、 技术指标性能指标描述:2011年河北省夏玉米新品种超密组预备试验,“福生一号”在71个参试品种中取得亩产量第一的好成绩;2012年河北省夏玉米超密组区域试验,综合排名第七位;主要性能指标描述如下表:获得玉米新品种。四、 市场前景在农业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是河北省自身的玉米品种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很低,高产高抗的玉米新品种在河北省的需求旺盛,市场的推广前景良好。五、 规模与投资需求投资规模150万元,主要用于土地租赁、肥、水、农药、农机、人工及其他费用。六、 生产设备农业生产机械,土地。七、 效益分析根据河北省玉米的常年播种面积在3700万亩以上,以推广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10,按照河北省2012年亩产370公斤,每亩提高20公斤计算,全省可以增产玉米7400万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2.40元计算,可以增加收入1.8亿元八、 合作方式面谈。九、 项目具体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项目负责人:展永,电话:02260438188,联系人:耿金鹏,电话:02260438276邮箱:rocgold@163.com。十、 附件:成果图片
河北工业大学 2021-04-11
芍药新品种“金科状元”
该成果获得 2018 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株型紧凑美观,高 85cm 左右,花朵金环型,花瓣红紫色、正中部环绕一轮金黄色雄蕊,子房 4-5 枚、绿色,柱头红紫色,花径大,花茎挺直,枝叶繁密,自然花期在 5 月上旬。
扬州大学 2021-04-1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24 25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