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
云上高博会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搜索
搜 索
  • 综合
  • 项目
  • 产品
日期筛选: 一周内 一月内 一年内 不限
高压共轨喷油技术
Ø  成果简介:北京理工大学在高压共轨喷油技术方面注重创新,立足研制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其中喷油器就有五项发明专利,高压油泵有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与兰州信德液压气动公司联合开发成功了三种高压油泵,与北京嘉顺磨具公司联合开发成功了电液比例控制进油节流调压阀。已开发成功三种高压油泵其中一种的技术参数:最高工作压力:160MPa;理论排量: 1.1mL/r;容积效率:87%>>78%的BOSCH的同类泵(CP3.3);已经过1000小时的寿命考
北京理工大学 2021-04-14
海上基础冲刷防治新技术
海上风电是一个技术复杂程度较高的领域,加之海上风电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其技术难度进一步提高。从其环境来讲,海上风电的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是指风、浪、流等气象水文条件因素。在风电场建成后,浪、流等水动力作用会对风机基础单桩产生严重的局部冲刷,从而影响风机基础单桩的稳定性。为了提高海上风电场的防冲刷能力进而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就需要对海上风电场进行防冲刷防护处理,现实中海上风电场防护面临如下问题: 以淤泥、粉质砂土等为主的海床地质条件的海床土壤易液化,海底的浪、流会在基础单桩的周围冲刷形成底坑,影响了基础单桩的稳定性;海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对基础单桩进行冲刷,长此以往基础单桩外部会受到严重腐蚀。 本技术采用改变桩周流场的主动防护理念改善海上构筑物基础的冲刷问题,具有理念清晰、治理成本低、安装简单、防护效果好等优势。 创新点 该成果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从改变流场的主动防护模式实现海上桩基冲刷防治。 市场前景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的大规模建设,海上风电桩基尤其是大容量的风电桩基不断出现。目前,我国沿海分布有约3000台海上风电桩基,这些桩基普遍面临着冲刷的威胁。保障桩基冲刷安全、避免桩基冲刷引发风机倾覆损失的需求更加迫切。现阶段我国海上风电桩基冲刷灾变防控技术尚不成熟,具体体现在地基冲刷机理和防治手段不清晰、防护方法不彻底等方面,有效防护方法的缺失增加了风机结构运行的风险,推高了海上风电桩基的建设与运维成本。
华北电力大学 2023-08-08
甘薯脱毒苗生产技术
甘薯是一种营养繁殖植物,由于昆虫传播等原因,会感染病毒, 并且传给下一代。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感染病毒的种类和密度会越来越多。 对于病毒的防治没有有效的药剂,而通过茎尖培养可以脱除病毒,获得无毒苗, 因为一般茎尖不带病毒。脱毒苗应用于生产可明显提高产量和品质,一般可提 高产量 20%~30%。 技术优点或者效益预测:驯化移栽也是脱毒苗广泛应用于生产中的关键环 节。一般组培苗的驯化移栽都是先移栽于营养钵中,成活后再移栽塑料大棚或 玻璃温室,耗费大量物力人力财力,占用很大空间,并且由于瓶苗容易染菌, 成
青岛农业大学 2021-01-12
机床状态监测与分析技术
掌握了基于有限元仿真模型的状态监测技术,利用传感器测量信息实时修整有限元模型参数使其能够真实反映机床状态的目标,从而获得信息量大且准确的监控信息。该技术已用于秦川机床集团齿轮磨削主轴热误差的监测以及滚珠丝杆状态监测之中。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自由光学曲面加工技术
团队利用单点超精密五轴金刚石车床(Nanotech 350FG)开展相关研究,解 决了高精度大尺寸光学元件的加工问题,提出了刀具补偿技术、大口径镜片去应 力技术和高精度自由曲面加工技术。基于这三项技术,团队开发的自由曲面反射 镜和鱼眼透镜,已经为深圳与宜兴的光学公司制备短焦投影仪用核心元器件,面 型精度均优于 0.5 微米以下,粗糙度优于 8 纳米。自由曲面反射镜和鱼眼透镜的 配合,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实现了短焦距和高投射比。团队研发的自由曲面 反射镜,双自由曲面反射镜,窄边平面反射镜及凸面反射镜
上海理工大学 2021-01-12
村镇污水膜法处理技术
基于膜生物反应器原理,通过核心膜材料的研发,针对村镇村级单体小水量的特点,开发出一体化城镇污水膜法处理技术,以膜组件取代二沉池,在生物反应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浓度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占地,并通过保持低污泥负荷减少污泥量,提高农村污水排放的就地处理率,建设美丽乡村。成果可用于小型污水处理,农村、养殖、食品、印染、纺织等行业废水。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双膜法生物燃料技术
乙醇回收渗透汽化膜是由无机材料经过高温烧制制备而成的基膜为支撑层,在支撑层表面经过特殊制备工艺制备而成的致密膜为分离层的非对称结构的管式复合膜,膜表面平整无缺陷,膜层厚度均匀;分离膜与基膜结合完好,具有抗污能强,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可以用来富集低浓度的含醇溶液的富集。主要应用方向有:燃料乙醇发酵液、丁醇发酵液、低浓度含醇溶液中的醇类物质的富集。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地下结构主动抗浮技术
成果简介: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大规模的地下建筑也越来越多,如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地铁及隧道等。上述地下结构的抗浮设计是目前的难点。现有的抗浮技术包括抗拔桩、抗拔锚杆、增加配重等均属于被动方法,此类方法为确保地下结构安全往往设计上比较保守,且为永久性抗浮装置,不便回收,不利于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工业大学 2021-01-12
时间触发以太网技术
01. 成果简介  实时以太网是未来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实时网络技术中的最先进的技术之一为时间触发以太网(Time Triggered Ethernet)技术。时间触发以太网将时间触发技术的确定性、容错机制和实时性能同普通以太网的灵活性、动态性能以及“尽力而为”相结合,为同步的、高度可靠嵌入式计算与网络、容错设计提供支持。时间触发以太网起源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技术大学,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团队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间触发以太网系统,系统性掌握了时间触发网络核心技术,具体包括高精度高可靠时间同步技术、基于全局时间的确定性调度技术、基于冗余链路的数据可靠性传输技术、基于线性规划的数据流规划技术和面向动态需求的快速数据流规划技术。形成了时间触发以太网交换芯片、接口芯片、交换机、终端接口卡和终端设备等原型产品,以及设计/部署/管理软件工具集。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自主化、实时性、确定性、高可靠等技术优势。如下图所示,时间触发以太网为信息应用和控制应用提供了统一传输通道,同时保证了服务质量。图1. 时间触发以太网原理  根据工业通信和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独立供应商HMS Networks发布的2019工业网络市场份额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工业设备正不断连接到工业网络,2019年新连接节点数预期可增长10%。其中,工业以太网的市场份额持续快速增长,而现场总线2019年将首次出现下降。工业以太网现占据新安装节点的59%(去年是52%),而现场总线占据35%(去年是42%)。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工业实时以太网市场将保持较快增长,本成果技术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02. 应用前景 本成果技术作为底层通信网技术,可被应用于汽车电子、航空航天、船舶装备、轨道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03. 知识产权 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04. 团队介绍 团队负责人为赵曦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信息系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中车四方所智能装备工业物联网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制造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业网络、工业网络安全、智能制造等理论与实践工作。近年来,作为负责人和主要成员主持参与了省部级以上项目等2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63、973和自然科学基金)1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全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合作专著1部,申报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已获授权5项。团队成员还包括万海副研究员。05. 合作方式 投融资。06. 联系方式 邮箱:wanhai@tsinghua.edu.cn、liuyi2017@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 2021-04-13
存储阵列高可靠编码技术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户对存储系统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特别是针对存储设备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本项目针对存储阵列(包括磁盘阵列、固态盘阵列等)的编码技术研究的难点,结合应用需求和数据访问特征的分析,设计了新型编码、编码解码方法、I/O调度及软件定义存储阵列等技术,提高了存储设备的性能与可靠性。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实现软件定义存储阵列方面将会有所突破,为契合国家互联网+战略部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与国内外的众多高校展开了合作,包括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州立)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申请相关专利10项,相关论文发表在可靠性系统顶级会议IEEE/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pendable Systems and Networks (DSN)、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liable Distributed Systems (SRDS)上。主要负责人也因此曾获弗吉尼亚联邦(州立)大学杰出研究奖。
上海交通大学 2021-04-13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89 90 91
  • ...
  • 668 669 下一页 尾页
    热搜推荐:
    1
    云上高博会企业会员招募
    2
    64届高博会于2026年5月在南昌举办
    3
    征集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版权所有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京ICP备20026207号-1