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综合
项目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原
牦牛活性胶原肽生产技术
胶原蛋白作为天然的生物资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生物可降解性等功能,全球胶原蛋白市场规模达到万亿元。胶原蛋白可分为大分子量的胶原蛋白和小分子量的胶原肽,其中小分子量的胶原肽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因而具有更高的产品附加值。西北地区具有资源丰富的牦牛骨原料,据统计,全球 95%的牦牛产量和保有量在甘肃、青海和西藏三省。牦牛在高原恶劣环境下生长繁育,其进化过程赋予其抵御缺氧和高紫外线等恶劣条件,保持自身健康强壮的基因。体现在其骨骼上,牦牛骨的密度大,胶原蛋白含量高,其中所含氨基酸丰富而且全面,
兰州大学
2021-04-14
优质高产绿色高效
粳稻
新品种的培育与应用
本项目挖掘水稻优质、高产、多抗等关键基因及其优异等位变异,建立水稻优质、抗稻飞虱、抗稻瘟病、氮高效利用等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利用该技术体系,培育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粳稻新品种,并研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新品种的应用与推广。 一、项目分类 重大科学前沿创新 二、成果简介 目前,我国南方主栽粳稻品种优质食味特性相对较差,且主推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普遍较差、氮肥利用率低并高感稻飞虱。此外,稻飞虱、穗茎瘟等病虫害的防治,仍以化学农药为主,以及化肥的过度使用,不但增加生产成本,污染环境,且严重影响了稻米品质,制约了我国水稻发展。因此,急需培育优质、多抗、氮高效水稻新品种。然而,优质、抗病虫、氮高效等育种性状,受表型鉴定等因素的制约,育种效率低、盲目性大、周期长,导致抗病虫、氮高效育种进展缓慢,优质、抗病虫、氮高效水稻品种严重匮乏。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优质、抗病虫、氮高效利用育种技术体系,创制突破性新种质,培育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本项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挖掘水稻优质、高产、多抗等关键基因及其优异等位变异,建立水稻优质、抗稻飞虱、抗稻瘟病、氮高效利用等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利用该技术体系,培育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粳稻新品种,并研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新品种的应用与推广。本项目成果,将显著提升我国南方粳稻优质、抗病虫、氮高效利用优异基因在育种上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加快突破性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粳稻新品种的培育;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粳稻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将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为我国优质食味粳稻品种的绿色安全生产提供品种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
2022-07-25
粳稻
—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创建与推广
归纳出不同生态区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的适宜品种组合、 茬口衔接与适宜播(栽)收临界期、适宜播栽方式、适宜播栽群体起点与密度、适宜施肥量及运筹比例、适宜水分管理等“六适”关键技术要领, 以及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以秸秆全量还田、 农机选型与农艺融合、精确管理、易发气象灾害防御、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配套应变技术, 集成构建出粳稻—小麦周年协调高产高效生产模式; 编著可视性好、操作性强、 实用性广的《粳稻—小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与防灾减灾技术明白图》、《农事实用旬历手册》;通过多项目
扬州大学
2021-04-14
青藏
高原
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冬 虫 夏 草 O p h i o c o r d y c e p s sinensis青藏高原的特色传统名贵药材,目前面临分布区萎缩、资源量减少的问题,资源可持续利用引起了普遍关注。通过在西藏高寒灌丛及青海高寒草甸冬虫 夏草适生地建立研究基地,对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中山大学
2021-04-10
“灵鹊Ⅱ”
高原
高寒应急测绘无人机
“灵鹊Ⅱ”高原高寒应急测绘无人机是西北工业大学以国家应急测绘项目为契机、针对高原高寒应急测绘应用环境和行业需求研制开发,是国内第一型可同时满足垂直起降、长航时、大载重、高海拔起降、高升限、耐低温等指标要求的适宜于高原高寒环境下开展飞行作业的无人机,填补了该应用领域的空白。 该无人机在便携性设计、高原型ECU、高效气动布局、高海拔起降、耐低压元器件、耐低温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灵鹊Ⅱ”高原高寒应急测绘无人机达成了无人机起降方式、航时、载重、起降高度、升限、工作温度等多个技术指标的整体平衡。经过概念设计、关键技术验证、方案论证、详细设计、样机制造、地面联试、环境试验、飞行测试、产品鉴定等过程,技术成熟度已达9级,性能稳定可靠。 最大起飞重量80kg,最大起降高度≥4500m,实用升限≥7000m,飞行半径不小于100km,续航时间>3.5h(20kg载荷状态),任务载重20kg,抗风能力在≤10m/s下安全起降,起降方式旋翼垂直起降,飞行方式固定翼巡航飞行,工作温度-40℃~+55℃。
西北工业大学
2021-05-11
高原
铁路一体化电力自动化系统
铁路电力系统主要为编组站、车站、检修工厂、机务段、车辆段、通讯、列车行车信号等动力和照明提供用电,它虽工作于电网的末端,属于电力、输、供三个环节中的供配电环节,但其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却非常高。近年来铁路行车速度不断提高,直接与行车有关的新工艺、新设备无不要求电力供应稳定可靠。青藏铁路平均海拔超4000米,其环境达零下25度,使普通电器设备无法正常启动;其大气压力远远低于正常海拔值,使普通电器设备的耐绝缘、耐冲击、继电器触头及印制板的设计性能等均不能满足要求。同时,青藏铁路沿线恶劣的自然环境,给设备进行现场试验和维护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需要一体化的系统来综合解决这些问题。该系统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适用于高原低温等恶劣环境的保护、测控装置的新硬件平台。2)适用于高原低温等恶劣环境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视频监控系统的铁路电力远动高度系统。3)适用于高原低温等恶劣环境的铁路电力综合自动化系统。4)适用于高原低温等恶劣环境的铁路电力线路自动化。5)适用于高原低温等恶劣环境的变(配)电所电气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包括一次设备的在线监测和二次设备的在线监测。
西南交通大学
2021-04-13
青藏
高原
冻土及土壤碳变化的环境风险评估结果
《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刊登了清华大学水利系杨大文教授课题组题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融化的碳排放风险( Permafrost thawing puts the frozen carbon at risk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的研究论文。这是该课题组近年连续在专业领军期刊发表多项关于青藏高原冻土变化的研究成果后,在青藏高原冻土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与潜在风险评估方面的又一重要研究进展。 北半球分布的多年冻土面积约占北半球陆表面积的1/4,其中环北极多年冻土区储存着大量土壤有机碳,约为当前大气中碳储量的二倍。近年来,随着气温升高与冻土退化,原本冻结在多年冻土层中的土壤有机碳,通过微生物分解以CO2、CH4等形式释放到大气当中,这些温室气体反馈到大气进一步加剧气温升高与冻土退化,形成冻土-气候的正反馈效应。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环北极地区以外最大范围的多年冻土,有地球“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储存的土壤有机碳可能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碳源,而这些冻土碳的空间分布尚不明晰,融化风险也亟待评估。基准期(2006-2015年)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与表层(0-3m)土壤有机碳分布杨大文教授团队整合青藏高原地区最新的冻土与土壤碳观测数据,模拟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与活动层厚度分布,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冻土碳空间分布信息,估算了青藏高原冻土有机碳的储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50.43 Pg,其中37.21 Pg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常年位于冻结的多年冻土层中。这一成果填补了全球已有冻土碳数据中关于青藏高原地区冻土碳分布状况的空白。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青藏高原融化冻土有机碳的变化预测该研究还首次评估了升温背景下青藏高原冻土有机碳释放对区域碳循环的潜在影响。随着气候变暖,至本世纪末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中储存的土壤有机碳约22.2-45.4%将发生融化,这一融化量可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生物群系净固碳量,从而极大地增加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从碳汇转变为碳源的风险。其中,3m以下深层冻土中有机碳融化量占冻土碳总融化量的比例高达29.6-46.2%,这一结果凸显了青藏高原地区深层冻土碳的重要性,弥补了现有研究仅关注浅层(0-3m)冻土碳释放的不足,为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土融化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生王泰华为论文第一作者,杨大文教授、杨雨亭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北京大学朴世龙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程国栋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原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9/eaaz3513
清华大学
2021-04-11
科学家建立青藏
高原
新近纪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
该研究总结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新近纪地层和化石群,建立和完善了可用于国际对比的青藏高原地区新近纪高精度综合地层框架,并查明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新近纪的古气候环境演化特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24-01-03
一种能提
高原
子束密度的原子发生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提高原子束流量密度的原子发生器,包括 真空法兰、气路组件、加热装置和隔热冷却装置,气路组件包括供气 源、真空微调阀、气体引入法兰、供气管、陶瓷套和钨毛细管;加热 装置包括直流稳压电源、电引入法兰和钨加热子;隔热冷却装置包括 冷却水引入法兰、铜套、钼隔热层和冷却块,铜套上设置有冷却水道, 钼隔热层的下端设置有作为原子束出口的第一圆孔,铜套上设置有作 为原子束出口的第二圆孔,并且所述钨毛细管、第一圆孔、第二圆孔 的轴线重合。本发明出口处原子角度分布上,小极角范围内的原子流 量密度得到增
华中科技大学
2021-04-14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关于2023年度自治区科技计划联合资助项目(
高原
医学领域)拟立项目的公示
根据《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藏科发〔2019〕132号)、《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办法(试行)》(藏科发〔2019〕178号)、《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出入库实施细则(试行)》(藏科发〔2020〕193号)等相关规定,现将2023年度自治区科技计划联合资助项目(高原医学领域)拟立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月31日-8月8日(7个工作日)。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2023-07-31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平台
2
云上展厅已成功吸引1万余家企业入驻!
3
第62届高博会圆满落幕,明年春天相约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