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108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300余人,本科生17000余人。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学校拥有一支由1200余名专任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5人,“经纬学者”讲座教授5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10余人,二三级教授39人,正副教授58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7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5人,陕西省特聘专家29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专家等5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7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等13人,陕西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青年科技标兵、优秀青年科技新星、高校“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标兵及骨干、西安之星等40余人。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0余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740余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30余部;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10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96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400余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可选择学校已达19所。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35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900多人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陕西省教育统计数据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大学精神。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20余项。不忘初心担使命,只争朝夕再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纺织行业转型等重大机遇,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继续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步奋进。
西安工程大学 2021-02-01
华侨大学
学校简介 华侨大学1960年创办于著名侨乡福建省泉州市,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设立、中国第一所以“华侨”命名的高等学府。1983年中共中央确定华侨大学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学”。1997年,坐落于福建厦门集美学村的原集美华侨补习学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更名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2003年学校在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级。2006年厦门校区正式启用。2017年学校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 华侨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办领导,是新中国最早实行董事会制度的大学之一,也是国务院侨办与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董事会由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归侨等各界著名人士、专家、领导组成,庄希泉、胡平、贾庆林、陈明义、宋德福、王刚曾先后担任华侨大学董事会董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任名誉董事长。国家领导人廖承志、叶飞亲自担任首任、次任校长。 华侨大学始终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为海内外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近20万名,其中超过5万名校友分布在境外各地,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的友好使者。 华侨大学现有28个教学学院,94个本科专业,其中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学校现有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形成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学科实力稳步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41个,工程、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中,学校16个一级学科上榜。2017年学校跻身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百强。 华侨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735名,其中专任教师1667名。有双聘院士6人;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以及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各类高端人才近400人次;拥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华侨大学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777人,研究生423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0人、硕士研究生3825人),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和外国学生3111人,是全国拥有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近年来共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百余项标志性成果。 华侨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毕业生深受海内外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学生在全球建筑毕业设计大赛、德国iF设计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赛事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模拟联合国大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内大赛中成绩骄人。学校体育文化氛围浓厚,学生男子篮球队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十九届赛事中荣获九次总冠军,林丹、谌龙、李雪芮等华大学子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学校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3X3篮球联赛总决赛。学校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连续两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华侨大学重视创新能力提升。建设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57个。近年来,学校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量持续增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福建省科学技术奖29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5项。学校高水平论文影响力持续提升,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7年度自然指数内地高校TOP100排名中,华侨大学名列第78;社科论文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位列全国高校第52,综合指数位列第54。学校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内高校智库影响力排名》中位列第9。 华侨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特色鲜明。已与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设立了77个办事或招生机构,设有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学院。 华侨大学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教育部批准的“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创办了“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和“安哥拉政府科技人才班”等一系列华文教育品牌项目。 学校目前形成了一校两地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25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1.4万平方米。学校拥有各类图书资料共467.6余万册。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华侨大学将始终坚持“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兴校之路、人才强校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增强为侨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
华侨大学 2021-02-01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是福建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在培养高质量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高效益的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为福建农林大学授牌 【学校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农林院校之一】学校创办于1936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设有23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学院,在校生2.78万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5200余人。校园占地4800余亩,另有科教基地1178亩,教学林场4.59万亩。校园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称号。 【学校办学水平居全国省属农林院校前列】学校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设有国家和部省级创新平台124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7个,位居福建省属高校首位、全国农林院校前列。 【学校综合实力居福建高校前列】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7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6个福建省高峰学科、12个福建省高原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生命科学学科自然指数排名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42位,4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20%。在全球率先破译小菜蛾基因组、菠萝基因组、龙眼基因组,世界首次解析植物蓝光受体原初光反应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获得国家发明奖特等奖、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33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奖9项,位居福建省属高校首位。 【学校师资水平居福建省高校前列】学校现有教职工3155人,专任教师1693人,其中两院院士12人(含双聘院士1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长江学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09人;有首批地方高校“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居福建高校前列】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输送了20万各类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育人品牌。近年来,学校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实施高校,积极探索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高等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全国“挑战杯”成绩连续十多年均居全国高校前列,福建高校第一。 【学校社会服务水平居福建高校第一】学校建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覆盖福建省73个县区和全国32个省市370个县区。学校是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参加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连续15年对接并获资助项目数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其中学校育成的甘蔗品种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5%;育成的麻类品种占全国的2/3并覆盖全国种植面积1/2以上;选育了全国推广范围最广的甘薯和花生新品种。 【学校开放办学水平居福建高校前列】学校是教育部中国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接受院校,有美国、加拿大、苏丹、泰国等六大洲49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在校学习、研究。与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联合举办4个本科专业教育项目,居福建省高校首位;与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第二所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学校率先对台湾开展单独招生,与台湾中兴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举办6个闽台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是福建省高校与台湾“一流顶尖大学计划”高校合作办学的第一家。 当前,学校正紧紧抓住国家和福建省“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朝着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一流农林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迈进,积极打造福建农林大学“升级版”,努力为国家和新福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2018年7月更新 )
福建农林大学 2021-02-01
仰恩大学
仰恩大学由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及其家族设立的仰恩基金会于1987年创办,是全国第一所具有颁发国家本科学历证书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民办大学。2008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为福建省第一所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民办大学。仰恩大学现有8个学院,5个直属系部,18个本科专业,涵盖经、管、文、法、工五大学科门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发展方式上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目前,学校正朝着“开放型、国际化”现代大学的目标迈进。 【优美环境与学习条件】 学校占地2000余亩,校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拥有先进的同步录制数字化教室、多媒体语言教室,建有平面设计实验室、音频实验室和计算机监控实验室等各类专业实验室、大型模拟实习基地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有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和 “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一个。学校还设有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大型图书馆和能容纳万人的文体中心以及各类运动场地。 【立德树人体系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校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秉承“学会做人,守信笃行;学会做事,创业有成”的校训,构建具有仰恩特色的立德树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先后荣获 “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教育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福建省平安校园”、“诚实守信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实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建立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交互作用的三大培养体系。 学校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其中“仰恩大学经济学院—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营业部实践教学基地”、“仰恩—源和创意产业园实践教学基地”被确定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学校建立了以健全人格,提升素质为目标,与社会实践、科研训练、科技文体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社区服务及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统一,“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体系。 【学生各类比赛屡获佳绩】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在国家级和省市级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英语竞赛、机器人大赛、广告艺术大赛等赛事的领奖台上,仰恩学子风采尽显,风头正盛,令人陶醉,2012年至今,累计获得477项奖杯、奖牌。 【对外合作与交流】 学校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逐步确立国际化办学立校的理念。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形成我校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开放办学格局,不断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塑造我校国际化现代大学形象。 学校长期聘请多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教授在校执教。我校与台湾高校已进入深度合作交流,全方位开展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交换活动,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由台湾高校组成的教授团定期来我校授课,我校每年选派师生赴台湾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与此同时,我校与美国、英国的高校也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交流。 【学生毕业与就业】 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完成所有教学环节,达到毕业要求,由我校颁发国民教育系列普通高等教育(教育部电子注册)本科毕业证书。凡已达到毕业要求,并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由我校授予其相应的学士学位。成绩和综合素质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将加授金牌学士学位或银牌学士学位。 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协助推荐。就业主要去向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民营、外资、合资等非公企业。我校每年都为国家选送一批选调生和选聘生,同时也为部队、“三支一扶”等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
仰恩大学 2021-02-01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建设高校,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学校办学始于1935年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校,历经芜湖电机制造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芜湖机械学校、安徽机电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等办学阶段,2010年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8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150余万册。现有教职工近1300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学校聘请一批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引进“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科领军人才,50余人被选拔为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设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本科生培养方面,有6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国家级、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2个;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研究生培养方面,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工程硕士领域,建有省级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和省级专业学位案例库、教学案例推广中心。目前,学校与芜湖市人民政府共建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打造“国际化、工程化、企业化、多元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孵化基地;与美、英、法、德、意、韩、泰等国和台湾地区的近20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科研项目3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4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余项。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省级重大建设学科,以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纺织工程、发酵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艺术学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与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有国家级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皖江高端装备制造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设计艺术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5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分析与测试中心具有省级食品检验机构资质。《安徽工程大学学报》被美国《化学文摘》和俄罗斯《文摘杂志》选作收录源期刊。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与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以“尚德敏学、唯实惟新”为校训,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特色发展”战略,坚持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连续8年获得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表彰,其中连续5年为标兵单位。 作为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单位,学校正向着“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奋进,努力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徽工程大学 2021-02-01
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始建于1958年,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学校是安徽省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省级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省优秀教学管理集体、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学校设有12个学院,现有6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艺、文、法、经七大学科门类。全日制本科生17600余人,研究生近1600人。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8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48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018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21人。拥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7人。学校现有11个一级学科、4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5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安徽省高校智库。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60多万册,电子图书300多万册。学校紧紧依托“大土建”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练科研方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26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90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并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8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00多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7项、一等奖21项。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新工科项目2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学校现有节能研究院、建筑科学研究中心、徽派建筑研究所等25个科研机构,拥有建筑设计研究院、岩土勘察设计院、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建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校办企业,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招生。近年来,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新生录取分数线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足球比赛、“挑战杯”大赛、智能建筑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和各类建筑、规划、结构设计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表彰、奖励1000多项。学校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已与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白俄罗、韩国以及台湾地区2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校是教育部认定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学校坚持“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校训,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和“质量立校、创新领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的特色发展之路,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实现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的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地址: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紫云路292号(南校区)邮编:230601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856号(北校区)邮编:230022电话:0551—63828012传真:0551—63517457网址:www.ahjzu.edu.cn邮箱:ajd@ahjzu.edu.cn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2-01
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属重点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之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等相继并入。1947年延安大学部分师生远赴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办学。1958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延安大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被列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200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延安大学。2011年,学校被列为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 建校80年来,学校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历任领导人各种不同形式的关注和支持,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主席亲自出席延安大学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指出,“我们这个学校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课程的学校。”1970年12月,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延安大学不仅要办,而且要办大办好”。邓小平、习仲勋、江泽民、李鹏、胡锦涛、李岚清、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给予了延安大学亲切的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亲自协调相关企业给延安大学捐资建设了多媒体教室。2017年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大学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新时期,延安大学的毕业生遍布陕北老区、祖国各地,尤其是为推动陕北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学校现有本科生15180人,硕士研究生1814人,教职工1423人;设有18个二级院系、1个独立学院和5所附属医院,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本科专业,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学科,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7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院士工作站。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8项,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300多篇,授权专利300余件,多项成果在陕北地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015年,学校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申报单位。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了本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与美国、澳大利亚、台湾地区等30多所知名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 延安大学是新时期延安精神的传播中心,学校依托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和教育部机关党校培训基地等教育基地,创办了“窑洞大学”和“泽东干部学院”,为来自全国各地的15万余名的青年和干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4月22日,学校启动了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办学规模为13000人,建筑总体量为56.7万m2,规划建设55栋建筑,计划于2018年竣工。届时,一座功能完备、设施先进、质朴实用、开放共享、绿色智慧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将矗立在圣地延安。 当前,学校正在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以“双一流”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全力推进以新校区建设为核心的外延建设,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延安大学 2021-02-01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共建的高校。 历史沿革 学校于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江汉石油学院的前身为1950年创办的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1978年开始举办普通本科教育,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从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划转湖北省管理;原湖北农学院的前身是华中农学院荆州分院,始建于1977年,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原荆州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36年创建的湖北第四区简易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荆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荆州师范学院;原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前身是湖北省沙市卫生学校,始建于1951年,1977年更名为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1984年更名为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 地理位置 学校本部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荆州市,并建有武汉校区。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集中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都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东衔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西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南傍浩淼无垠的洞庭湖畔,北垂雄奇险秀的武当山脉。校园环境秀丽,景色宜人,为湖北省园林式高等学校。 办学条件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742亩,校舍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3.2亿元。现有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实验室、实验中心108个,校内外实习基地31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9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30万册,期刊1581种,全文电子图书142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66个。建有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和足球、网球等场地,各类体育运动场馆设施齐全。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3184人,专任教师2290人,外聘教师53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05人,副教授83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97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14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名师1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湖北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3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34名,硕士生导师750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06人,兼职硕士生导师660人;有“双聘院士”9人,“万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0人,享受湖北省突出贡献、政府津贴专家34人,湖北省楚天园丁奖获得者2人,湖北教学名师获得者5人。 学科专业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各类人才培养层次齐全。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作物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175个二级学科。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工程、农业、体育、工商管理、法律、护理、艺术、临床医学、风景园林、会计、兽医、社会工作、翻译、教育等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设有102个本科专业,其中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6个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1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教育学”“汉语言文学““商务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农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植物保护”“应用化学”“自动化”“地理信息科学”9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省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32714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4158人,来华留学生1000余人。 学术平台 学校现有石油天然气、绿色农业2个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16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其中,2个优势学科,6个特色学科,8个重点(培育)学科。现有49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示范中心,以及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6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8个中石油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项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4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荆楚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 科学研究 近三年来,学校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课题)77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8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5项;出版学术专著149部,发表论文5386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868篇。 教育教学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成《沉积岩石学》《生产测井原理》《地震勘探原理》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力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楚文化漫谈》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有2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沉积岩石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地球物理测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地球物理勘探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现代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作物生产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生命长江》课程教学团队、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油气钻采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大学物理教学部、土木工程教研室、护理学专业教研室、石油地质教研室、测井信息工程教研室、基础医学部、有机化学课程组、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被评为湖北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及湖北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高校;学校实施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培养制度,并设有长江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孙越崎科学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文华奖学金、“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等40余种奖学金,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 人才培养 建校以来,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及神州、驰骋海外,快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社会的精英。近年来,毕业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好学生标兵赵传宇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2007年学校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价,获得“优秀”成绩;2009年,学校涌现出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10.24”长江救人大学生英雄群体,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内55家大型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160个县级以上政府、地方企业建立了校企(地)合作关系,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等4个大学联盟,先后与美国、英国、爱尔兰、韩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斯里兰卡、捷克等国家和地区的73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开展合作交流和专家学者互访,同时向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爱尔兰、捷克等国家合作高校选派交换生。学校与爱尔兰利莫瑞克理工学院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大学共建毒理学联合实验室、与埃及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及加拿大UBC大学太平洋地震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等共建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招收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高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CSC)资格,设有HSK(新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在法国、加拿大、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乌克兰、黑山、韩国、越南、巴基斯坦、尼泊尔、津巴布韦、加纳、巴布亚新几内亚等58个国家招收来华留学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江大学师生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践行“长大长新”校训,积极营造“求实、进取、创业、报国”优良校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早日将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长江大学 2021-02-01
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在新中国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她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原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学校秉承“崇真尚美”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经天纬地”的大学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实行开放办学,主动服务纺织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历经六十载,已成为理、工、文、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全国十大时装名校。 学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占地2000多亩,拥有四个校区。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设有21个教学院部,现有本科专业64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7个;拥有13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同时拥有金融、翻译、新闻与传播、工程、会计和艺术等6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和特色学科,“现代纺织技术”和“时尚创意文化”2个学科群列入湖北省“十三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学校实施人才高地汇聚工程。坚持引育并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严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近2000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0余人,博士500余人。学校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拥有双聘院士、外籍院士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12人,“楚天学者计划”人选105人,以及一批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阳光学者”。 学校实施培养模式创新工程。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抓手,以“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为切入点,大力推行学分制,实行个性化管理,着力培养“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整体进入一本招生,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近几年获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门。学校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不断提高,在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 学校实施科技实力攀登工程。注重技术创新,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加速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1个,还有一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相继承担国家基金项目、“973”、“863”项目和重点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0余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纺织、印染、服装和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居于领先地位。近几年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学校深入开展“一省一示范”、“一市一项目”以及“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博士进企业”等活动,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学校拥有湖北省第一个本科层次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文化学园大学开展了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并与法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国家近200所大学签署了国际交流合作协议。学校长期承办由中国商务部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主办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研修班,获批多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连续多年主办和承办各类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 抚今追昔,信心满怀,展望未来,责任重大。 六十甲子,深耕教育。武汉纺织大学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民族工业共命运,坚持服务社会之道,谋求特色发展之路,为振兴民族工业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2-01
武汉工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是全国一本招生高水平大学,湖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央与地方共建多科性大学,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就业湖北”先进高校,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进入数量和高被引数量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1名;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我校位列第126位,湖北省属高校第2名;在USNews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我校位列中国内地高校116名,湖北省属高校第2名。学校目前是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一所以化工为鲜明办学特色的高校。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2个本科专业。其中,有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智能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就业强: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6%左右,每年入校招聘企业超过3000家,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上市企业和国企占比超70%;考研强:毕业生国内外升学比例近30%,其中考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例超过50%,稳居湖北省属高校前三;发展强:学校近50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出各类毕业生10万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武汉工程大学 2021-02-01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25 26 27
  • ...
  • 192 193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3届高博会于5月23日在长春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