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宫颈细胞保存液
1、几乎 100%保存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2、能有效分解粘液、红细胞。3、含有梯度处理成分,将有效细胞与标本中黏液、碎片、血细胞等分层,使有效细胞沉积到细胞保存液瓶底部。4、制片后剩余样本仍有足够的细胞,可进一步直接做 HPV、DNA、衣原体、淋病及免组化测试。5、标本瓶既可存放标本,也可作为离心管使用,标本瓶底锥形内胆,便于收集细胞。
孝感奥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2025-01-21
发现p53可促进肝癌发展
发现了一系列p53 在维持干细胞基因组稳定性及干性的重要功能及机制 (Lin et al., 2005, Nat. Cell Biol. 7, 165-171; Song et al., 2007, Nat. Cell. Biol. 9:573-80; Liu et al., 2010, Nat. Cell Biol. 12:993-8; Song et al., 2010, Cell Stem Cell 6, 180-89; Xiong et al., 2015, J Cell Biol. 208:513-20)。本研究成果解释了p53在某些肿瘤里突变率很高,但在肝癌里突变率很低的原因,为临床上治疗肝癌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对当前肿瘤药物的研发起到了警示作用,比如通过增强癌症患者p53功能的药物可能会在无意中导致肿瘤的生长。
中山大学 2021-04-13
发现唾液检测早期肝癌新方法
在唾液中敏感地检测到肝细胞癌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标志物。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患者仅需通过唾液就能检测早期肝癌,无需采取血液样本,无创高效,敏感性超过80%、特异性接近98%,远远高于血液AFP检测,适合于原发性肝癌早期预警、早期诊断、术后疗效评估与复发监测,更适合于大规模社区人群普查。
中山大学 2021-04-13
肝癌介入栓塞治疗混药突破者
本团队首创了超稳定均相碘化油配方技术,依托该技术成功开发全球首台SHIFT超稳定均相药物混合仪,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进行三次产品迭代,将临床介入治疗肝癌所使用的碘化油和各类药物结合,成功解决了临床中药物分子与碘化油混合易分层、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一、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郑雅婷 公共卫生学院 2021-09/2024-06 程红伟 公共卫生学院 2019-09/2023-06 何  攀 公共卫生学院 2020-09/2024-06 高  兴 公共卫生学院 2019-06/2022-06 陈喻伦 公共卫生学院 2020-09/2023-06 黄玉兰 公共卫生学院 2021-09/2024-06 孙鑫飞 公共卫生学院 2021-09/2024-06 屈峰灏 公共卫生学院 2020-09/2024-06 敖静宜 公共卫生学院 2020-09/2024-06 胡安琪 公共卫生学院 2020-09/2024-06 潘金韬 公共卫生学院 2015-09/2019-06 二、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刘  刚 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 纳米药物 楚成超 公共卫生学院 副教授 眼部血管新生诊疗一体化 张  阳 公共卫生学院 副教授 纳米药物 三、项目简介 肝癌是我国以及亚非地区常发的癌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全球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85.4万,中国为46.6万,肝癌防治形势极其严峻。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公认的肝癌重要的治疗方法。临床最常用的栓塞剂为碘油,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碘油栓塞和化疗或者放疗结合能够提高肝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但药物和碘油很难稳定相溶,目前主要通过机械混合或者溶剂辅助来制备,临床效果不佳。经数年的努力,本团队首创了超稳定均相碘化油配方技术,依托该技术成功开发全球首台SHIFT超稳定均相药物混合仪,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进行三次产品迭代,将临床介入治疗肝癌所使用的碘化油和各类药物结合,成功解决了临床中药物分子与碘化油混合易分层、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团队后续将聚焦于全球首台SHIFT超稳定均相药物混合仪的产业化,并开发人工智能学习系统,深入探究SHIFT机制,进一步研发智能化设备,提升SHIFT技术壁垒;在肝癌介入栓塞领域,于实践中构建广谱载药平台,致力于克服临床上亲水性药物分子与碘油难溶的实际问题,让更多化疗药物、放疗药物、光学造影剂能够在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力争将该技术拓宽、拓大至其他肿瘤、心血管疾病、脑部疾病、眼科疾病等领域。
厦门大学 2022-07-27
综合措施提高肝癌肝移植疗效的系列研究
在国内率先研究发现肝移植后乙肝复发是肝癌复发的预测因素,并针对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防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将乙肝复发率降至1%以下。(四)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肝移植后肝癌复发的治疗策略,提出复发后 个体化综合治疗的观点,并在国内率先组织同行专家达成共识。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免疫抑制状态下肝 癌侵袭转移机制等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研究获973课题、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多项;先后举办了七届羊城肝脏移植高峰论坛和多次学习班;出版专著4部(移植肝脏病学、 腹部器官移植手术学等);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115篇,其中SCI论文42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2 篇,5分以上5篇),他引频次达400多次;本项目的关键技术向国内20多家常规开展肝癌肝移植的移植中 心推广并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推动了肝脏移植的发展,也提升了我国肝脏移植的国际地位。
中山大学 2021-04-10
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试剂盒开发
本项目是基于PPP1CA生物标志物,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试剂盒开发及产业化的项目,开发PPP1CA胶体金肝癌早期筛查试剂盒,用于肝癌早期普筛。 一、项目进展 创意计划阶段 二、负责人及成员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入学/毕业时间 李昱洁 药学院/药学专业 2018/2022 赵祖一 药学院/药学专业 2020/2024 刘楚熠 药学院/药学专业 2020/2024 赵博韬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 2018/2025 于悦 人文学院/历史学专业 2020/2024 沈佳敏 经济学院/经济统计专业 2019/2023 韩一诺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 2019/2023 魏翘楚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 2020/2025 赖欣 药学院/药学专业 2020/2024 赵书悦 药学院/药学专业 2020/2024 谭清 法学院/法学专业 2020/2025 尹洁 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2019/2024 杨梦娇 经济学院/金融工程专业 2019/2023 三、指导教师 姓名 学院/所学专业 职务/职称 研究方向 李良成 药学院/药学专业 厦门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药物开发研究 洪万进 药学院/药学专业 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药学院教授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病毒学和癌细胞生物学 蓝伟光 化学系/化学专业 厦门大学材料学院讲座教授 生物膜技术 徐陈芳 药学院/药学专业 厦门大学药学院辅导员 药物分析 四、项目简介 早期肝癌发病隐匿,最初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几乎无差异,人体不会感到不适。问题在于,目前临床检测肝癌的生物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存在特异性差、灵敏度低等的缺点,早期患者不能被及时发现,治愈率低、死亡率很高,所以肝癌的早期筛查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前期研究中利用原代培养的肝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结合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寻找到PPP1CA作为肝癌肿瘤标志物,使肝癌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到90%以上,优于目前市面上的检测试剂盒(以甲胎蛋白为生物标志物,灵敏度为18-60%)。 本项目是基于PPP1CA生物标志物,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试剂盒开发及产业化的项目,开发PPP1CA胶体金肝癌早期筛查试剂盒,用于肝癌早期普筛;同时也将开发PPP1CA免疫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用于肝癌分期检测,并积极推进其商业化生产与应用。
厦门大学 2022-07-27
NK细胞
山东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1-09-01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
江西中洪博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21-10-28
我国科学家发现肝癌新型ceRNA调控靶点
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在我国肝癌患者中占75%~85%。深入阐明HCC发病和进展的肿瘤特异性机制,对于寻找HCC新的治疗靶点、制定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科技部生物中心 2022-03-18
人类细胞图谱
跨越胚胎和成年两个时期、涵盖八大系统、建立70多万个单细胞的转录组数据库、鉴定人体100余种细胞大类和800余种细胞亚类……世界首个人类细胞图谱在浙大绘制成功了。北京时间2020年3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在线刊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郭国骥教授团队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科学家主要利用显微镜和流式分析等技术,依靠若干表型特征对自然界里不同物种的细胞进行分类和鉴定。这些表型特征的选取往往引入了较多的人为主观性。而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出现对这一传统的细胞认知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此前,郭国骥团队自主研发了Microwell-seq高通量单细胞分析平台,并于2018年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发表了世界首个小鼠细胞图谱。此后,郭国骥团队一直在这个领域精耕细作,并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几家附属医院的张丹团队、王伟林团队、陈江华团队、梁廷波团队和黄河团队等保持紧密合作,时隔两年,再出重量级成果。一张单细胞水平的人类细胞图谱 团队对60种人体组织样品和7种细胞培养样品进行了Microwell-seq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分析,系统性地绘制了跨越胚胎和成年两个时期、涵盖八大系统的人类细胞图谱。 郭国骥介绍说,Microwell-seq具有成本低廉、双细胞污染率低和细胞普适性广等优势,由此团队建立了70多万个单细胞的转录组数据库,鉴定了人体100余种细胞大类和800余种细胞亚类。同时,团队开发了scHCL单细胞比对系统用于人体细胞类型的识别,并搭建了人类细胞蓝图网站。 “这项工作概括地说就是人体细胞数字化。我们能用数字矩阵描述每一个细胞的特征,并对它们进行系统性的分类。我们定义了许多之前未知的细胞种类,还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表达模式。” 通过这张图谱,团队发现,多种成人的上皮、内皮和基质细胞在组织中似乎扮演着免疫细胞的角色。“趋化因子阳性上皮细胞、抗原呈递阳性内皮细胞和白介素阳性成纤维细胞广泛地分布在成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之中,并在分类上独立于传统的上皮、内皮、基质和免疫细胞。这些非专职的免疫细胞也在兼职干着免疫的活。我们认为成年人非免疫细胞的广泛免疫激活是人体区域免疫的一种重要调节机制。” 此外,通过跨时期、跨组织和跨物种的细胞图谱分析,团队揭示了一个普适性的哺乳动物细胞命运决定机制:干细胞和祖细胞的转录状态混杂且随机,而分化和成熟细胞的转录状态就变得分明且稳定,也就是说,细胞分化经历了一个从混乱到有序的发展过程。 该研究首次从单细胞水平上全面分析了胚胎和成年时期的人体细胞种类,研究数据将成为探索细胞命运决定机制的资源宝库,研究方法将对人体正常与疾病细胞状态的鉴定带来深远影响。在未来,临床医生就可能通过参照正常的细胞状态来鉴别异常的细胞状态和起源。 论文的第一作者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韩晓平副教授(并列通讯)、17级硕士生周子茗、19级博士生费丽江、17级直博生孙慧宇、18级博士生汪仁英、16级直博生陈瑶、博士后陈海德和王晶晶。论文最后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郭国骥教授。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干细胞与转化医学重点专项的支持。
浙江大学 2021-04-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 ...
  • 33 34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